蔡军:中国茶叶出口的形势分析

2021-03-01 17:33:38热度:186°C

中国茶网资讯:我国是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茶叶经济,扩大茶叶出口,对于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改善茶农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但在骄人成绩的背后存在着难掩的隐忧,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棘手的瓶颈问题,因此,促进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茶产业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健全,发展事态良好

新型茶军异军突起。据估计,2102年,我国茶叶产量175万吨,位居首位,成为带动全球茶叶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均比十年前增长120%,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贵州、云南、福建、湖北、四川、浙江等省的新特色茶产区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产业模式日趋合理。以茶农为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已逐渐转向“企业+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的多种经济合作形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操作的规范化运作模式。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名优茶得到快速发展,乌龙茶普洱茶保健茶和功能性茶等产品稳步增长。产品结构朝着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及产业外延、产品创新的方向发展。

生产水平快速提升。茶产业在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许多茶厂不断扩大规模、优化加工设备,高山优质茶园发展迅速。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优存劣汰,在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茶产业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创新升级能力增强。通过不断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新项目新合作逐年增加。

出口总量增加,市场有待扩大

出口显著增加。2002至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从23万吨增长到31.4万吨,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规模得到持续增长;出口金额从3.4亿美元增至10.4亿美元。因生产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出口金额增幅较大,屡创历史新高,对维护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品种不断增多。我国出口茶叶70%是绿茶,其中尤以珠茶、眉茶等中低档茶为主;乌龙茶主要销往日本;普洱茶主要出口周边国家地区;红茶出口呈恢复性增长。

市场有待拓展。我国茶叶出口达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的出口对象国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尤以西北非国家传统市场为主。美俄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欧盟、日本因农药残留检测,出口数量逐年减少。

附加值有待提高。出口产品多为原料性和大宗散装茶,贴牌加工居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

出口地相对集中。浙江地区占出口总量50%以上,其次为湖南、安徽、福建企业。

茶产业的现状分析:

资源比较丰富,竞争优势明显

资源丰富。我国茶业具有明显的资源生态优势,有红茶、绿茶、清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其茶区分布之广、茶种类之多,是世界之最。

产品独特。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乌龙茶、普洱茶生产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

市场巨大。我国是世界上茶消费最多的国家,每年达130万吨,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5所茶叶研究所,15所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每年可培养众多本硕博毕业生。

文化厚重。我国有几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和上千年的茶叶出口史,形成了悠久灿烂底蕴深厚的茶饮、茶艺、茶道文化。

平静制约明显,研发力度不足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因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我国出口茶叶多为原料性贴牌中低档产品,竞争方式也多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大茶类中均有地区性品牌茶企脱颖而出,呈现企业品牌文化、规模化提速态势,但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出口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和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企的差距,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全国市场。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企业因自身实力所限,对研发重视不够,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因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周期长,宣传促销资金量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及时生产适销不同偏好的时尚创新饮品。

市场宣传促销手段贫乏。世界上80%消费者饮红茶,对我国各类茶叶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无了解,只是我国特种茶类在国际市场尚未形成消费热。

销售不稳定因素增加。一是我国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度提升,出口价格幅度增高,欠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能力有限;二是我国茶产品质量标准管理相对不足,市场风险大;三是欧盟、日本农残检测指标多、变化快,其他国家若参照,我国茶叶出口形势堪忧。

茶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着力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我国茶类产品区域版块优势明显,区域茶原料优势由各企业打造成区域品牌产品,进而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政府支持下,整合资源,抱团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以科研创新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以六大茶类的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通过茶类交叉特征的研究,进行工艺创新优化组合,创制具有色、象、味、形品质特征的新产品,将民族化或区域化的茶产品拓展为全球化的饮品。把传统茶叶延伸到天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天然日化用品等健康产业领域,引领国际茶叶新兴消费趋势,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

挖掘市场潜力,扩大消费群体

南方以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消费为主,北方以砖茶、花茶为主,绿茶为辅。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名优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将呈稳定增长态势,更多地研究生产特色茶、礼品茶、保健茶、品牌包装茶等多样化茶产品,并快速发展为时尚饮品。单位福利茶。集团专供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网络销售和茶叶配送是今后市场发展方向,是为特殊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延伸。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培育和关注农村消费集群是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

打造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产、销、学、研互动机制,重点研究世界主要红茶市场的消费口味和习惯,着力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加快产品自主创新、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打造优质品牌,并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强化茶叶“品牌”意识,走“品牌”战略,培养中国全球茶品牌,有针对性地拓展不同国家市场需求的各茶类品牌。

科技与文化融合引领消费风尚

科技在于提升品质、创造新品、诠释功能;文化在与传播消费理念、拓展消费领域、提升产品价值。科技内涵的丰富与文化外延的拓展结合,以“健康”为驱动茶叶消费的主导引子,将为茶叶国际消费区域和消费群体注入科学动力,推动更多消费者因健康而饮茶,饮茶成消费时尚。提高茶文化软实力,将有效促进我国茶叶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总之,随着企业经营实力的不断壮大和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茶产品结构将随市场需求不断得以调整。只有将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协调服务和企业自身的自律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多是适销对路、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推动茶产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作者: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业分会秘书长蔡军 编辑:贺小磊)

茶叶竖着茶叶茉莉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