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徽州区“333”模式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2021-03-01 16:57:53热度:155°C
2021-03-01 16:57:53热度:155°C
中国茶网资讯:近日,黄山市徽州区研究出台《徽州区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意见(2013—2015)》,积极探索实践“333”茶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2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实现茶园平均亩产值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实现全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从58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实现有机和绿色食品茶认证率达到100%。
“三项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一是“五统一”管理制度。全区6家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统一组建了6支共30人的专业植保队伍,主要承担茶园病虫草害防治、采摘、修剪等技术指导服务;建立统一病虫害测报点,配备专职测报员,每年5-10月5天1次向企业和区植保站上报病虫害监测情况;组建专业服务队,对茶叶企业统一购置的药物,按标准统一配制后,分发到茶农手中;对于突发性或季节性病虫害的发生,专业服务队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防治茶园病虫草害;聘请茶叶、植保、土肥等方面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统一对技术骨干、茶叶公司及茶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系统性、针对性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二是安全产地追溯制度。印制《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手册》发放到村、组、户,建立户、组、村为单位的茶园投入品使用和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事档案;以村民组或片区为单位统一收购鲜叶,分别加工,建立茶叶收购加工档案;配备鲜叶农药残留速测仪和基本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电子挡案。实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计算机信息管理,有效监控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做到产品产地的可追溯,把好茶叶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关。三是利益联结制度。创新“企业+合作组织+茶农”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签订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以及茶农之间的目标责任书(协议书),明确各责任主体在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和奖罚措施,着力构建合作组织负责做好基地建设组织落实、质量安全监管、农资采购发放、技术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专业服务队负责做好项目区内投入品使用管理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茶农负责抓好茶园生产、管理、采摘及低产茶园改造等基础工作的利益联结体系,确保实现各负其责、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打造三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一是创建集约化茶园。积极开展“改园、改土、改树、改管理”四改工作,统一规划,连片改造低产茶园,合理密植,培养树冠,提高茶园覆盖率,扩大采摘面;将分散茶园相对集中,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茶园规模化、集约经营,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逐步转变茶农传统思想观念,改变茶园粗放管理模式和春夏茶后茶树年年重修剪、台刈的陋习,大力推广先进、节能、环保、适用的新机械、新机具,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二是打造生态化茶园。整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现代农业茶产业和农业综合开发(茶叶)等项目资金,增加对茶园路、水、土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信息素粘虫板等茶园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扎实推进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切实改善茶园生产条件,打造生态茶园。三培育优质化茶园。以谢裕大、光明、紫霞和富松4个茶叶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黄山毛峰茶树优良品种繁育基地,重点抓好连片50亩以上的良种茶园基地的开发建设,选育优良黄山大叶种进行繁育推广,以满足黄山毛峰核心区茶园建设的种源需求,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品质,扩大黄山毛峰正宗品牌效应。
“三个平台”推广茶叶实用科技。一是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茶叶生产中出现的安全质量控制、生物农药、有机肥和茶园机械化等新课题,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姻,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创新业绩突出、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二是搭建新技术推广平台。每年定期安排科技培训,加快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茶园测土配方、高效生态茶园建设、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与监控、生态茶园环境治理等实用技术推广;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培训班等形式,及时更新企业员工和茶农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科技水平。三是巩固科技帮扶平台。继续坚持技术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技术推广上的领头作用,深入开展技术下乡活动,组织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促进茶业科技成果转化。
铜川茶叶杭州去哪买茶叶上一篇 : 数据解密千年六堡古茶
下一篇 : 咸宁市力争2015年茶叶年加工产值达2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