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筠连 体验红茶制茶技艺感受筠连茶文化(图)

2021-03-01 15:32:45热度:124°C

中国茶网资讯:筠连县作为宜宾市的茶叶主产县之一,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土壤多为酸性或微酸性,特别适宜树生长,是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理想之地。筠连所产的红茶,在贸易上称为“川红”,而筠连县则一直是“川红”主产区。

筠连红茶是指在筠连县境内以当地种植的良种茶树鲜叶为原料,按照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的传统方式,生产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筠连红茶产品。筠连上千年的历史更为筠连红茶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筠连红茶独特的生产工艺是先辈们伟大的创造和珍贵的遗产,是勤劳善良、勇于探索的筠连人茶文化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近日,记者专程前往筠连县了解“筠连红茶”的制茶技艺,感受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时地利造就“筠连红茶”

得天独厚的农业气候资源是筠连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由于筠连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越的气侯条件,有冬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春季回暖特早的独特气侯优势,使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生产上市,一般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

筠连红茶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其独有的品种——筠连早白尖茶树品种也是优质红茶品质的重要基础。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1985年就将“筠连早白尖”认定为茶树优良品种,并上报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以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制作的“四川红茶”以其香高、味浓、形美而著名于国内外,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在筠连县城一家红茶馆内,随着茶艺师的冲泡,一股清幽的茶香迎面而来,茶艺师一边请记者饮茶,一边娓娓道来。“‘筠连红茶’制作特点是鲜、适、快、冷,即,鲜叶要鲜,发酵要适度,高温毛火,快速毛火,快速冷却,冷要冷过心,摊放摊得凉。”据茶艺师介绍“筠连红茶”制作最讲究火功,毛火的锅温普遍较高,足火时间偏长,也是温度之积累,亦属高温,这与形成其“浓强鲜”品质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筠连红茶”较好的品质,赢得了市场青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筠连茶叶就发展迅猛,茶园面积达到5万余亩,成为当时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基地县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国家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县地位。筠连红茶年产量达到2500多吨,占四川红茶产量的一半以上,年创汇近200万美元。近年来国内红茶市场火爆,在四川红茶产区中,筠连具有带动作用。筠连是川红的故乡,筠连红茶的创新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筠连红茶黄金白露”的出现,一直在引领和影响四川红茶市场的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在,筠连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4万亩,已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证的0.5万亩。筠连红茶分布在全县18乡镇,243个村,以筠连、巡司、腾达、双腾、沐爰、维新、大雪山、武德、塘坝最具特色。

感受悠久的制茶技艺

优质的鲜叶是生产优质茶的基础,据了解,筠连县茶树多生长在海拔600--1200米的云雾高山,茶园间植在森林中,溪泉潺潺,茶区风景秀丽,鲜叶天生丽质,以采摘的芽、一芽一、二、三叶茶树鲜叶作为茶原料。鲜叶进厂后,摊放在萎凋帘上,厚度15到30厘米。“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流程分为“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干燥”四个工序。鲜叶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放,蒸发一部分水分,减少细胞涨力,使叶质柔软,增强柔性,便于揉捻。 一般细嫩叶分1-2次揉,较粗老鲜叶分2-3次揉,每次揉时4、5分钟,较粗老鲜叶或嫩度不匀的鲜叶,可分二次揉捻。揉捻叶卷成条,使毛茶外形紧结美观,又便于冲泡时可溶物溶于茶汤,增加茶汤浓度。特别注意的是,揉捻的环境温度要求在20-24℃,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发酵是在发酵室进行,一般掌握细嫩茶宜薄。粗老茶宜厚,春茶宜厚,夏秋茶宜薄。摊凉时不必加压,发酵中不需翻拌,保持疏松通气,一般发酵时间春茶3至5个小时,夏秋茶l至2个小时。”据宜宾醒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蓉介绍,当茶叶发酵到叶色基本上变为铜红色,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叶脉及汁液泛红时即可。“蒸发水分,使毛茶充分干燥,紧缩茶条,防止霉变,便于贮藏与运输;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陈蓉说,“筠连红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高香”品质特征,这也是体现出其独特的地域香,同时,结合现的制作技艺,使之在味道醇厚上更有一层全新感觉。

除了传统的四个工序外,在制作时还根据每个不同工序的需要增添了相应的机械设备,进行细化处理,如萎凋有萎凋槽,揉捻有不同型号揉捻机,发酵有发酵盒,干燥有烘干机、提香机等设备。

传统技艺亟待保护

由于社会发展及文化大潮、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现代茶饮料的影响,筠连红茶在上世纪90年代初销售大幅下降,市场萎缩,其后完全没有生产红茶,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传承高度濒危,急待抢救保护。

筠连县巡司镇人张治权是“筠连红茶“的独创人,也是巡司红星茶厂首任厂长,在1959年9月8日白露这天,他在台刈后的茶树上,采摘芽茶进行精心制作,经专家鉴评认为在外形、内质上已超过全国驰名的“滇红”,县委决定以筠连县农林水利局名义将其命名为“金黄白露芽茶”,并邮寄北京,献给毛主席品尝,以此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中央办公厅收到茶后,回复筠连县委,代表毛主席表示感谢。年老后,他又积极参与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传承活动,为筠连红茶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外,“筠连红茶”的传承人还有巡司红星茶厂第二任厂长蒋开顺和筠连县银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国华等。

记者从筠连县文化广播影视旅游局了解到,为了能够有效保护这个凝聚了筠连人民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无形资产不被流失,能够有效保护这个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著名土特产品不受侵害,提高“筠连红茶”的品牌知名度,更好地以优异的品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保护广大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特对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进行非遗保护。同时,筠连县相关部门也正积极挖掘、整理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要点及红茶文化,对优秀传承人进行保护,鼓励他们积极传承,积极传习,将筠连县的茶产业和“筠连红茶“制作工艺技术发扬光大。 (原题《筠连红茶文化的缘与情》)

茶叶石天柱县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