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乡 昌宁古茶走夷方

2021-03-01 14:04:58热度:150°C

中国茶网资讯:云南边陲小县昌宁,因为而弥漫独特芬芳,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昌宁县,这个人口不足35万的地方,却拥有超过15万株古茶树,几乎每两人就拥有一棵古茶树。

据来自该县茶叶产业办的初步统计,在昌宁,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古茶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4米以上的古茶树就有4棵。“我们不敢妄定这些古茶树究竟有多少年了,根据经验,树龄绝对在数千年。”昌宁县茶叶办副主任洪杰如是说。

昌宁的古茶树为何吸引人,或许与茶叶背后浓郁的茶文化有关。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对昌宁古茶都有记载;千年茶马古道上,“马锅头”们靠贩卖昌宁的古茶做着生意;“小罐茶”、“撒茶米”……都是昌宁茶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茶与世代村民相依相存的佐证;而昌宁,更是被誉为千年茶乡。

与茶的交融,即是一次走进古茶历史、人文的探寻。

传诸葛亮途经昌宁,得“姜糖茶”而祛病

“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翻开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不难找到昌宁茶的记载。昌宁各乡镇都有古茶树分布,共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5万余株,年产量约200余吨。其中,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3.9万余株,有4株古茶树的基部径围甚至达到400厘米。

古茶树,是指生长存活了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分为自然繁衍的野生型古茶树、人工栽培的栽培型古茶树两种。昌宁县坐落在滇西高原的群山之中,在海拔1400~2500米的区域内,古茶树散落分布,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还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昌宁有古茶树,那昌宁茶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记者了解到,历史上,当地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部分陶器残片,类似后来的陶制茶具,由此推测,该地先民应该从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的习俗。相传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途经昌宁保华寺,因兵士痪疫,得“姜糖茶”而祛,则令将士采而带之继续南下。

但推测毕竟不能作为历史的实证,翻开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从“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中,就能找到关于今天昌宁茶的记载。唐时,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今发现大量野生茶的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昌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作贡品上奉朝庭。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触目皆是。

据昌宁县茶叶办副主任洪杰介绍,昌宁县境内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较多。树龄较大、面积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有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茶树、漭水镇黄家寨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落等。如今,活体千年古茶树在境内耇街水炉梁子、大田坝狮子塘梁子的原始森林中以及漭水沿江茶山河、右甸新华石佛山、温泉联席芭蕉林、锡匠寨、翁堵栗木山等多处健存。种种证据表明,昌宁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境内野生茶树、古茶树、古茶园分布较多。野生茶树群落、野生茶树以及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还是未来茶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是极为珍贵、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茶文化资源。

古茶生长有讲究,气候湿润海拔高

对于古茶树的来源,当地老人也讲述了许多不同的传说:茶树结果时,老鼠把茶果叼到了山上藏起来,以备过冬的粮食,可是藏得多了就忘记到底是藏到了哪里,就这样,在雨水到来的时候,茶果就在山里长出了茶苗……而像这样早期先民原始驯化栽培的野生型、进化型古茶树在昌宁有很多,譬如昌宁柳叶青、田坝大茶树、漭水藤子茶等。

在昌宁县翁堵乡的立木大山上,自然地分布着许多古茶树,这些古茶树有的已年逾数百。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地大部分古茶树在祖先时代就已经种下。那时候,先民们大面积地开荒种植各种农作物,而为了不浪费土地,就在山地上种上了茶。后来,茶树在时光的推移之中慢慢长大,伴随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被代替,先民们也就不再上山种茶,随着历史的沉淀,原本先民种植的茶树慢慢长成与自然环境交融的野生古树茶。

要想制出好茶,没有当地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是不行的。在昌宁,只要是有古茶树生长的地方,都是海拔很高或是气候湿润的地方。当地的一位茶农说,在昌宁气候长年湿润并且多雨,在他的印象里,祖祖辈辈都在种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孕育了昌宁的古茶树,还养育了昌宁一代又一代的茶农。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颇有心得地说,他栽茶栽了一辈子,但是栽茶也要选好地,如果是一般的沙土地栽下去的茶怎么也长不大,发出来的茶叶又黄又小,味还苦;而栽在胶泥土园子地里,不超过3年就可以采摘,叶片不仅大还绿。在老人的茶经里,他从来都不栽小叶茶,因为小叶茶不仅仅在采摘的时候很难采,还称不起斤头,而且喝起来味道也不如大叶茶好。老人说:“选好品种是个关键,慢慢的一些不好的品种就被淘汰了。”

与国内名茶媲美,昌宁成千年茶乡

历史上,昌宁茶叶并非籍籍无名。1974年,昌宁就被列为全国茶叶百强县之一。到1986年,昌宁更是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西湖龙井原产地浙江富阳、毛峰原产地安徽岳西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

随着昌宁成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昌宁茶特别是古树茶也越来越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温泉乡联席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落,先后迎接过许多专家学者的鉴定,1994年7月,就在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中有记载;l997年,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到实地考证了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鉴定较大的6株古茶树属大理茶亚系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著名茶叶专家陈宗懋院士领衔,组成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担任组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蔡新担任副组长的专家组,对昌宁古茶树树龄、古茶树群落年限以及分类、茶叶品质进行了鉴定。经过分析研究,专家组认为,从茶树的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昌宁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性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茶树。

根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茶树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的研究结果,漭水黄家寨大叶茶、温泉联席源头茶等古茶树均是优质资源。主要特点是茶多酚高、儿茶素含量高等,制茶品质优。鉴定结果表明,昌宁利用茶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鉴定结论出来后,陈宗懋院士欣然提笔,为昌宁题写了“千年茶乡——昌宁”。

而从茶叶生产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昌宁的茶产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茶农们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大力发展茶叶生产,铸就了昌宁茶业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一张现存于昌宁县的奖状见证了昌宁茶业的辉煌,在那张泛黄的国务院奖状上书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昌宁茶厂”,落款为1958年,签名为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改革开放以来,昌宁茶叶生产种植在产业规模、种植技术、品种良化、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都有了不断的发展。2012年,全县茶地面积25.007万亩,总产干茶1.54万吨,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3.753亿元。茶叶已成为广大山区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得到了持续性飞跃发展。

千年古道马帮来,

昌宁古茶走夷方

“送郎送到橄榄坡,郎摘橄榄妹端着,吃个橄榄喝口水,橄榄回味想起哥。送郎送到茶花山,摘朵茶花赛槟榔,槟榔没有茶花红,茶花没有桂花香。”这一首歌,流传在昌宁,说的是昌宁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千年的古道载着千年的悲欢离合。千年来,多少怀着满腔希望的汉子,到夷方地之后才发现夷方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福地,他们付出了艰辛,贴上了借来的盘缠,最后却只能郁郁寡欢而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归之路,客死他乡。只有极少数人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圆了走夷方汉子们的梦想。

遥想当年,一队队马帮从这里经过,走出了一条“走夷方路”。有了这条路,就有了从远方驮来的商品,这儿就成了集市和驿站,也就有了热闹的右甸老街子。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中记载,1639年农历八月初,他游经昌宁时,入驻的是一个葛姓江西人开的客栈,并记载:“初四日早雾而晴,是日为本甸街子,余往来稠人中……”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早在那个时代,现在的昌宁县城所在地右甸就有一个繁荣的集市,而这繁荣的背后,茶叶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感慨:“城不大而颇高,乃边疆之雄也”。因为他在右甸城的集市中,看到了商铺林立着,草纸、茶叶、皮货、盐和红糖以及布料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走夷方路”只是昌宁古道中的一条。当年,穿过右甸古城的古道很多,其中有两条尤为重要:第一条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前行,其中向西北可达永昌(今保山),向东南可达顺宁(今凤庆);第二条道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前行,这条道东出澜沧江后奔向了洱海边的南诏大理国,向西南则是“走夷方”,经今天的永德、镇康境内直达缅甸。

铤而走险古道行,“马锅头”生意靠卖茶

张贵祥赶了两年马,一直往返于昌宁右甸和缅甸的路上。从昌宁驮茶叶、土烟、兽皮、箬壳、紫梗到缅甸果敢去卖,又从缅甸买回胰子(肥皂)、洋桶(铁盆)、洋火(火柴)、洋铁、洋锅(铝锅)、洋油(煤油)、洋线等洋货。

已经97岁高龄的张贵祥老人曾有15年走夷方的历史。1932年,他只有16岁,为了躲避抓兵,他第一次走夷方。当时,抓兵的保长带着乡丁气势汹汹地来到寨子,搞得满寨鸡犬不宁。为了躲避征兵,不得不铤而走险,他孤身一人连夜从更戛老街子逃到西河经过大沙坝进入永德,再从永德继续往镇康逃,最后躲到了缅甸的果敢、腊戌一带,被一个经营饭馆的刘姓人家收留,帮主人扫地、料理家务,招呼客人。

两年后,老板娘看他勤快老实,就给他400块缅大洋作为工钱。带着这400块缅大洋,他从缅甸回到了家乡,帮家里还清了债务,又跟着当地的“马锅头”赶了两年马。此后,张贵祥赶了15年,赶马虽然辛苦,有时也冒风险,但主人家都对他不薄,开的工钱比较高。这期间,他把工钱都积攒下来,作为做小生意的本钱,有了一点本钱后,就一边帮人赶马,一边也顺带做一点生意,慢慢地也就赚了些钱,自己买了几匹马,做起了“马锅头”。刚开始那几年,生意还算顺手。但有一次从缅甸果敢驮货回昌宁遇上土匪打劫,虽然他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所运回的货物都被劫走了,这以后,就再没有做生意的本钱了。

听了老人的经历,记者感到那时候闯夷方的确不容易,走夷方的汉子不仅要克服一路恶劣的气候,还要防范毒蛇猛兽和强盗的袭击,遇上任何一种天灾人祸,都足以使他们倾家荡产。

昌宁百年茶文化,礼仪融入“小罐茶”

昌宁人喝茶的传统与千年古茶树相生相伴,独特的品茶方式伴随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延续至今。许多昌宁老辈人都爱喝一种叫“小罐茶”的茶。独具风情的小罐茶是昌宁重要的民间茶俗、茶艺文化。俗称“小罐茶”,或“雷响茶”。

昌宁的山区多雨,一年到头阴冷潮湿,家家户户的屋里,都备有火塘。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火塘边,从火塘边的茶叶箩里,取一小撮自家土法晒制的干茶,放入一只土陶茶罐中,架在火塘上烘烤。烘烤的过程中,老人不时把茶罐取出来摇抖几下,以使茶叶均匀受热。几分钟后,茶叶开始变得有些焦黄,老人提起大炊壶,把刚烧涨的开水注入茶罐。

用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茶水,浓香四溢,茶味浓烈,属于浓度极高的茶。在当地,第一泡“小罐茶”,只有家里的尊长和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得到。喝“小罐茶”的讲究折射出茶与昌宁人的关系。千百年的相依相伴,茶早已成为昌宁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礼仪等融为一体,成为了昌宁文化的脉络。

“小罐茶”只是昌宁茶文化中的一个侧面,在历代昌宁人茶文化里,茶还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在昌宁,茶叶包米是从古时代沿袭下来的风俗。当地土著人认为,茶叶包上米,可以驱除妖术。女人们用红布的荷包,装上晶莹的大米,再装上褐色的茶叶,制作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在昌宁的婚俗生活中,喜庆的茶叶包随同盐巴、红糖表示有福有禄;茶叶包米在上梁、中梁中“深藏不露”,起到镇宅的作用。

“撒茶米”也是昌宁人一种古老的图腾。每当“撒茶米”的时刻,通常是本地区的人们举行各种仪式的时刻。比如婚礼,当娶亲的队伍来到家门口,撒出去的茶米寓意驱除妖魔;盖房子下地基或升梁,“撒茶米”亦是庄严的民间镇宅仪式……

文物级茶仓库今犹存,昌宁“滇红”远销海外

早在1938年,昌宁就是“滇红”的重点产区。昌宁茶厂成立后,所产的精制红茶,曾长期作为国家出口创汇重点产品,远销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内,一群几乎纯用木料建盖起来的老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当年昌宁茶厂建厂时,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的,是现在还在使用的一座茶库房。库房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每个库房最多能存放4吨~5吨的茶产品,整座库房每年可储存茶产品1500吨,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已不知存放过多少吨的国粹“滇红”!

“滇红”,特指云南种植、加工、生产的红茶,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等中国名茶齐名,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作为特供中央的“国茶”,赠送给来访的外国贵宾和国际友人。早在1938年,昌宁就是“滇红”的重点产区。

时至今日,这座“文物级”茶叶仓库依然完好无损地服着役。每年,都会有很多的茶叶带着历史的香味从这里出发,走向国内外的大市场。徐文军,是土生土长的昌宁人,18岁那年接过父母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制茶工人,现在是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每天都在与国内最先进的普洱茶和CTC红碎茶生产线打交道,按照最标准的茶叶生产加工流程,指挥全厂职工生产加工最好的普洱茶和红碎茶。徐文军颇为自豪的是,这些刚走下生产线的红茶,或许短短几天后,就会出现在缅甸、泰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的市场上。

茶叶大白芽湖北宜昌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