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袭人,茶具自芳(组图)
2021-03-01 14:00:11热度:109°C
2021-03-01 14:00:11热度:109°C
中国茶网资讯: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一片茶叶,将数千年间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进行串联扩展。无论是因之而生的饮茶风尚,还是附着其上的茶具文化。它们既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又包孕着丰富的艺术美学,共同构成清香袭人的茶文化集群,共同成为璀璨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自古就把茶具列为饮茶品茗的必要艺术条件。上乘而相称的茶具应与茗茶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可以映衬其色,馥郁其香,发挥其味,从而得到色、香、味俱佳的茶汤,让人充分领略茗茶芳香,饮茶意趣。
唐朝,青瓷茶具的追捧
“茶具”,古时又称为为“茶器”、“茗器”等,是指茶杯、茶壶、茶碗之类的饮茶用具。
“茶具”一词在汉代文献中已经出现,但当时的茶器还多与食器、酒器等混为一谈,并没有独立自成。陆羽在《茶经》中将包括采茶用具、烹茶用具以及制茶、贮茶用具进行梳理,共总结出二十余种专门的饮茶器具。足以反映出唐代茶具的齐备完整,而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茶具才从食器、酒器中独立走出而自成气象。
历经魏晋四百年,风流雅士对饮茶品茗的推崇、代言。盛唐时期饮茶品茗已经蔚然成风。它不仅成为当时人们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更成为士大夫阶层或修性养身,标榜风雅的工具载体。饮茶品茗俨然变成一种雅致而庄重“仪式”,而茶具则是这种仪式中的重要组成。
茶有语,器有法,茶之色味并非一茶之事。上乘的茶具应该与品点茗茶相映成趣,称其色而益其香。因此,茶具的质地、釉色、器型等都成为唐人衡度茶具的重要依据,而冰肌玉骨、釉色如冰的越窑青瓷茶具,很快进入唐人视野。陆羽曾对越窑青瓷评述:“越瓷类玉”,“青则益茶”。越瓷茶具的淡雅清丽与茗茶的清雅温润自然相得益彰。
宋代,黑釉建盏的流行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乎”。与唐代饮茶,将饼茶碾碎继而焙炙煎煮的方式不同,宋人饮茶是将茶叶置于杯中再以沸水冲泡,即为“点茶”。在“点茶”兴盛的基础之上,日渐风靡的“斗茶”之风,不仅反映了当时饮茶风尚转变发展,更是宋代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重要体现。
好胜比评的斗茶之风,也让宋代饮茶之人更加注重茶与茶具的相称与搭配。“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而盛于宋,是一种相对文雅的藏茶品评游戏。“斗茶”中,茶汤色泽与茶汤所泛汤花是决定斗茶胜负的关键指标。当时,“斗茶”中烹茶以点茶形式为主,将饼茶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注以初沸之水,茶汤表面便浮起一层白色的沫,汤花的色泽是以鲜白为上。
蔡襄在其《茶录》记载道:“ 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路兔毫,其坯微厚,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这种鲜白汤色与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黑釉盏自然最为适宜。好胜比评的斗茶之风,也让宋代饮茶之人更加注重茶与茶具的相称与搭配。另外,“斗茶”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温度, 而黑釉盏胎体较厚,能长时间地保持茶汤的温度,故备受宋代斗茶之人的推崇。
明清,紫砂茗器的兴起
“景瓷”和“宜陶”。在明清之后逐渐成为饮茶人追逐对象。“景瓷”指的是景德镇的瓷器,而“宜陶”则是指宜兴出产的紫砂陶壶。
紫砂茶具在众多茶具中争奇斗艳而独树一帜。“壶以砂者为上, 盖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 。紫砂茶具是以江苏宜兴独特的陶土烧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和吸水性能,最能保持和发挥茶的色、香、味。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称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茶具因而成为陆羽所述茶具“因地制宜、持久耐用、益于茶味、不泄茶香、雅尔不丽。”章法的最好诠释。
紫砂茶具经过民间艺术家和文人墨客的改进、创新, 融汇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手法, 产品自成特色, 令人爱不释手。
千百年来, 我国饮茶之习经久不衰, 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品茶情趣的艺术化发展,饮茶形式的仪式化倾向,饮茶品茗逐渐成为一种显示高雅、素养与寄托情感, 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而在茶文化不断演进发展过程中,茶具作为茶文化中重要组成,同样经历着创制者与使用者对它的不懈追求与创造。陈玉达
汝窑茶叶罐婺源的茶叶上一篇 : 茶局浅析:传统茶企恐难进入A股大门
下一篇 : 贵州国家茶及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