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黔茶文化的沉浮与推广

2021-03-01 11:59:30热度:155°C

中国茶网资讯:五千多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贵州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历史积淀、汰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贵州茶文化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种、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贵州又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贵州茶文化,从夜郎古国的茶马古道走来,从高山深壑的迷雾深处走来,从侗族的“干劲汤”、仡佬族的“三幺台”里走来,在时光的隧道上定格,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

独特的文化味道

贵州古老而神秘。无疑,这古老与神秘,也与由茶叶而衍生出的庞大茶产业体系,与悠久深厚的茶文化有关。贵州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带,茶叶文明由此发祥。贵州高原至今得存的古茶树群落与唯一的茶籽化石,以及至今保持着原生状态的民族民间茶文化,昭示着黔茶的绵长悠远。不仅人类饮茶的文明从这里起步,茶叶的贸易与茶文化的传播也从这里出发,漫漫茶马古道与盐茶古道,在岁月的深处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古往今来,贵州茶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多少与茶有关的民风民俗,还在活泼奔放地描绘千百年来的贵州茶事,活脱脱就是一组组打油诗、顺口溜,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说起贵州茶的文化味道,最具特色的民俗在毕节、威宁等一带老百姓常喝的烤茶。一个小砂罐、一个水壶、一个茶器皿,三五个人围着火盆自烤自饮,亦称罐罐茶,这种喝茶方式在贵州境内由来已久。

传统的烤茶用的是木柴烧火,其味纯正,茶香具有特色,烤茶的香味很特别,有一股焦香味道,比起煮茶、泡茶独有韵味。

传统喝法有两种,即众饮和独饮,但两种方式的饮法基本一样。众饮虽然人较多,但每个人都必须用一个砂罐,这是最特别的地方。每人一个盛茶汤的杯子,开水大家可以共用一壶。烤制着手中的香茶,这种当地被唤为“乌撒烤茶”的众饮过程,充分展示出彝族乌撒文化中的茶文化特质。当地人认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抗病魔、保健康。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山地内陆省,特别是民族的饮茶习俗古老而独特。贵州苗族、仡佬族、土家族,是世界较早发现茶叶并且加以利用的民族。今天,在贵州的许多苗寨,初次提亲时男方要托媒人向女方送一份“放信茶”的礼物表达求婚意愿,如果女方收下,表明这事有望,如果被退回,那就则表示没戏了。这种茶礼如今在婚嫁风俗上有很高的地位,所谓“一家女不吃两家茶”,就是用茶表达对爱情婚姻的忠贞。

在贵州黔北地区,至今仍淬吃“油茶”的嗜好,这是当地人最爱吃的一种茶食。勤劳的山民披星出工,踏露收工,午饭就是妻儿送去的一钵香气袭人的油茶汤和一钵冷饭,茶饭泡在一起吃下,又开始干活,正如当地古老民谣所唱:“炒油茶泡冷饭,越吃越肯干。”

贵州的茶文化,独特之处在于她是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历史上,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

不断演变的饮茶文化,形成了今天贵州独特的区域茶叶品牌。片状的代表有湄潭翠芽,球状有雷山银球茶,那颗粒状的犹如珠宝般高贵的就是“绿宝石”,卷曲型的首推都匀毛尖。不仅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且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特别是内含的锌硒元素,更是被专家称道。

黔茶文化的沉浮

前些年,经常听到贵州的茶企讲述同样重复的故事:为了提升贵州茶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他们多次带茶叶到全国各地参展,最让他们尴尬的是,几乎每个喝过贵州茶的客人都非常吃惊地问道:这是贵州的茶吗?贵州真的产茶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客人之问总让贵州茶企哭笑不得。

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加快了茶产业发展步伐,2013年茶园面积发展到611万亩,跃居全国第一大省。随着市场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知晓贵州不仅产茶,而且产好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对“贵州产茶吗”等令贵州人尴尬的问题减少了。但是,把贵州茶放在全国来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位于祖国西南的贵州高原,真像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是一片“人多不习教化”的“不毛之地、瘴疫之乡”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追寻历史的跫音,我们发现,贵州茶文化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有着她光彩夺目的一页。

翻阅唐代陆羽《茶经》,对贵州茶有明确的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是指今天的遵义,铜仁等地。笔者通篇读下来,陆羽在《茶经》记叙各地产茶中,惟一用“其味极佳”对贵州茶作了的高度评价。陆羽在《茶经》中,还将播州(今遵义地区)、思州(今黔东南、黔南一带)列为全国六大茶区之一。可见,贵州茶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声名远播,久负盛名。

但是,遗憾的是,从蜀汉政权到隋唐宋元,历代统治者对贵州的着眼点都离不开军事价值,从未将这片地区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重点,加上贵州自身环境的封闭性与经济基础薄弱,落后自然一天天累积下来。尽管贵州先后有20余只茶叶作为贡茶走进了宫廷,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发挥他应有的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

“高山云雾出好茶”正是贵州真实的写照。外界对贵州茶知之甚少,不仅与贵州经济相对落后有关,更与贵州茶文化的传播有关。

近年来,不少论著形容贵州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一个充满神秘魅力的乐园,正是人们开始发现贵州的结果。事实上,贵州这片土地,无论在生态资源、气候资源、军事战略地位、经济发展潜力方面,或是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方面都有她独特的优势。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之前,我国古代史料就早有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始生产地和茶市的记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郡的茶叶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巴郡包括今贵州境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地。

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他的传世之作《茶经述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中国茶经》中,用大量历史资料和近代研究成果,明确了贵州是茶树原产地。

有两个例子为史书的记载提供了有力佐证:1980年7月,在晴隆和普安两县交界处的营头大山上发现了一枚疑是茶籽的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该化石确定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有100万年以上;二是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李联标1941年在务川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改写了驻印英军勃鲁士少校宣布的“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是世界茶叶起源地”的结论。

经有关部门考察,贵州境内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就达600余种,千年以上的古茶树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约170-180厘米,在国内极为罕见,是我国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历史的轮回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贵州在世界茶树发源地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推动我国现当代茶产业发展中,贵州在现代中国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

历史在1939年给了贵州一个莫大的历史性机遇,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于国难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示范种植推广之先河。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等专家来到贵州湄潭,开始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使贵州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中心之一,书写了中国现当代茶叶发展史的新篇章。

在如今的贵州湄潭,我国最早的茶工业化遗址和茶叶机械化生产线还保存完好,不同时期的木制红茶生产线、民间木制茶机具、各类现代金属茶机具、各种茶叶包装盒及样品、标本、图片、手稿等成千上万件茶文物,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保存完好度,十分罕见,不仅见证了我国茶工业的开始,更是奠定了贵州在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

如此看来,贵州不仅是茶树原产中心地,也是茶叶利用、饮用、商业化、人工栽培等方面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如何推广黔茶文化

2013年,贵州茶园面积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达到611万亩,跃居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为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贵州省政府于2014年4月正式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

从几年前小作坊抱团冲击全国市场,到今日茶企兵强马壮集结出征,今日的黔茶,再次踏上了出发的新征程。

打开世界版图,你更会惊奇地发现,贵州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态茶区,也是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和高品质绿茶的重要产地,茶籽化石和大量的古茶树群在贵州发现就不足为奇了。

纵观世界茶叶产区,还没有哪个地区像贵州那样,集生态,品质,质量安全,茶树起源,现代茶工业为一身的绝对优势,贵州茶深厚的茶文化,只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了。

如何发挥文化的力量,向全世界宣传,推介贵州深厚的茶文化,这是新时期茶产业转型发展中,贵州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没有文化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文化是产业的根基,特别是茶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再次出发的黔茶产业,不仅是产品的出发,更关键的是文化的出发,文化的输出。从全国来看,无论是家喻户晓的铁观音,或是普洱茶,它们能走进千家万户,输出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有本地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反观贵州茶产品,具有贵州元素的特质较少,或者说做得不够。因此,从政府到企业乃至民间,我们要在全省树立以文化底蕴“泡制”茶叶品牌,依托17个世居民族独特的饮茶文化助推茶产业,茶品牌发展。

在产品包装上,我们要改变过去没有地域文化的包装,更多体现贵州元素,高山,生态,民族特色等。

在文化传播上,多年来,我们出售的茶叶都是走“哑巴茶”的销售方式,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不够。我们要开发独具特色的贵州茶艺表演,茶文化工艺品,茶文化刊物,使得消费者不仅品到贵州好茶,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多姿多彩的贵州原生茶文化。

在文化品牌打造上,我们要取长补短,张扬贵州茶文化的特质与个性。如“世界茶树起源地中心”,“中国当代茶业发展的起源地”,“中国茶工业遗址保护地”“世界茶籽化石发现地”等文化名片。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加大贵州茶文化的非物质保护,如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绿宝石等品牌在加工工艺的保护,特别是要对民间流行的饮茶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如土家族罐罐茶,像黔北婚礼中的“放信茶”、“吃油茶”等独具贵州特色的茶文化,茶饮俗,生活方式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利用与开发,使之为我们产业服务,为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与特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如果没有民族本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属性以及传播方式,就不会是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贵州,放眼世界的眼光,走差异化的文化研发及传播之路。

今天的贵州,“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的景象让来过贵州的人流连忘返。在据农业部对贵州茶叶质量安全的抽检中,贵州是全国唯一合格率达到100%的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品质。

贵州茶是中国茶的一扇窗子,推开它,就是推开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茶的物质与精神的世界。

茶叶的利润有多大有农药的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