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茶王”张宝镜根在厦门

2021-03-01 11:33:56热度:164°C


张宝镜四世同堂全家福。


宝镜楼旧影。


坊女工在拣茶。


三宝垄市郑和塑像(张碧梅供图)。


陈英灿叙述与厦门的不解之缘。

中国茶网资讯:宝镜楼曾是解放军指挥部

在陈英灿先生给我们提供的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张海外华侨家族全家福。陈先生告诉我们,这张照片拍摄于印尼三宝垄。他的外曾祖父张宝镜清朝末年从厦门五通扬帆,沿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尼三宝垄,缔造了一代“茶叶王国”。家中人丁兴旺,而现在分散的子孙多留居海外。但茶叶大王的根始终深深扎根在厦门五通村下边社。

在我们对张宝镜祖屋的寻访过程中,却很遗憾地发现其故居宝镜楼已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

提起宝镜楼,周边的村民告诉我们,这宝镜楼堪称“五通下边第一楼”,在《厦门闾里记忆》一书留下了记载。这栋楼可以说是本土建筑与异域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当年楼的装饰应用了闽南的红砖艺术和石雕、木雕、灰泥塑、交趾陶等工艺,结构上则采用了西洋的楼房结构,可谓美轮美奂。当地群众还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镜楼还曾是解放军指导前线作战的指挥部。原来,五通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滨海小村一度成为军事要塞。据村民们回忆,解放军驻扎在宝镜楼的时候,楼中墙上还写有“共产党万岁”、“为祖国练兵”等标语,但由于老房被拆,这一切现在都不能再看到了。

厦门解放之后,依然有不少官兵住在楼里,为解放之后的厦门做着战后部署工作。其中一些指战员、女干部在楼里缔结了良缘。据张家后人回忆,他们家祖屋促成了好几桩姻缘,这些在楼里完成终身大事的官兵们在楼房拆除前还专门回到五通村,在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回忆起往昔,老兵们直感慨,宝镜楼早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个家。

一代茶王曾受周总理接见

1874年,张宝镜出生在五通村下边社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成为普通渔民人家的第四个孩子。因为家贫,他便跟随三兄到印尼梭罗市打拼谋生。据陈英灿先生回忆,外曾祖父早年白手起家,凭着独到的生意眼光和出众的谋略,和以往在海上丝路拼搏的先贤一样,在印尼开启了自己的商业传奇。

身处异地他乡,张宝镜在友人的协助下,在梭罗市成立了“义和”商号,利用厦门的茶叶资源打开厦门茶的海外销路。后来,张宝镜辗转台湾,发现了台湾有更好的茶叶加工的商机。为了更好发展事业,他把爱女张水贯下嫁给铺里勤劳朴实的伙计陈吉六,并委任他在台湾台北创立了“义和茶厂”,创品牌“金三九”。 通过在当地将绿茶窨成茉莉花茶,之后再将成品销往印尼和历史上海上丝路形成的各埠头。陈英灿说:“陈吉六、张水贯就是我的祖父母。在他们的照料下,张宝镜才真正地拓开了财路,因为加工茉莉花茶输往印尼,经济效益高,而我们是先驱。”随着茉莉花茶“金三九”品牌在印尼的畅销,一代“茶叶王国”渐渐显露轮廓。由于台湾和故乡厦门一衣带水,张宝镜还将事业扩展到厦门。并通过厦门在台湾,设立有多家茶厂和商行分号,“金三九”品牌茉莉花茶至今仍存在老一代台湾人的记忆里。

在故乡厦门,张宝镜除了茶叶还涉及地产和物业,并且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他回村建起了老宅“宝镜楼”,资助村里修建宗祠,在村里办起私塾、小学,每逢过年过节,又给村里的困难户送米送油和红包。

六十八岁那年,张宝镜晋身为印尼四大首富之一,成了闻名一方的“印尼茶王”。1955年,印尼举办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率团出访。在当地几百万的侨胞里,张宝镜被选为侨民代表,与总理进行了亲切的会面。提起外曾祖父受到敬业爱民的周总理的接见,陈英灿觉得,这是一家人至高无上的荣誉。

不管离家多远,

根不能忘

回顾张宝镜的一生,他少小离家,海外拼搏半生,遍尝辛酸也享尽荣华,但不论在外取得多大的成就,身为一位侨民,落叶归根的夙愿始终深藏在他的心里。晚年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故地厦门安度余生。虽然离别家乡多年,但鹭江的山水依然如儿时记忆那般景致美丽,走在五通村的老路上也不时能听到熟悉的乡音。

陈英灿先生告诉我们,外曾祖父那种扎根故乡热土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他们一家。虽然多年旅居国外,但他们家与中国的联系从未断过。他提及早年在父亲授意下回厦读书,至今印象深刻。提起父亲陈亚纯先生,陈英灿说:“我父亲为中印友好交流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父亲接手“义和”事业的时候,正值新中国成立。这年,中国和印尼正式建交,侨胞爱国的情绪十分高涨,他父亲参与了当时连接中印友好桥梁的“中华总会”的工作。陈英灿先生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毅夫妇随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访问印尼的时候,乘坐的就是我们家的房车。”

所谓创业艰难,守业也不易。家族的老茶厂传到陈先生这一代已不复当年盛况。但是他做事积极、心态也乐观,依然在坚守着家族事业。1982年,他在香港成立了“义和成茶行”,2007年5月又在厦门成立了分行。当年张宝镜在海外通过刻苦奋斗,白手起家,创立一代茶叶王国,现在他的后人之所以对故里有着特殊的眷恋之情,实际上是一种根的情结。用陈先生的话来讲,那就是:“不管离家多远,根是不能忘的”。

厦门、台湾

书写传奇家族

我小的时候,身居海外的外曾祖父张宝镜曾对我反复强调说,我们家的根在厦门。确实我与厦门从小就有着不解之缘。我父亲陈亚纯有很深的祖地情结,我十六岁那年,他就安排我回国,到集美学校读书。而我对家乡也一直怀有憧憬:我们家住在印尼三宝垄,明代的时候郑和下西洋从闽南出发,多次停泊三宝垄;现在三宝垄和厦门市是姐妹城市。

由于家族经营茶叶生意,未到厦门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厦门人与茶的关系,它自古以来就是茶叶贸易的重要口岸和集散地。在厦门就读的几年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厦门人爱茶、品茶、懂茶。数年之后我回到侨居地,不久父亲去世,他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财富,我一路摸爬滚打,最后也成为了一名经常回厦的茶商。但一开始的茶商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工作辛苦收入却少,处处碰壁之下,我甚至怀疑起是不是走错了行。事情发生转机,是在台湾。偶然之下与一台湾人聊到了茶,发现了台湾高端茶市场的商机。我前往并经营普洱茶赚到了第一桶金,总算迎来了事业上的“柳暗花明”。

有人问我是命运还是巧合?当初我的外曾祖父张宝镜从厦门到台湾通过加工茉莉花茶发展了事业,如今我也在台湾找到茶商事业的方向。而在我看来,历史看似惊人的巧合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人文根源。厦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岸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除了厦门人生活与茶息息相关外,台湾由于多高山,高山出好茶,又成为了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早年我外曾祖父得以依托厦门、台湾,绕行东南亚,缔造一代茶叶王国,与厦台两地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是分不开的。还有人说“茶叶大王”的家族事业传至第五代,代代相承,已逾百年,在厦门茶叶史上并不多见,堪称是一页传奇。在我看来,这终究是沾了作为一个厦门人的福气。

白文祥茶叶合肥茶叶冷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