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山县发展茶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21-03-01 11:31:36热度:160°C
2021-03-01 11:31:36热度:160°C
中国茶网资讯: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测定结果显示,该县茶叶茶多酚含量34.22%,氨基酸含量4.2%(其中茶氨酸含量高达3.26%),茶多糖含量4.2%,香气相对总量最高达65.88%。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和香气总量,使该县茶叶口感舒适独特,天然花香浓郁。在历届茶叶品比大赛中,该县茶叶多次荣获大奖,尤其是“圣水毛尖”曾多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一等奖、“鄂茶杯”金奖。“圣水绿茶”已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近年来,该县咬定“茶叶富民”战略目标,持之以恒地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到18.5万亩,基地遍布全县15个乡镇、120个村,茶农近3万户。全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湖北圣水茶叶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小微型茶叶加工企业近百家,机械加工设备近千台套,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加工的茶叶产品涵盖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多个茶类,年产干茶5256吨,产值近6亿元。目前,该县已被授予“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综合实力在湖北省茶叶主产县市中名列第七位。
从纵向看、与自身比,近年来竹山县茶叶产业发展较快,成效显著。但从横向看,与发达地区比,该县茶叶明显存在“八多八少”。即:建园时重视的人多,建后坚持督促抓好管理的少;茶园建的多,最终成为高产高效茶园的少;春季高档芽茶采摘利用的多,夏、秋季鲜叶采摘利用的少;加工绿茶的多,加工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其它茶种的少;低水平的小型茶叶加工作坊多,标准化、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车间少;单纯追求自身效益的弱小茶企多,实力强、责任心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茶叶企业少;注册的茶叶品牌多,知名度高的茶叶品牌少;依靠本地销售茶叶的多,将茶叶销售到外地的企业少。
随着茶叶投产面积的扩大,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出台严格控制公款购买茶叶政策后,该县茶叶产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一是高产高效的标准化茶园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地块选择不当,建园投入、标准低,茶籽播种量过大,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等原因,目前该县茶园建设总面积虽然达到18.5万亩,但真正投产的只有14万亩左右。在投产茶园中真正高产高效的标准化茶园,面积只有5万亩左右,约占投产茶园面积的35%,有近三分之一的茶园基本没有发挥效益,全县能够机械化采摘的茶园面积不超过5000亩。
二是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由于山区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务农劳力较少,目前该县农村请工每日价格高达百元左右。由于可机采摘茶园面积很小,目前该县茶叶绝大部分依靠手工采摘,芽茶则全部依靠手工采摘,每斤仅采摘工价高达50元左右,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春茶上市高峰期,很多茶场都忙于四处争抢采摘工,一些小茶场则面临“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既浪费了部分鲜叶,又直接拉高了茶叶生产成本,导致该县茶叶在与外地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三是加工产品比较单一,原料利用率偏低。近年来茶叶深加工发展势头迅猛,有的地方不仅开发出绿茶、红茶、黑茶等多个茶类,甚至开发出茶叶提取物、茶饮料、茶食品等,将产业链拉得很长,既满足了当前市场多元化需求,又大大提高了鲜叶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但该县长期以来在茶叶加工上研发不够,绝大部分茶叶都加工成了绿茶。在绿茶中,又以采摘春秋芽茶加工高档绿茶的居,占到该县茶叶总产值的60%以上。国家严格控制公款购买茶叶后,高档芽茶的价格、销量出现同步下滑,给茶企带来很大压力。而大量的普茶由于采摘成本高,产品价格低,企业加工利润不高,白白浪费的比较多,夏茶更是基本没有利用。近年来,该县在红茶、乌龙茶、工艺茶砖研发与生产上虽然已经起步,但加工的数量还非常小,茶叶深度开发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四是缺乏示范带动力强的茶叶企业。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近年来,该县着力培植了湖北圣水、星梦茶业等一批在县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企业,这些企业在推进茶园流转,搞好引导示范,带动茶农管理,提高种茶效益,促进一方茶叶产业发展上发挥了明显作用。但由于这些企业自身实力非常有限,对产业的示范和拉动能力还不够强。不少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则只顾眼前利益,对农户茶园管理投入、指导较少,鲜叶收购季节四处争抢原料,扰乱市场价格,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茶叶品牌杂乱,优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口感舒适,花香浓郁,内在品质优良,是竹山茶叶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竹山茶叶最大优势。但目前该县茶叶尚处“群雄并起”时期,众多茶企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品牌众多,各树一帜,加工手法各异、质量参差不齐,虽有优质资源,却未得到有效整合。分散用力导致茶叶在本地销售时虽觉得一些牌子响当当,但在外地销售时全县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优质资源没有转化为优势资源,产品虽好但在市场上缺乏影响力与竞争力。
六是市场开拓不够,产品外销售比重很低。长期以来,该县茶叶以本地市场销售为主。近年来,随着该县及周边地区茶叶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产品数量激增,市场趋于饱和,仅在本地拼抢市场无法生存,必须开拓外部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但目前该县除圣水公司、星梦茶业两家企业在开拓外地茶叶市场上有一定建树外,其它企业在外销售的茶叶数量很少,全县茶叶外销比重不到40%。
七是专业人才匮乏,茶农素质偏低。目前该县学习、研究茶叶种植与加工、营销的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能够站在科技前沿,紧跟现代茶叶产业发展步伐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少。同时,茶农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茶园流转缓慢、规模形成难,导致茶叶高质量建园、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面积较小,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未来茶叶产业发展趋势,建议竹山在今后的茶叶产业建设上,紧紧围绕“科技、市场、效率、效益”四大要素,努力在转型中化解难题,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是在建园上改追求“数量”为提高“质量”,坚持建设高标准茶园。一要选择在最适宜地区、最适宜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建园。二要科学规划、严把建园标准,确保茶园新建一块、成器一块,努力使新茶园产量提高、品质提升、采摘提速、成本下降、效益大增。三要适当控制每年建园规模,提高建设质量。要压缩播种茶园在整个新建茶园中的比重,重点发展性状一致、投产快、产量高、品质好,且能够机械化采摘的高效无性系茶园。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把建园各个技术环节,确保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在80%以上,力争实现一栽全苗,三年投产,四年高效。
二是在茶园管理上改“经验”管理为“标准化”管理,全力扩大机采茶园面积。要扭转过去“重建轻管”做法,将茶园管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茶园管理的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对现有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改造。要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推进流转、强化管理,使新建茶园迅速成园,已建的低产、低效茶园变为高产、高效茶园。对立地条件好的茶园,要争取按照机械化采摘标准进行修剪改造,使其适宜机械化采摘,努力破解山区采茶工严重不足、工价过高难题。对基础太差的茶园酌情放弃,争取通过“扶优去劣”实现“以少胜多”。
三是在茶叶生产加工上改“乱兵上阵”为“一以贯之”,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要聘请有关专家,组织技术力量,围绕市场与企业对原料需求,制定从基地规划、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管理措施,一直到制茶、加工、包装全过程的量化技术标准,同时抓好茶农与茶叶加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使标准深入人心,并在茶叶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得到全面落实,增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确保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可控、优质稳定,逐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进而彰显竹山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在茶叶品牌建设上改“百花齐放”为“天下归一”,努力实现合作共赢。要加快茶园流转步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改变当前茶叶经营规模过小,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太低的局面。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与品牌间的有序整合,逐步把全县茶叶品牌整合到“圣水”旗下,建立“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使现有的茶叶基地、设施、人才、资金、品牌等实现科学配置、合理共享、高效利用,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实现由低水平的“家族式”管理向高水平“现代化”管理迈进,增强企业对建园、采摘、收购、加工实施全程标准化控制能力,进而实现对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控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五是在扶持对象上改“天雨散花”为“锦上添花”,全力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要更新扶持观念,树立扶持优质茶叶企业就是扶持广大茶农、扶持整个产业发展理念,一方面继续支持本地有潜力、有责任心的茶叶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增强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与开拓外部市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一方面放宽眼界,主动出击,积极引进市场影响力强、认可度高的大型茶叶企业,或者熟悉市场、占有市场的茶叶销售企业,通过联营、重组、兼并、托管等方式,支持企业对现有茶叶产业改造提档升级,围绕市场抓好茶叶深度加工与新产品开发。在扶持茶叶企业上要改变过去平均主义,利益均沾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扶优扶强、区别对待,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六是在支持产业发展上改“摇摆不定”为“坚定不移”, 加大政府对茶叶产业支持力度。茶叶产业是竹山县经过多年实践认定的优势产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可以在转型发展中得到解决。因此一定要克服摇摆不定、知难而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确保将政策倾斜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措施推进到位,保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要整合项目资金,设立茶叶发展专项基金,在高标准基地建设、幼龄茶园管理、低老茶园改造、标准化车间建设、茶园流转与企业整合、三品一标认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新产品开发、茶农实用技术培训与素质提升、突出贡献人员奖励等方面上给予扶持,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松溪茶叶茶叶文学上一篇 : 金钩茶厂贴心服务茶农
下一篇 : 恩施市夏秋茶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