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苦丁茶故乡身世显赫 重振产业雄风待有时
2021-02-28 14:44:03热度:123°C
2021-02-28 14:44:03热度:123°C
中国茶网资讯:“苦丁茶者,广西特产也,产于万承县苦丁乡……”民国年间《辞海》介绍苦丁茶的这段文字提到的“万承县”,即如今大新县。记者近日在探寻古树行程中得悉:在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如今尚有一棵树龄达316岁的苦丁茶母树幸存……
身世:“孤儿”称大王
小寒时节,由大新县城乘车抵达龙门乡时,通往苦丁村的道路正在维修,汽车难以通行。在乡镇圩场里进退两难的记者,巧遇骑摩托车前来赶圩的苦丁村村民陆庭安。听说记者要去苦丁村探访“苦丁王”,陆庭安笑道:“你找对人了,那棵‘苦丁王’就长在我家门前!”
搭乘陆庭安的摩托车沿盘山公路奔驰,很快便进入层峦叠嶂的小明山山脉。在险峻的山崖和茂密的丛林中盘旋20多公里后,路边的苦丁茶树苗开始多了起来。爬上一个高坡时,陆庭安指着坡下树林中隐约可见的一座村庄道:“喏,那就是苦丁村。”
随陆庭安来到他家新建的砖房前,果然看到门前山坡上有棵树干粗壮笔直的古树,鹤立鸡群般挺立在密林中。古树前立着大新县政府镌刻的一块石碑,细读碑文可知——这棵高28米、腰围2.53米的苦丁茶树,今年树龄已高达316岁,是苦丁茶原产地幸存的年岁最长的一棵苦丁茶母树,人称“苦丁王”。在距“苦丁王”约50米远的坡下,生长着一棵年岁不过几十年的苦丁茶公树。陆庭安笑道:“自打有了这棵公树,‘苦丁王’果实的发芽率明显增加!”
以陆姓为主的苦丁村人来自何方?据村中陆氏族谱记载:陆氏祖上原本居住于广东南海,为避战乱,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迁居于此,村庄原名皋屯。后来,因村中苦丁茶树闻名,人们便干脆称之为“苦丁村”。
谈起“苦丁王”的身世,陆庭安抚摸着粗壮的树干感慨道:村里对“苦丁王”最知根知底的,要数1913年出生的陆焕奎了,这棵树就是他家祖上种植的。陆焕奎已经在4年前去世,据他生前讲述,这棵“苦丁王”原来生长在深山里,与一棵苦丁茶老树相伴。有一天下暴雨引发山洪,老树被冲倒,小树成了“孤儿”。陆家人担心小树再遭厄运,便把它移植到村里来。
风风雨雨300余年,小树苗在陆家和村民们的悉心护理下茁壮成长,如今已经是苦丁茶树中年岁最长的“大王”了!
进贡:两度入朝廷
“苦丁王”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样令人感慨的,还有当年苦丁茶两度成为“贡茶”的历史——
据民国年间《万承县志》记载,苦丁茶作为“贡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当时,在万承县小明山深处生长着一种被当地民众称为“苦丁”的野生茶树,当地人将它的嫩芽制茶煮水饮用,既生津止渴,又消炎利尿。
万承有个土官叫许朝烈,特别善于巴结上司。一日,他品着从山里弄来的苦丁茶,忽然心有所动:听闻外地不少官员都靠着向朝廷进贡土特产谋到了好位子,这苦丁茶可是“万承一绝”,何不搜来进贡?于是,令人进山,在苦丁村后山上找到一棵老树,采集嫩芽,精心制作出一盒干茶,进献给当朝皇帝宋仁宗。
宋仁宗品尝后,感觉此茶入口苦涩,回味间却有丝丝甘甜,而且提神舒心、健胃消滞的功效也相当明显,便下旨要万承县年年进贡。
源源不断进贡朝廷的苦丁茶,很快在京城成为时髦饮品。朝廷于是再次下旨,要万承增加贡茶数量。
因献茶有功如愿升为州官的许朝烈这下犯愁了——搜遍苦丁村一带深山老林,所见茶树不过寥寥数棵,实在难以满足朝廷需求。正在发愁之际,忽然听说山里有棵苦丁茶老树被雷电劈断,灵机一动,马上上书,称山里的苦丁茶树已被天雷劈死,贡茶难以为继。生性仁慈的宋仁宗深信不疑,也便没有再追究。
不再成为贡品的苦丁茶,却在民间渐渐流行开来。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对苦丁茶做了这样的描述:“苦,平,无毒。南人取作茗,极重之……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清上膈……”
明代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患有“结宫”(结肠炎)之疾,太医用了很多药,均无明显疗效,便在全国广征良方。岭南有位草医闻讯,献以“苦丁之方”。朱元璋服用后果然有效。于是,万承苦丁茶再次被列为“贡茶”。
到明朝中期,山中苦丁茶树越来越少,贡茶数量难以保证,朝廷为此专派官员赴广西太平府(今崇左市)催逼。万承州官下令苦丁村民众采集茶种,繁育种苗。然而,苦丁茶母树的种子发芽率极低,繁育十分困难。无计可施的万承州官只得效仿当年许朝烈的做法——将一棵枯死的苦丁茶老树运往太平府,称山中最后一棵苦丁茶树已然枯死……
虽然两度成为“贡茶”,但在封建社会,苦丁茶并没有给苦丁村人带来幸福。官府每年都要定期派人进山查看茶树生长状况,何时采茶,采茶多少,都要等官府指令。所采茶叶须悉数上交,没有价钱可讲。
入市:“苦丁”变“富丁”
清代末年,苦丁茶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市场,在两广一带名声大振,连入侵中国的英国人也慕名饮用,并在广州沙面十三行租界设点收购,每斤苦丁茶“换谷三十担,值银六十两”。有人为此形容苦丁茶叶“片片新芽片片金”。
民国年间,大新商人为拓展苦丁茶销路,想了不少点子。陆家人至今仍保存着民国年间万承“恒信”商行的一张老广告。细读这张发黄的广告纸,记者发现:“恒信”商行不仅为苦丁茶注册了“蝴蝶牌”商标,还为迎合世人“忌苦爱富”的心理,将苦丁茶改名为“富丁茶”,并通过苦丁茶的保健功效讲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不再有人进山收茶,苦丁茶归于沉寂。终日与苦丁茶树为伴的村民们,也大多不太爱饮苦丁茶。唯有与“苦丁王”相伴97年的陆焕奎是个例外,在村民们的记忆里,他每天早餐后第一件事就是煮苦丁茶,饭后还要用茶水漱口。不少村民嘲笑他:“日子已经过得够苦了,还要天天饮这苦茶,真是自找苦吃!”后来,见陆焕奎身体十分健朗,不少人认为这是苦丁茶的功效,便也跟着煮起茶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大新县林业部门曾展开一场林业普查,发现苦丁村一带的苦丁茶树仅剩5棵。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日子越过越甜的人们又开始思念起苦丁茶的“苦”来。为了解决苦丁茶树果实发芽率低的问题,小明山林场技术人员另辟蹊径,利用“苦丁王”的枝条进行无性繁殖试验。1985年,扦插育苗获得成功。一片片苦丁茶树苗染绿了苦丁村一带的山头,并开始走出大新,走出广西……
上世纪90年代是苦丁茶最火的时期。30厘米高的一棵苦丁茶树苗,可以卖到25元。苦丁茶叶,每公斤高达120元。到2006年,大新县苦丁茶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年产干茶千吨以上。
陆庭安感慨道:“改革开放前,有一段曾经嫌‘苦’字不好听,把‘苦丁村’改名为‘富丁村’。可是,一直到苦丁茶扦插育苗成功,大量进入市场,村里家家户户开荒种茶,一间间土屋变成砖楼,‘苦丁’才真正变成‘富丁’!”
慨叹:雄风待重振
苦丁村人已经品尝到苦丁茶的甜头。从2002年便开始办厂生产苦丁茶的大新苦丁茶协会会长韦东升,如今却仍然在苦涩中拼搏着。这位曾经的下岗工人,依托苦丁村的茶叶资源开办茶厂。10多年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大新人白手起家,生产的苦丁茶产品多次参加区内外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并获奖。2006年,大新苦丁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然而,一度雄风再起的大新苦丁茶,如今却又归于沉寂。
韦东升感叹道:“大新苦丁要上档次,不能总是满足于小作坊式的生产环境和规模。海南省的苦丁茶产业,当年是依赖从大新移植种苗发展起来的。如今,海南苦丁茶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与旅游业携手发展,其品牌名声正在大江南北传扬。而身为苦丁茶故乡的大新,茶叶生产近年却仍然处于一家家小茶厂小打小闹的状态,征地开发新厂房等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落实。”
韦东升的慨叹,让记者产生共鸣:要重振大新苦丁茶产业的王者气势,仅仅满足于保护好一棵“苦丁王”是远远不够的……
金御芳茶叶茶叶茶叶蛋上一篇 : 预测:以品牌强茶是我国茶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