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记:传承百年铁观音文化 坚持传统制茶

2021-02-28 13:16:01热度:166°C

“现在没有人这样做了,但是没办法,我们只会这样做茶”。作为一个传承百年的茶业世家,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王家第十三代子孙王三言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至此之后,梅记后人世代铭记祖训,遵循木本水源之道。致力于铁观音‘原产文化 传统制茶’的推广,推崇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传承百年梅记茶业世家精神,将顶级的南岩传统铁观音永续于世。

探究梅记保留传统工艺的意义

很多时候,传统文化往往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其传承方式也比较脆弱。

传承方式大多是无形的,依靠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代代传承。如果上了年纪的传承人不在了,传承的线索就断了,一种文化形态也就消失了。

然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很多传统文化与工艺处于濒危状态,很多文化形式都在默默地消失。我们不得不思考,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的意义是什么?

梅记保留至今历时290年演化而生的味觉印迹

“饮茶”源自我国巴蜀,可追溯到秦汉甚至更早。

纵观五千年茶文化发展衍化,可谓一脉相承。相传公元1725年,乌龙茶被发现,成为中国六大茶系的最后一个门类。而后1736年,安溪尧阳王世让才发现铁观音树种,这时间相较于五千年不过是末尾的惊鸿一瞥。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铁观音”在乌龙茶的基础上,制作工艺更加精益求精,被茶业界誉为“最精湛考究的制茶技艺”。

据闻解放前,铁观音产区仅限于安溪西坪南岩一区一山头,品种娇贵难植,产量极其不稳,上等铁观音更是希珍之品,每斤单价能售出上百银元。

传统的铁观音,冲泡出来的汤色为金黄,浓郁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呈绸面光泽;闻起来带有兰花香、桂花香、或炭火米香;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久远,韵气悠长。

岁月的洗练与沉淀,让铁观音具有独特的滋味特征,“末代金华”的美誉由此而来,成为一份值得品尝与珍藏的味觉印迹。

六代人的执着 梅记延续传统技艺

对于铁观音行业而言,1997年以后,行业开始出现新的工艺类型,主要是采取轻发酵、机器把控的现代方法。传统制茶工艺,因为费工、费时、市场因素,就快要被人们所淡忘。

然而,对于生长在铁观音发源地--安溪西坪尧阳的王家子孙而言,“传统工艺”对于他们的意义不仅是一份以茶为生的技能,更是几百年来家族传承有序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梅记茶行,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创始人王三言在厦门创立商号以来,已经历六代人的传承,成为难得的百年茶叶商号。

泰山楼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梅记茶行发祥地,因此又称“梅记土楼”,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现已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恰逢春茶季节,安溪西坪的梅记庄园里,尧阳王家的子孙忙碌于制作传统铁观音。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系,乌龙茶的工艺特点是半发酵。传统工艺的核心技术是“半发酵”的制茶工艺,与轻发酵不同的是在摇青”环节,需反复4遍摇青、摊青。

梅记茶行第五代传承人、制茶师王曼尧严谨制茶,反复进行摇青,摊青。

其次,不使用机器压制,而是通过传统的揉捻以及反复近20遍的布巾包揉技术,这样可使铁观音达到紧结的颗粒状,并且油亮有光泽。

而后,传统工艺延续了炭火烘焙技术,区别于机器烘焙,不单是去水保质,更使铁观音增进汤色,提高韵味醇厚、杯底挂香。

梅记茶行第五代传承人、制茶师王曼尧说:“我从16岁就开始学习制茶,一辈子只会用老手艺制茶,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茶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树种、不同工艺生产出的茶,味道都会有不同。而梅记家族,一直固守在铁观音的发源地,遵循铁观音的原产文化与传统制茶工艺;经历代传人薪火承袭,坚持着茶业世家百年传承下来的品质。

百年传承,一份执着,一种态度,保留一份百年前的独特味道。

让今天的人仍能有机会领略一脉相承的传统铁观音文化,或许这便是传承这份“传统”的意义所在。

原生工坊茶叶茶叶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