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田螺山遗址现6000年前人工种植茶树遗存(图)

2021-02-28 13:07:38热度:177°C

余姚田螺山遗址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保单位,它的考古发掘成果一直引人关注。2004年至2011年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山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联合召开发布会,宣布经专家多年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检测机构鉴定,在田螺山遗址发现的山茶属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这一发现,也把中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说,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通讯员 李荣荣 杨明 记者 朱琦琳

如何断定已距今6000多年?

  树根所在地层年代和出土陶器辅证

三十多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事实上,当时考古专家在河姆渡遗址中也曾发现一些堆积在古村落干栏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叶片,它们被认定为原始茶遗物。这一认识,当时震撼了考古界、史学界和茶学界。

田螺山出土类似茶壶的陶器

2004年,在与河姆渡遗址相距约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的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根块,而且其中一片的周围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

主持田螺山遗址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说,2004年2月至7月是田螺山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的时间。发掘表明,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旁水式的古村落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具有相近的聚落规模和年代跨度。

孙国平介绍说,田螺山遗址的文化层分三个阶段,形成于距今7000-5500年之间,山茶属树根出土于第三阶段的文化层之下,而树根所在土坑打破第二阶段的文化层。根据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测年技术的科学测定和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确定,这批树根生长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

浅土坑中的茶树根

  如何断定是茶树而非其他?

  形态、结构、茶氨酸含量皆相符

据了解,田螺山遗址此后又分别于2006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对于发掘中出土的疑似茶树根,一起参与田螺山遗址合作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植物学教授铃木三男和金泽大学考古学教授中村慎一进行了木材显微切片检测。

他们发现,这批树根芯部无髓,年轮的方向变化显著,年轮界限不明显,导管和纤维的细胞壁很薄,纤维直径及放射组织细胞较大。这些特征首先表明,出土的这批标本确为根部木材,而且这些树根的显微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可以初定为茶树。

同时,为了妥善保存这些出土树根,考古人员将树根浸于清水中,并为防止树根变质,其间多次换水浸泡。2008年12月,部分树根和浸泡树根的水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化学检测,经色谱检测,树根和水液都检出有茶树特征性成分茶氨酸。

而据以往的茶学研究已知,除茶树外,茶树的近缘植物茶梅中也含有微量的茶氨酸。为了进一步验证田螺山出土的这批树根是否属于其他山茶属植物,有关方面专家于2009年10月26日在遗址附近挖取了茶树及近缘植物红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样本;2011年5月12日在考古现场提取了出土树根样本,同时在田螺山遗址周围再次挖取活体茶树、山茶、油茶和茶梅树根,送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色谱检测。

测定结果表明:田螺山遗址出土树根中有的茶氨酸含量达1493微克/克,接近活体茶树主根1881微克/克,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极微。从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树特征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三个方面综合鉴定结果,由此断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

  如何断定是人工种植茶树遗存?

  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过的熟土浅坑

孙国平研究员举例表示,在田螺山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中,在距地表1米多深的土层曾出土两片不规则浅土坑。

在略深的一个坑中,坑口范围土色呈深青灰色,与周围区别明显,且土质湿软,其间可见较密集的点状褐色腐朽植物痕迹。往下发掘,逐渐更大地暴露一些枝条状、块状或球状的植物根茎,含水量大,并从周围泥土中清理出一些碎陶片和烧土块等生活废弃物。浅坑坑口距地表深度相似,显露土色也与前者接近,只是边界范围不甚明确,根须分布比较集中,粗细共计达45根左右。

孙国平说,首先从平面分布位置关系来看,它们靠近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带垫板柱坑,而且没有被周围同时期的密集柱坑打破,由此判断它们与这些柱坑代表的建筑单元原本应具有空间上的有机联系,“也可以说,这两片根须就处在干栏式建筑的附近。其次,这些原生的根须,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过的熟土浅坑,基本可以排除其自然生长的可能性。”考古发掘表明,它们属于先民在此人工种植树木的遗存。

此外,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环形把手,另有洒水小嘴,形同民间常用的小茶壶。孙国平说,这也佐证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们已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使用陶器煮茶、喝茶。

  发现意义

  世界茶树种植源于何时何地

  田螺山茶树根成重要证据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名为Thea sinensis.L,后又定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发现有野生茶树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印度起源说的论据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而没有人提出中国有野生茶树;印度阿萨姆种茶树长得“野”,树高叶大,而中国种茶树材矮叶小。其结论是:印度种是茶树原种,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

然而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发现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和印度目前都有野生大茶树生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孙国平研究员表示,田螺山遗址茶树根遗存的意外发现,为解决世界茶树种植起源于何时何地这一问题找到了重要证据。部分内容据中国茶网

茶叶礼品包装凯里的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