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虽可保健,但非“万病之药”

2021-02-08 14:13:45热度:122°C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是在时间、空间久为流传,广为认同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上古时代,茶叶初为药用,后为饮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叶的保健功能和药理效应越来越多。《中国茶叶大辞典》列举茶的十大功效:助消化、消除脂肪、胆固醇、除口臭、解渴、解酒、治便秘、减肥、提神醒脑、利尿、抗辐射、抗癌。我对饮茶健康新观察——减肥、防癌、抗辐射、抗毒杀菌、增强免疫力、长乐长寿。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尽管茶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应还会越来越多被发现,但不应由此任意拔高茶的“定位”,我很同意陈忠懋院士“茶毕竟是茶不是药”的观点。从对人体的医药原理来说,茶具有辅助功能,随着科学的发达,茶的某些成分如茶多酚中的没食子酸酯(EGCG)、茶氨酸等,虽然可以从中提炼开发为治病之药,但茶不是药,更不能称为“万病之药”。某些茶界人士,惯于不加分析地引用唐朝陈藏器“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有些茶企更喜欢引用,以获取销茶的商业利益。其实,宣传炒作过分,可能适得其反。

日本茶学学会会长、原静冈县茶业实验场场长小泊重洋在他《茶饮不能代替药物》论文中高度评价茶的保健功能的同时,指出:“茶不是医药品,它的功效也有一定的界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并不是万能之药……例如,反映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中性脂肪、肥胖等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尽管每天都在饮茶,却没有得到改善的意见也很多。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小泊重洋先生的说法有参考价值,不恰当的宣传将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我还认为,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也是因人而异,例如对茶的摄取量多与少,也许是回应小泊重洋先生的上述“问题在哪里呢”的一个重要方面。小泊重洋写道:“最近在摄取高浓度的儿茶素来进行的体重和体脂肪减量的实验中,每天摄取500mg以上的儿茶素才可以看到一些效果。”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每天饮茶十杯以上,一个月用茶1斤,1年12斤,张老先生每天摄取儿茶素理应达到500mg以上,所以,年逾百岁还在工作的张老是饮茶保健的实证。当然,人体健康是取决于综合性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分析任何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以偏概全。


关于“茶性”,有人往往下定语:“茶性寒凉”,并由此渐而形成很多文化现象,这是不切实际的。所谓“茶性寒凉”是来自陆羽的《茶经》,在唐朝,茶叶只有“绿茶”,没有其他茶,绿茶是不发酵茶,在制法上尽量保持原叶的性状——青汤绿叶。这样,陆羽认为“茶性寒凉”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陆羽作如此论断,是没有错的。但是随着光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人们采用不同的制法,产生了以适应人体不同需求的多样性产品,茶性就不仅有寒凉的绿茶;还有较凉的白茶黄茶;中和的乌龙茶;温和的普洱茶红茶。把茶性局限于“寒凉”,既不科学,也不利于推广茶饮。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要“人云亦云”。对古人的论说,堪称典范的要传承而且要弘扬,不妥当的要充实提高,不科学的错误的要摒弃,这才符合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

茶叶英语怎么说纯泉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