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府与普洱茶

2021-02-08 13:00:24热度:194°C

普洱茶之名为“普洱”,是因普洱府而得名。

普洱,云南的一个地名。唐代属银生府,清雍政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辖思茅厅、六大茶山、橄榄坝、及江内、六版纳,并对江外车里定慰司实行羁縻管理。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更名为普洱县,棣属思茅地区。

清代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既是府制,管理着西双版纳和思茅等地,又是贸易重镇,是滇西南茶业交易的重要市场。普洱府地域广大,处澜沧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在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土壤ph值为4~6,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型,当地海拔差异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纯净、阳光通透,地杰物灵。其所辖之六大茶山出产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茶多酚类物质、儿茶素、安基酸、咖啡碱和水浸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叶,这些物质对普洱茶的后发酵形成越陈越香的特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因滇西南的大山深壑而成,因漫漫的茶马古道而成,因云南少数民族的自然朴拙而成。清初,普茶的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的。茶农们将采摘的茶杀青后在阳光下曝晒,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蒸压成形,制成圆形紧茶。晒青毛茶与一般绿茶相比含水份最多,由于山高坡陡,茶叶在运出产地时要装入竹筐,为防止茶业是齑碎,须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喷洒少许清水,翻拌均匀,将茶潮软,这更加大了含水量。将这种晒青毛茶从产地运出,用人背大约12天,马驮大约6天,运到位于普洱府的集散地,此时,这批茶叶已基本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变成发酵较轻的熟茶。在普洱或思茅的总店,一部份散茶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随后销往藏区或东南亚。从普洱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拉萨。这条路全程需要100多天,路途遥远,昼夜温差悬殊,一路风吹雨淋,漫漫马帮路使这些茶饼不断地缓慢冷发酵,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后发酵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它的去膻去油腻的作用和消滞解毒的功效,在藏区留下了“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古老谚语。普洱茶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形成的产物。

普洱茶自然天成,超越了人类的主观设定,当初,这些工艺很难为人解读,造成了普洱茶的神秘感。

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它是指滇西南生长的大叶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经过后发酵而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因地得名,普洱又因茶而闻名四方,这是明清以后普洱茶叶商贸繁荣的结果。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谢肇渏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记》中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普洱茶一名正式有了文字可参。

茶叶如何画翰林春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