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和水金龟

2022-11-06 15:10:11热度:130°C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

武夷岩茶咯

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

目前的武夷岩茶,已经有了国家标准(GB18745-2002)。 按照这个标准,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和奇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

大红袍是武夷山岩茶的总称,肉桂属于岩茶当中的一种

大红袍和水金龟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

严格来说是不属于的 水金龟属于武夷岩茶5大名枞(大红袍 水金龟 铁罗汉 白鸡冠 半天妖)中的一个品种!但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对外销售的话则都称为大红袍!这就是为。

大红袍茶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大红袍茶”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大红袍能批量生产。“大红袍”。

名枞是指武夷四大名枞,“奇种”、“单丛”、“名枞”各具特色。“名枞”是“岩… 在珍贵的名丛之中,又以四大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武。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 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枞如瓜子金、金钥。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其中的一个品种,是武夷茶王,而武夷岩茶对外宣传都把大红袍作为一个品牌,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武夷山茶叶中只有大红袍了。

不要解释要好茶(武夷山大红袍)

您好lz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

大红袍 产于福建省武夷山,楼上说的大红袍母树早在97年就禁止采摘了,所以你就是认识当地人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市场上的大红袍分两种,1,通过母树剪下了培育的。

民国时期崇安县开庄设厂的茶商的几个特点

第一,从户籍归属来看,这些茶商大多为闽南籍,尤其以漳、泉两地各县居多。虽然广州帮、潮汕帮也各自成帮派,但其经营茶庄的数量及实力均不及闽南茶商。在传统中国,国家正式的权力控制往往只能达到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在福建省县级以下的基层社会中,尤其是在外出谋生的流动群体中,社会网络通常依靠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这五种关系来维持,“五缘”成为熟人社会的基础。五缘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的,通常来自于同一地方的同乡也具有某些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站长 推荐:茶叶属于酸性还是碱性,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 关注:www.guniangcha.com)信奉共同的神明,并共同从事甚至垄断某一特定行业。

闽南籍的茶商之所以能在众多的茶商中脱颖而出,与武夷山中大部分寺僧同为闽南籍有很大关系。从语言特征的角度来看,语言(或者方言)从来就不仅仅限于单纯的交流问题,它从来都与支配权力、等级划分、区分排斥等联系在一起,并表现为一种话语权。闽南方言本来就极具排外性,与排外性相对的,则是其对使用同一方言群体的内聚力。此外,厦门和福州港因占据港口城市出口之利,也使闽南茶商得以充分利用本土地域上的便利条件,发展成为贩卖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群体。

第二,上面的案例均有提及这几家名店发展兴盛的时期,从时间上来看,集中分布在民国3年(1914)至民国19年(1930)这一时间段。据不连续的年产量统计,崇安县全县的武夷茶产量在民国3年为26.5万斤,民国13年为10万斤,民国23–27年降至0.65万一2万斤。对这一产量的变化趋势,应将其置于民国时期崇安县的地方政治背景中去理解。民国时期,崇安县的隶属沿革较为复杂,民国12—21年,先是直接隶属于福建省,后分别隶属于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和第三行政督察区。就整个崇安县小范围内来看,这一时期的政局较为稳定,从而形成了崇安县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民国19 年,福建省境内爆发刘卢战争(政府官员刘和鼎与卢兴邦土著军阀之间的战争),茶叶滞销,年产量降到1 万公斤以下。至民国24 年,红军进入崇安县,国共双方在闽北山区展开了多次战斗。其间,红军成立了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井在全境绝大部分地区行使权力,国民党军队对其发动了多次军事围剿,崇安县陷于战乱之中,致使外地茶商、茶主无利可赚,离厂而去,茶山荒芜。

第三,从上面的几则案例中不难看出,武夷山的僧、商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按照传统的社会群体分类,僧与商这两个群体在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价值取向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从居住环境来看,僧人一般隐居于名山大川,商人则频繁来往于货源地与销售市场之间;前者除了三衣、六物之外,佛教教律原是禁止寺院僧侣蓄积财产,后者则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的i前者进入空门后本应断绝此前的一切社会关系与人情往来,后者则以广泛的社会交际为显著特点。但在崇安县,僧与商却因为茶叶而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方面,商人通过寺院、道观所产的优质茶叶树立浊自己的品牌,如泉苑茶庄在1921年前后,和武夷山碧石岩,竹橐岩、慢云岩、弥陀岩等四个岩厂的主持僧签订长期包销契约。固 这些由寺庙提供的优质货源使“泉苑”茶庄在东南亚有口皆碑,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茶. 另一方面,僧人也加入到茶叶贸易之中,通过与商人的积极合作而谋利。据记载,天心岩的永乐禅寺在1938 年由思觉和尚当家主持时,与港澳商往来密切。因天心岩大红袍质优价高,思觉道人四处收购菜茶,包装后以“天心”牌号出售,僧商联手,从中获利几倍卢 可见,武夷山的佛门僧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参禅论经.清闲俭居的僧侣生活中,而是广泛地参与了世俗的营利性买卖,甚至与商人一起,成为武夷岩茶贸易中的主要策划者和操纵者,与商人团体共同营利。

第四,是商与宫的关系。据厦门“文圃茶庄”的相关资料记载:清末,茶店老板砚农掌权之后,利用茶叶纳税可以扣抵捐官府钱之机,捞到“通奉大夫”这个官衔,外出坐大轿。并且,每年春茶前到武夷山“督制”岩茶,要随带4 个差役。由于他是“通奉大夫”,沿途州府官员都得鸣炮郊迎。回 这一方面反映出清末朝廷的腐败,捐官买爵之风盛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从商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利益追求,而是在达到一定的经济地位后继续诉求更高的政治(社会)地位。当然,对政治地位的投资(捐官) ,最终也将得到经济回馈。从中国传统的四民的划分来看,士农工商之中,士为最高层级,商则为最低层级,一些成功的商人在敛聚了大量财富后,为了摆脱这种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极为不平衡的状态,往往通过捐官的方式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政府机构也可以因此而大捞一笔财富,所以官商均乐意这种形式的捐助。虽然这种行为导致了朝廷内部的急剧腐败,但具体实施“卖官”的地方政府却是获利的。

第五,从材料可见,在崇安县的茶叶贸易中有一张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僧、道、官。商各色人等均不由自主地被包围于这一网络之中,同时也是织成这张“权力之网”的主体之一,从茶商的角度来看,茶商首先要与山中寺僧交好,才能确保优质岩茶的货源:对待茶工亦不能苛刻,善于经营的茶商能以相对更低的价钱雇佣到技术熟练。勤劳的茶工,而预定茶工又要通过包头的关系网络来完成;茶商必须与地方官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和人情往来,这甚至有助于通过私交预先得知一些有关茶叶贩卖的政策消息i对于地方上的泼皮无赖,亦要小心对待,威吓与“打点”并施,才能保证茶叶产制的顺利进行。上面的案例亦反映出,很多名店的维持并不仅仅依靠一种单一的关系,茶商往往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而寺僧、官员等也往往与多家茶商交好,从而形成一个层层叠加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闽南僧与“下府茶帮”的兴起

五口通商以后,武夷山茶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僧道们培植的名茶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县的富商巨贾或地方官员,许多外地茶商纷纷到崇安县开设茶号或茶行,将武夷茶贩卖远销至南洋及海外。

“茶市之盛,星褚为最,初容后,膛盈于山,拒届于路,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衷干《茶市杂咏》记载:“雨前雨后到南台,厦广潮汕一道开,此去武夷无别物,满船春色蔽江来。”另据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新志》记载:“五口通商后,则有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旧时(民国时期)武夷茶庄的经营者,依照乡土和方言的关系,主要分为三个帮派:

以闽南方言为准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属各县及旅居潮汕的闽南茶商,称下府帮,代表性茶庄有集泉、奇苑、泉苑等;以潮汕方言为准的茶商,名潮汕帮,代表性茶庄有兴记、瑞兴等;以及由广东方言组成的广东帮。

三帮中,以“下府帮”势力最大。武夷山当地广泛流传一则“茶介鸟”的传说:有一个闽南小伙子到武夷山贩茶去新加坡,不料客死他乡,魂化为鸟,每年春茶时节便在武夷山中啼叫:“下府郎上”(闽南语)。意叫闽南茶商来收茶,春茶下山鸟也飞走,据云是去看各地行情、推介岩茶,山人美其名为“茶介鸟”。这则传说也反映了当时闽南籍茶商的普遍存在,并将武夷岩茶远销至南洋。

一些较有实力的闽南茶商在南洋各埠或设立分号,或设特约代理处。所需武夷岩茶,乃逐年于茶季开始时,派人莅至崇安,监督制造包装,茶季结束后,将茶载运至各该茶号所在地,称为“原庄茶”,极少就此发售,多数加以拼堆,即官堆,各茶号均有特立茶名如集泉之铁罗汉、泉苑之白鸡冠、水仙种。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几家:

1.泉州张泉苑(泉苑茶庄)的“水仙种”

该号创始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创始人张白源,同安西塘人,到泉州胭脂巷设点摆摊,贩运建茶,后开略具规模的茶店。民国5年(1916),张伟人接任经理后,确立武夷水仙种的规格质量。为了适应

消费者喜爱陈茶的习惯,该号选用三年以上的武夷岩茶作为水仙种的主要原料,另加5%左右的“花茶”,是用新的武夷半岩小种作茶胚,以桂花或兰花窨制而成。该号还在武夷山购置青云崖和磊珠岩两个茶厂。民国9年前后,该号还和武夷山碧石岩、竹窠岩、幔云岩、弥陀岩等四个岩厂的主持僧签订长期包销契约,又于民国19年以银三万余元购买慧苑岩东厂。民国5—22年,泉苑茶店全盛时期,每年从武夷山运出岩茶平均400箱(每箱约35斤),在泉州库存保持1000箱左右,每年销货额可达18万元,其中武夷水仙种占80%。其价格分:锡罐装每斤16罐,售价银元19.27—11;纸包装每斤120泡,售价银元12元。泉苑水仙种驰名中外,尤为海外侨胞笃信,成为菲律宾等地华侨居家必备的保健良药。1956年“公私合营”后,厦门外贸部门仍然沿用“水仙种”商标牌号。

2.惠安施集泉(集泉茶庄)的“铁罗汉”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施大成在惠安城关霉梧街开设“施集泉”茶店,派其孙济候亲到崇安选购武夷茶,并购置刘官寨茶厂。至民国10年前后,是施集泉业务兴旺时代,每年营业额由3万元升到12万元,其中“铁罗汉”占30%。民国13年,施集泉以银元1.3万元购买慧苑岩西厂。据当年长期上武夷山组织货源的鲍书图介绍,他督制施集泉自有的刘官寨、慧苑西两个岩厂的茶,还要向武夷山的天心岩、天井岩、天游岩、磊石岩、幔陀岩、霞宾岩、珠帘岩、宝石岩、清源岩购买部分岩茶。另外,竹窠岩、碧石岩、弥陀岩、幔云岩在未被张泉苑包销前,也向施集泉长期供货。还特地向曹墩老农罗盛新预购“红梅小种”。民国10年前后,该庄每年从武夷山运出700一1200箱茶叶。

3.厦门杨文圃(文圃茶庄)的“各色种”

创办人杨文圃,泉州人,在厦门廿四崎项开设茶店,经营名牌商品茶“名色种”、“文圃小种”,每斤4.8元。杨文圃早年在武夷山经营的岩厂有桂林岩、玉林岩、碧林岩、桃茶岩、庆云岩、霞宾岩等。

4.漳州林奇苑(奇苑茶庄)的“三印水仙”清嘉庆初年(1795),安溪人林燕尔流落在武夷山岩厂当雇工,后来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同治年间(1862~1874),其后代林心傅在漳州创立“林奇苑”茶店,专营武夷岩茶。清末在厦门设立茶栈,将武夷岩茶运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销售。民国初年,再在云霄县设立茶栈,供应漳浦、诏安、东山等地。民国9~19年(1920–1930)处在全盛时期,每年从武夷山运出武夷岩茶和中低档乌龙茶、红茶3000多箱(约1000担)。在这段时间,林奇苑在厦门、漳州、云霄三处营业额每年达30万元,漳州批发和零售占70%。民国21年,“三印水仙”已成为脍炙人口、老少皆知的名牌茶。

5.漳州林金泰茶行的“老枞水仙

清末民初,漳州林瑞苑茶店值武夷岩茶销路比安溪茶吃香之机,在武夷山经营霞宾岩和珠帘岩初制厂,并在赤石街设立精制厂,除收购岩茶外,也收购半岩茶,并开拓外销业务,在新加坡设立代理店。民国6年,继承林书国之弟林诗国在厦门设立的林金泰茶行,用以扩大外销业务,初期以武夷岩茶为名牌,标榜霞宾岩老枞水仙。林金泰茶行在星马一带具有百年悠久历史,一般茶楼酒家常把“金泰老枞水仙”作为福建乌龙茶的代名词。民国15年前后,林金泰茶行在星马处于全盛期,该行派员至武夷山加强收购茶叶。除岩茶外,还大量收购半岩小种(乌龙茶类),年收购400余担,运至新加坡、马来西亚销售。

6.厦门傅泉鑫(泉鑫茶庄)的“宝国名种”

民国9年以前,厦门傅木瓜每年春季随祖父到武夷山收购茶叶,贩运到漳厦一带销售。后来在仰光后街与一位华侨订立销售合同,由傅福仁到武夷山收购半岩小种,以泉鑫发记“宝国名种”为名,运到仰光销售。民国9~19年,每年平均销售1000箱,每箱银元2230元。该店在崇安赤石街设点精制“宝国名种”。后来,国外嗜好“大岩水仙”,傅福仁于民国14年前后在武夷山创设马鞍岩厂,大力垦殖茶园,广种水仙茶树,促进内外销售市场出现“水仙茶”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