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国是一个茶文化盛行的大国,根据其发酵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黄茶、红茶等等,其中绿(推荐阅读:痛风能喝茶吗,学习茶知识请关注:www.guniangcha.com]茶是产量最大,饮用最为广泛的。碧螺春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种茶,那么洞庭湖碧螺春的产地在哪里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洞庭湖碧螺春的产地
洞庭湖碧螺春,属于绿茶,是中国的名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
洞庭湖碧螺春产地环境
太湖的洞庭山,分为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一个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洞庭两山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缭绕,土壤滋润,质地疏松,非常宜于茶树的生长。 洞庭湖碧螺春产地分布
太湖西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植茶叶,主要茶区在东村、衙甪里、缈村等一带,其余西山镇各村都有分布。太湖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里,茶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碧螺、双湾、杨湾、陆巷、莫厘五个村。
洞庭湖碧螺春特征
洞庭湖碧螺春干茶挑唆紧实,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绿翠。冲泡之后,汤色银橙黄绿,滋味鲜爽醇厚,香气清高持久。
洞庭碧螺春什么时候所获国家地理标志
1998年3月28日,“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成为了我国茶叶类中首件地理标志商标。
2002年12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为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保护地域。
2009年4月25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中国十大名茶第二件、全国茶叶类第三件地理标志驰名商标。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
步骤一:杀青
杀青一般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摄氏度时,将碧螺春置入其中。过程以抖为主,双手(随机推荐,老白茶饼价格,学习茶知识请关注:www.guniangcha.com]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
步骤二:揉捻
在锅温70~75摄氏度下,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的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易溢出并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当茶叶达六、七成干时,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
步骤三:搓团显毫
搓团显毫是碧螺春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在锅温50~60摄氏度下,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弯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即可进入烘干过程。
步骤四:烘干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以此固定形状,让茶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为目的。当茶叶达九成干左右时,即可起锅。
碧螺春的历史记载
据《太平清话》记载:“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下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可见洞庭山茶传说的古老了。另据《尔雅》记载:“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吴人作茗、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以荼异。”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期,苏州已有茶。
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时洞庭山茶写入《茶经》,并为皮、陆所唱和
苏州吴县洞庭山茶,到唐时巳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茶圣陆羽的关注,来此考察茶事。诗僧皎然在代访陆处士羽分中就描写此事,“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按:西塔寺代陆子茶经汾刊本附录杂诗中为吴壬古庙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诩翱。何山赏春若?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锨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粱州同”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若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苏州洞庭山住唐以前已经有茶,开始时采其叶,煮为茗粥。公元713~742年制成饼茶,但并不多。公元756~766年逐渐多起来。公元780年以后才开始盛行。苏州洞庭山茶,经陆羽考察倡导后,逐渐被文人所爱好和唱颂,洞庭山也就成为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经常唱和的地方。在他们唱和的《茶中杂咏》十首中,《吴县志》中记有他们的《茶坞》、《煮茶》诗各二首。
总之,洞庭碧螺春产自苏州市太湖洞庭山,这里的土质是特别松的,是特别的适合碧螺春的生长的,因此,碧螺春茶品质很高,很值得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