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紫砂壶冲泡龙井茶合适吗

2021-01-07 17:29:46热度:192°C

  

  冲泡绿茶,一般可以选择白瓷杯,白瓷杯适合冲泡中高档的绿茶,绿色的茶汤和白色的瓷杯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方便我们观看茶叶的形状和茶汤的颜色,也有利于闻茶香,体验绿茶的精髓。

  玻璃杯冲泡龙井茶的方式

  冲泡绿茶的时候,选择玻璃杯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杯全程观看绿茶在茶杯里面伸展身姿的样子,对于爱茶人士来说,欣赏茶叶在沸水里面唤醒自己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且玻璃杯价钱便宜,也能够保证茶性。

  紫砂壶冲泡龙井茶的方式

  紫砂壶是一种含有气孔的器具,透气性非常强,但是,却并不会漏水,所以,泡绿茶选择紫砂壶也是非常合适的,紫砂壶的保鲜时间非常长,能够将绿茶的味道和香气完全保留下来。不过,紫砂壶不适合冲泡细嫩的绿茶。

  盖碗冲泡龙井茶的方式

  盖碗也是适用于泡绿茶的器具,盖碗的碗口一般较大,有利于我们闻绿茶的茶香,且盖碗一般都带有盖子,非常好把控,如果我们想要出汤更快,可以将盖子缝隙留小一点,如果想要出汤慢,就加大缝隙。

  龙井茶的冲泡方式

  一、备茶

  要泡出一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首先要选择符合标准的优质的龙井茶,即干茶色泽要绿中显黄,外形要扁平,挺直,光滑,匀整,无茶末碎片,香气要清香,且带有嫩栗香或高火香。

  二、备茶具

  茶具以小巧,精制为上,使其与龙井茶的名贵相匹配,并以洁净透明度高为好,目前选用较多的是,无花直筒的玻璃杯或白瓷盖碗。而且,在冲泡过程中不加盖:一是因为原料细嫩;二是可以让香气充分的发挥。

  三、择水

  水为茶之母,水质最能直接地影响着茶汤的品质。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更是明确的说明:“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冲泡龙井茶的水质要好,以清纯甘冽低硬度的纯净水或山泉水为佳,相比用自来水泡的,滋味更醇正,还会增加茶汤的甜度,甚至汤水的厚度。若选用自来水,需静置24小时,以使氯气挥发掉。

  四、水温

  冲泡西湖龙井,水老水嫩都是大忌。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且不可鼎沸。茶叶做糕点更不可使用反复煮开的水,反复煮开的水硬度高,不宜泡茶。西湖龙井茶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嫩的,用85-95℃的水温为宜。用这样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水温,泡出的龙井茶色香味形俱全。绝对不可使用100℃的沸水冲泡:

  1、水温太高易烫熟茶叶,造成茶汤失味。

  2、水温过高也会破坏茶中的叶绿素,使其变黄。

  3、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营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变黄。

  4、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容易挥发,使茶的香味减少,茶汤则会变得无味。水温过低,则香气不出,茶汤的口感也会寡淡。

  五、烫杯

  用沸水冲淋茶具,一是洁净茶具;二是提升茶具的温度。目的是,为了不让冷的杯子,在正式冲泡的时候,吸收水的热量而影响泡茶的质量,且能使茶叶的香气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万物都遵循热胀冷缩的效应,茶具也怕冷,特别是冬天,忽将滚烫的开水冲入,就会产生巨大的温差,茶具也容易被惊破。

  六、茶叶的用量

  茶叶的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的大小,茶叶的种类和个人的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龙井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比60,这样冲泡出来的龙井茶浓淡适中,口感鲜醇,滋味更佳。茶叶的用量,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七、浸润泡

  将水温90℃左右的矿泉水或纯净水沿着杯壁注入,约四分之一处,用来浸润杯中茶叶,随即稍加晃动,提杯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圈。目的在于使杯中的茶叶浸润,便于继续冲泡时,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能尽快的浸出,茶叶也不会因一时难以浸透,而浮在茶汤的表面。此时,可以乘机闻香,将杯送入鼻端,闻茶汤发出的香味,这时候是闻香的最佳时期。通常也把这道工序称做醒茶,意思是把沉睡中的茶叶唤醒。

  八、正泡

  龙井茶经浸润泡后,就进行正泡。采用单边定点注水,注水时,壶嘴低就,只朝玻璃杯或盖碗边缘一个固定的点注水,注水至杯沿一厘米至二厘米处即可。西湖龙井在冲泡过程中,茶叶会慢慢的舒展,或似春笋,或为麦粒,或如雀舌,或如兰花。与此同时,茶叶在浸润过程中,还会因受重力的作用,产生动感,从上部缓缓往下沉。茶汤也会由淡到浓,颜色也会由无色到绿色。续水的时候采用留根法,就是,无论用玻璃杯或是盖碗,品饮的时候不要完全喝净,要留三分之一的茶汤;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连续几泡茶汤的浓度,保持一致。

  九、品饮

  茶叶的制作工艺会影响到口感,杀青的力度大,茶汤就较醇和;杀青的力度浅,茶汤就会清香高远。优质的西湖龙井,汤色碧绿或呈青黄色,滋味鲜爽,甘醇,入口回甘生津,让人回味无穷。龙井茶大多可冲泡三次,以第二次的色香味形最佳;初品时会感觉清淡,需细细体会,慢慢领悟,切不可囫囵吞枣,非下功夫不能领略其香味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