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六堡茶;六堡茶老茶婆
2022-11-04 21:55:12热度:137°C
2022-11-04 21:55:12热度:137°C
楼上说了霉味,我补充下仓味:什么是仓味,就是茶叶在出厂后,退仓不够带出的不良气味。除了仓味外,还有储存条件带来的杂味、堆味等味道,这些气味都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如果茶叶带有这些味道,通常要经过洗茶、煮茶等步骤去除味道,才能更好的。
2016-12-28回答者:mahonedjw2个回答1
老茶婆,又叫霜降老茶婆,用霜降前后一周采摘的六堡茶树老叶子制成。老茶婆,是六堡人对茶树中的老茶叶的尊称,前面加个“老”字,并非指有年份的老茶,而是指老叶子。是广西农家六堡茶的一个品种
2019-10-31回答者:gjxun19701个回答2
简介:『四味古法』分【韵】、【浓】、【香】、【清】四味茶品,适合不同人的体质和口感,极具广谱性。广生祥古法制茶,合天地中庸之道,取天人合一之法,其采摘、制作、存放诸环节弘古法道,以天侯、时序、手法三者之和蔼融通为制程之要。四味。
2018-12-20回答者:天眼查2个回答
六堡茶老茶婆
用来煮的六堡茶可以是陈年老茶、老茶婆、老茶头,陈年老茶内含物质、香气物质相对较多,煮茶后优势被逐渐放大;老茶婆、老茶头叶片粗老耐煮,高温熬制后才能激发茶叶内含物质的析出,形成滋味。 而六堡新茶、发酵轻的茶是不能用来煮的,这些茶在。
2017-09-02回答者:cn#GLfVuVuGaQ1个回答
中药六堡茶,六堡茶老茶婆
四柳村属于六堡镇的其中一个行政村,四柳村是六堡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主要的特产有四柳村六堡茶花,六堡茶,六堡茶籽油,老茶婆,茶果等等。
2016-02-23回答者:儒雅的cheng402个回答1
(1)六堡茶一定要醒茶 醒茶通俗来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洗茶,六堡茶的头泡茶必须醒茶,一方面:可以洗去茶叶制作运输的过程中粘附的浮尘,更重要的是:六堡茶属于后发酵茶,制作工艺中有一个沤堆的过程,醒茶的目的就是去除沤堆过程中产生的“仓味。
2020-03-28回答者:gjxun19704个回答1
六堡茶,何为好茶?六堡茶,何为好茶?
六堡茶,何为好茶?(一)
[站长 推荐:绿茶属于酸性还是碱性,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 关注:www.guniangcha.com)
炫皓/文
有新茶友来函《品茶论道》问及:“怎么样的六堡茶才是‘好’?”“该如何评价一泡六堡茶的好与不好?”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笔者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和认识。
让人愉悦即是好茶
随着六堡茶被市场广泛认同,厂家多起来了,品种也多了起来,有轻发酵的风格的、有传统工艺的、有各种不同香型的,但面对风格各异的六堡茶品,何者为好?各种风格,适合各人的口味,有喜欢轻发酵的铃兰香,有喜欢陈茶的木香,有喜欢六堡茶特有幽幽的槟榔香,正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笔者以为,能让品者愉悦的茶,即是好茶。好茶,说复杂,也很复杂,很多讲究,如从茶树品种、茶青等级、采制季节、制作工艺,保存环境等等方面来评判一个茶的优劣,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喝着,感觉好,让人愉快,就是好茶。
一泡好茶,是通过茶汤来体现的。茶汤,细而分之,有色、香、味三各方面。推而广之,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道理也是一样的,好茶,总是相通的。
我们说茶的好与不好,茶汤占有绝对的分量。在我国汉晋直到后来的唐宋,茶,从“吃”演变到“喝”,但即使是唐宋,依然是以煮茶、点茶的茶末为主。自明朝初年起形成“叶茶以开水沏泡”这种泡茶方式之后,直到我们现代,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喝茶。因而,茶汤的好坏就等同于茶之优劣。其他诸如干茶条索、形状、干茶香气等等指标,可以供我们可以辅助手段来判断茶的好与不好。
从茶的苦味说起
有茶友说为什么茶汤中会有苦味?有苦味的茶好不好呢?
很多绿茶有轻微的苦味,在六堡茶中,有没有苦味,是由其制作工艺决定的。部分轻发酵和新的六堡农家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苦味。
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花青素等。茶叶的苦根据其不同的茶树品种、采制季节、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云南大叶种较之其他的中小叶种茶树,其茶叶含多酚类物质高,所以较苦。夏天采的茶又较春茶花青素含量高,所以也较苦。在制作工艺中,绿茶和六堡农家茶工艺保留了更多的多酚类、花青素等物质,也会偏苦,而经过沤堆的普洱茶、六堡茶,其转化较多,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轻发酵茶)就产生一些苦涩味。
有茶友说,苦味当然是人们都不喜欢的,怎么还会有好茶呢?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苦,还应细分为让人“苦后回甘”的可转化的苦、苦而不化的苦。
品质很好的普洱生茶、六堡农家茶、绿茶,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涩,但苦在口里,会很快转化为甘甜生津,会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愉悦,这便是好茶。但如果单纯的苦不化去,犹如苦丁茶那种苦,或者是苦持续到最后,或是我们平日说的“苦尾”,让人品饮中觉得不快,觉得难受,那么不管商家怎么“忽悠”你,你都可以认为这些是不好的茶。
好茶色与好茶香
说一泡六堡茶好,我想应该是指这个茶在色、香、味三个很基本的方面让人愉悦,之后,方能称之为好茶。
一泡好茶,冲泡开来,新鲜绿茶有清新的绿,看着如春天般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六堡茶、红茶如红酒般的红亮通透,闽南乌龙茶有黄绿澄明,即使是白茶,其浅浅的绿中微黄,都是一般的醉人。好茶的茶汤汤色,会让人看了,有愉悦之感。
而如果一泡六堡茶或普洱茶,冲泡开来,像酱油的颜色,其色黯哑,黑而浑浊,则无论如何,即使是甚少喝茶的新手,也都会知道这茶,好不到哪儿去。
好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比之上好的铁观音,从香型来看,一个是清香扑鼻,令人愉悦,而上品的铁观音,兰香满室,丰韵悠悠,何尝输于绿茶呢?比较起闽北乌龙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其火香浓烈,岩骨花香,又何尝不是让人愉悦呢?再比较起其他茶种,道理是相通的。
一泡好的六堡茶冲泡开来,必然是有令人愉悦的茶香,无论其是兰香、木香、槟榔香或什么香型。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杂香、霉味、吭味,又或窜有其他香皂味、油漆味、汽油味,必然不会是好茶。
说穿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泡好茶,“色香味”三方面怎么可以有让饮者觉得不快的杂香杂味呢?
更多的要求
一款六堡茶在“色”、“香”、“味”这三个方面,给人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很完整地评价一个茶。六堡茶历来有“红、浓、陈、醇”几大特点,说的正是色“红”、香“陈”、味“浓、醇”这三个方面。
有一些“好事”茶友在评价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的四个方面中,加入了“甘、香、爽、滑、清、凉”六个字,可以更好地评价六堡茶,但这些评价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更适合针对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六堡茶原有的“红浓陈醇”中,也不是一出产就具备的,经过沤堆工艺的六堡茶在出厂不久,“红、浓”或许有了,但“陈”是明显没有的,“醇”更是应借助时间的。
而有些茶友提出的增加几个字,这些“指标”在某些茶品会有,比如有些在六堡农家茶中会更为突出。“甘”、“香”是颇有道理,好茶回甘,是指口腔喉头中的余韵。六堡茶历史上有神秘的槟榔香,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六堡茶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典型的香,如木香、药香、樟香、兰香等等,口有余香,确实也是六堡好茶的指标,厂家所产的经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可具备这样的特点。“爽”、“滑”这两项中,“爽”往往与工艺关系更大,有数年的茶也可具有“爽”的特点,“滑”则非一定的年份不可。而后面这两个“清”字和“凉”字,则是对原料和工艺都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征,六堡农家茶或许会比较明显,是不适合作为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六堡茶的。
而这些原有的“红浓陈醇”六堡茶特点中,包括茶友们推崇的“新增”的一些指标,都离不开“喝着让人愉悦”
六堡茶何为好茶 (二)
彰显个性是好茶
日前,笔者在一茶庄喝茶,遇到了孙先生,他从一茶友处得了一泡很不错的六堡茶,就拿到茶庄与大家分享,也想探讨一下这泡六堡茶的优劣。像孙先生这样,拿到好茶,就到常去的茶庄走走,与茶友一起品评赏鉴的人不少。对于这样的顾客,茶庄主人也很欢迎,这样可以看看别人都在卖什么品质的茶,同时也好为自己的茶做个对比,并且可以了解到当前茶友们的喜好和喝茶水准。
对比着喝孙先生和茶庄老板的茶,大家探讨起好茶的不同看法。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高价就是好茶,毕竟对茶我不专业,但我又喜欢喝茶,以价钱来区分茶的好坏,虽然方法比较‘土’,但很简单实用。”茶友陈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好茶的“理解”。这其实是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茶市场很规范,价格很实在,商家很“忠厚”。但陈先生这个做法也有可行之处。按他的说法,他先是通过与茶友多喝,认识了不少茶庄老板,之后,凭着他在商界锻炼出来的敏锐眼光,找定三两家,跟茶庄老板交上朋友,之后,较为固定地“帮衬”。
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口味不同,对事、对茶各人认识水平不同,其喜好自然也彰显出个性,在如今个性的时代,对好茶的认识也必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合适就是好茶
喝了十多年茶的老茶客陈先生说:“我喝很多种茶,不管是绿茶、闽南铁观音、武夷岩茶还是普洱茶都喝,喝茶,我讲究的是合适,很简单,就是喝着让人觉得舒服,没有异样的感觉,我就觉得是好茶了,不管它是价值几十还是几千。”陈先生对茶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
说起普洱茶以及一些人提出的普洱茶的评价标准“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方面,确实,前面几个方面还容易理解,但后面的“气”和“韵”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很难自行去判断,这样,对于推广无疑不利的。
茶庄老板梁智中先生说,民间有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则偏爱辣的,更有地区上的差别,川人喜辣中带麻,湘人则最喜咸辣,所谓众口难调,烹调是如此,品茶也一样,有人偏爱茶的芳香,有人钟情茶的甘醇,有人或许喜欢茶的清苦,饮茶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这么个说法:“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原则,也是茶业界的商业道德,适合顾客消费、适合顾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
有茶友说,有某些店家,如果看你买的是等级不高的便宜的茶,往往在言语在举止上给顾客以“白眼”,如此商家其实并不懂茶,不懂茶“廉、美、和、敬”之四德,卖茶如此,不“帮衬”他也罢了。
怡神益气为好茶
作为女性茶友,古小姐对好茶的看法最是直接:“我并不是很在意‘专业意义上’的好茶、因为我也不懂那么多专业的东西,也不可能为了喝茶而去学,我喝茶,纯粹是为了消费,为了作为一种健康饮料来享受,如果硬要我说对好茶的看法,我认为,一泡好茶应该要颜色好,口感好,喝了之后让人回味清远,让神经放松。能让我享受的,就是好茶。”
好茶怡神益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改善肌体的免疫能力,这些作为常识早为人所熟知,而且,好茶除了其成分有益于人体,能促进人体机体的健康,其香宁神,更能改善人的心态的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质好最终还须口感好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辨别茶质的优劣,茶确也有它的学问所在。
饮茶是消费,是为了享受其美味,茶中如果有非正常而使人厌恶的滋味或气味。而这类滋味和气味,不管是源于毛茶原料、加工不正常或保存受污染等等因素,都不会被人所接受,因而加工正常并保存良好是好茶基本要求。而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鲜茶存放、杀青工艺、揉制、干燥、后发酵等等工艺的规范。
饮茶的目的,是为了生津润喉,并从中享受香甜醇美,使喉咙滋润滑腻而舒适,因此,回甘快而强烈,生津润喉度高,而且香气浓而纯,滋味正而厚,喝着口感好、舒服,便基本成为茶友们好茶的标准。
很多茶友对制茶工艺也很熟悉,这对于挑选茶叶确有一定帮助。他们往往讲求茶叶的品种、选料的优劣,还有毛茶也讲究采摘的时序,如社前、雨前、明前、夏茶、秋茶等分类,六堡茶在茶叶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存储环境等多方面,都也有很大的学问。不过,这么多从技术层面上的分类,其实只是为了制作出更优秀品质的茶,作为消费者,了解这些当然更好,不过,即使是最好选料、最好的工艺、最佳的存储,做出来的六堡茶还是必经用口品尝来验证,好喝的就是好茶,
金庸先生论好茶
日前,香港电台著名的主持人陈曦先生回梧省亲,与其品茶时,听他说起一件金庸先生品茶论茶的趣事,谈及什么是好茶,颇有启发。
今年2月,香港电台与某著名电台合作在福建武夷山做一个名为“魅力中国———魅力武夷山之‘九曲溪漂流’”的节目。陈曦先生他们数人在武夷山呼啸岩山脚下休息喝茶的时候,碰巧看到金庸先生跟一大桌子人也坐在隔壁桌喝茶,当然,喝的是景区所提供那种大众茶。这时,与香港电台合作的该著名电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马上拿出话筒冲了上去”,要求采访金庸先生,哪料到金庸老先生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是私人出游,不接受媒体采访!”。
后来,据说当时这位著名主持人一下子下不了台,为了打破尴尬,便随口说:景区的茶这么差,金老先生怎么喝这种茶啊?哪知道,金庸先生听后,很认真地对他说,小朋友,这茶好不好先不说,喝茶更在于心境,你看这武夷山的山水明秀,景色迷人,让人心旷神怡,坐在这里喝茶,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在这样的心境和环境下,与好友喝茶,这茶就是好茶,至于真正是喝什么茶,倒也在其次了。
喝茶,喝好茶,都是为了身心的愉悦,精神畅快,做到这点,无论什么茶都是好茶。在这里,金庸先生说的,又另是一重境界了。
彭庆中:品茶论道:六堡茶卖什么?彭庆中:品茶论道:六堡茶 卖什么
六堡茶 卖什么
(一)
彭庆中
甫写题目“六堡茶怎么卖”,友哂之,余一介寒儒,非卖茶之人,竟信口“怎么卖茶”,岂非贻笑方家?惶然,遂改“六堡茶卖什么”,盖此处“卖茶”者云,非坊间市集之“卖”,乃欲一议“六堡茶何为卖点”之“卖”,然究其根本之道,亦关乎“市集之卖”。此本肉食者谋,难免越俎代庖之嫌。然当此产业加速发展之时,亦匹夫之责,姑且谈几点浅见抛砖探讨。
以什么撬动市场?
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沃伦·巴菲特是当世聪明绝顶的投资奇才和理财高手,他那一句“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的名言广为流传。在营销领域,有人将其总结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残酷的市场才让你知道哪个产品在经营中一直忽略了品牌建设和市场准确定位。”
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我们生活在两广,对凉茶很熟悉,“王老吉”也是非常熟悉,谁能想到可以将凉茶卖给从来不喝凉茶的两广之外的北方市场?这不是与把梳子卖给和尚一样的道理吗?但“王老吉”做到了,短短几年内,销量从2002年的1.8亿元,猛增到2008年近120亿元,增长近百倍,销售遍布大江南北,秘诀在哪里?在成功而出色的产品定位,这在业内已是非常著名的案例。
如果,“王老吉”依旧定位于凉茶,依旧定位于“‘热气’了,去饮杯王老吉”的层面上,现在最大不了不过是个“凉茶王”罢了。而且,“热气”之后,再饮杯王老吉,有效与否,百人百口,各有各说,怎么可以推广、做强做大?
“王老吉”神话是怎么做到的?看过其广告的人都知道,王老吉成功最巧妙之处其实在于其将其功效,放着“上火”之前———“怕上火,喝王老吉”,营销的是一种“预防”作用。并且将两广流行的“热气”说法,改为全国消费者接受的中医正规说法“上火”。这一改,看似轻巧,其实将消费群体由“已经上火需要喝凉茶的”一小群体,扩展到全国所有“正常人”可以用来预防上火。
定位之准确与巧妙,让人拍案叫绝。也难怪其随着广告及宣传活动的推开,销量在短短几年内增加近百倍了。当然,配合其定位所做的大量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梧州六堡茶该如何准确定位?这个问题事关六堡茶整个产业的兴衰成败,非常值得研究。六堡茶,卖什么?怎么样将六堡茶卖给不喜欢喝苦茶的人手中?怎么样把六堡茶卖给从来没喝过六堡茶的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什么才是六堡茶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卖点?
用什么明晰消费?
一直以来,人们对六堡茶的认知都不多,包括梧州本地人。
过去,由于六堡茶的运输本来借助于水路,经梨埠从广东封开转入西江,而不是经梧州运输,运到广州及港澳,转口外销。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梧州茶厂成立,六堡茶才经梧州精制后运销各地。但由于六堡茶黑茶的粗老样子及其口味习惯、消脂刮油等等特性,在当时生活尚处在温饱线的人们,是不敢多喝的,更不会去追捧和研究的。因而,虽然出口量不小,但梧州本地大多是仅仅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用品来消费,甚至经济稍微宽裕点的人,都追捧周边绿茶或花茶、香片去了。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之后,由于历史的因素以及一些深层的原因,六堡茶起起落落,出口锐减,产量萎缩。这种状况持续到2000年,普洱茶的风起云涌带起人们对黑茶的关注,才慢慢地让更多的人留意到我们梧州,留意到我们身边,还有六堡茶这么个历史名茶。
虽然作为生产厂家是没有停产,但就市场而言,存在非常大的时空断层,很多人对于六堡茶的认知非常有限,消费大众仅仅是翻来覆去几个“嘉庆年间名茶之一”、“茶产多贤乡六堡”等几个记载,以及中国历史名茶录里面简单的几句。人们对六堡茶的历史、分布、原料、工艺、口味认识非常模糊甚至混乱。而且,随着产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厂家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更是刻意模糊和混淆一些概念,以劣充优、以“吭”作香、以新做陈,甚至将“发毛发霉”称之为陈香,窨入杂味串味称之为“奇香”,连怎么样的六堡茶是好,都让消费者弄不清道不明,如此则发展前景堪忧。
该如何从六堡茶悠久的历史、特色的工艺及茶本身的特殊风味中,找出的卖点,如何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六堡茶、消费六堡茶?如何使得我们梧州本地人把六堡茶作为一个名片,自豪地介绍出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靠什么拓展营销?
一直以来,六堡茶的推广没有一个明确的点,六堡茶好在哪里?在商家厂家及业界,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营销诉求。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它,企业也不知道怎么去卖它。
有一个厂家明确提出了一个营销口号,就是做礼品茶。想法不错,作为厂家也属于难得了。但为什么要购买六堡茶作为礼品?其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其卖点何在?个人觉得,这个就需要梧州市相关部门立足于整个产业的高度,将六堡茶作一个整体定位,“量身定做”确立一个清晰的推广理念。
经历了普洱茶的大起大落,今天回头看看其当时的推广理念,得得失失都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越陈越香”并由此引申出普洱茶的保健属性、文化属性、类股票(金融)属性。其造势过程动用了各种手段,包括查询各种史料,考据古迹,挖掘、整理和提升普洱茶的文化特性。并催生了大量普洱茶书籍,策划了多次普洱茶相关(如马帮进京、拍卖、迎接故宫人头茶展出等)的活动,这一切,仍有其借鉴的价值。
普洱茶的推广理念有着一个延续性,炒作点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品种云南大叶种,之后有乔木灌木、野放台地,再接着还有纯料拼配、各个山头,概念可谓层出不穷。
六堡茶的推广一直还停留在“历史名茶”、“送礼佳品”、“梧州特产”等等这些层面上,对这些消费者是不关心的。而这些“苍白”的推广因素对应初学者难以一下子接受的口感,使得很多外地消费者“浅尝”即止,笔者在生活中和网络论坛上看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六堡茶 卖什么 (二)
■ 彭庆中
在进一步加快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要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今天,从大的方面如何经营好六堡茶这个产业,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之路,普洱茶在这方面有很多前车之鉴值得我们业界去研究。
如何
从小众到大众
茶友们或有过这样的经验,说起喝六堡茶,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一种品茶爱好者的事,属于小众的“雅事”而非大众的日常的消费。在近年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六堡茶从品茶的人群中,获得了一部分消费,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只是,在人们的意识中,六堡茶远没有从一个休闲怡情的小圈子,走到大众的消费中去。这个或是与现有的定位有关。
在历史来看,六堡茶本来就是一种根植于大众、消费于大众的茶。六堡茶的市场营销应该走出仅限于“品茶”消费、走出茶发烧友狭小的圈子,让其成为一种大众的茶,让六堡茶人人喝得懂,让喝的人都懂六堡茶,喜欢上六堡茶。
但如何从小圈子,走向大众化,这中间应经过怎样的营销策划、宏观造势、宣传配合呢?应该怎么合理定位六堡茶消费群体,以利于六堡茶的可持续发展呢?
而反观我们的六堡茶市场,在远远未被市场所充分认知的情况下,由于茶业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以及市场的不良运作,刻意故弄玄虚,人为地拔高价格,脱离了大众消费,其新茶(出厂1~3年新茶)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知名度、认可度更高的普洱茶,使生产和市场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些做法,无疑会大大损害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整个六堡茶产业的。
对比绿茶,有历史悠久的龙井、碧螺春,有梧州附近的凌云、昭平绿茶,更有附近乡镇的绿茶,消费人群庞大;再对比大街上福建人来开的茶庄里面的闽南乌龙,本山、铁观音等等,已经赢得了部分铁杆茶友;再对比前些年市道急升急降的普洱茶,有酽香醇厚的普洱熟茶,风格各异、回味无穷的普洱生茶,也同样赢得市场的普遍认可,反观我们梧州六堡茶,综合考量我们梧州六堡茶,原料、工艺、品质、口味、价格,优势在哪里?劣势的根源又是什么?如何在已有的市场份额,将这些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消费者争取过来
如何
小众引领大众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特有的原料和传统工艺,形成极具特色的风味,在品茶爱好者当中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无疑,这些铁杆“粉丝”对六堡茶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开发大众市场的同时,为这个小圈子所定位的高端市场同样的重要。
所幸,历史悠久的六堡茶由陈茶、老茶所构建的高端市场产品从来没曾欠缺,所担心的更多只是六堡陈茶市场的诚信。在现在这个六堡茶的变通价值盛行的时代,市场将出现六堡茶借鉴其他茶类的加工工艺,开发出更多新的高端品种,来适应一些喝惯其他茶类的消费者的口感需要,近年来出现的轻发酵工艺探索就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
高端茶和大众茶共存,并由高端品茶圈子引领大众茶品消费的做法,在普洱业界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片面地追求高端消费或者是只推广大众茶市场,都是不可取的。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等同属黑茶的营销方式有很多经验与教训。
如何
走出陈茶误区
在某论坛一位茶友对一款新茶评价“精品的享受:基本具备红浓陈醇甘甜爽滑的品质特点!”惹来网友质疑:新茶,何来“陈”?
知道六堡茶的人,大多都知道其最著名的“红、浓、陈、醇”四大特色,知道符合这几点方为好六堡茶,并且写进了前些天通过审批的广西地方标准《DB45/T 581-2009六堡茶》里。
“红、浓”容易理解,“醇”也可以感受体会得到,“陈”也可体现六堡茶在一定时间段内“越陈越香”的特点。这些都是基于口感而言。只是大家都求陈,存放几年算陈?新出厂的茶如何能够做到“陈”?是否真的能做到要求厂家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允许出厂销售?
老茶、陈茶存量不多,大家都很清楚,而且价格大多已经很高了,不利于推广和普及。而且,仅仅依靠口味和茶味的风格做卖点,可以做大六堡茶产业吗?我们怎么拓展六堡茶的真正消费群体?
“陈”和在一定时间段内“越陈越香”的特点,作为梧州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应该大力宣传,但同时,不应忽略了新茶(这里所指新茶不是指堆味未去出厂十天半月的茶,而是指出厂在一年左右,基本没有堆味的茶)的品饮与研究,怎样饮用新茶,工艺上怎样提高新茶的适口度、可口度?怎样让初接触六堡茶的消费者接受新茶的口感?毕竟,六堡茶在致力于大众消费市场的情况下,新茶是销量最大的,也是六堡茶发展潜力所在。
作为黑茶的六堡茶,特别是新茶,其口感初喝者大都不习惯,跟其他茶类是“没得比”的。有十年八年的六堡陈茶口感会较大改善,但老茶数量又有多少呢?笔者觉得,不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新茶可藏可饮”引导一定的新茶消费,并更讲求正确泡饮方法,如饼茶需要分拆醒茶;散茶可以先在通风处晾置数天;洗茶应注意什么等等。记得普洱茶学者邓时海对普洱茶有过类似说法,这里不妨改为更适合六堡茶的“买新茶,饮旧茶,品陈茶,崇老茶。”
由谁
进行宏观策划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产品要立足市场需要一个总体营销策划已是共识。六堡茶作为一个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迫切需要一个站在产业高度,作整体策划、包装和宣传。这一切,更需要相关部门有所作为,为整个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找条“好路”。
纵观现在整个六堡茶市场,厂家商家多起来了,各赚各的钱,各自忙着去走关系、跑自己的礼品市场,更不忘了在有意无意中,在客户面前诋毁一下别家的口感或工艺。谁会顾及这些总体的而没有切身利益的事情?有的厂家商家则是打着主意,像前些年做龟苓膏那样,做那么“一阵火”,狠狠赚上一笔又转到别的行业去,现在所做的不是提高品质,经营品牌,而是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发展来考虑的事。
梧州市曾经“红火”一阵的龟苓膏产业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供我们参考,源自凉茶却能够风行两广以外北方市场的“王老吉”也给了我们启示,现代的市场需要的先进的营销理念,历经百年盛衰之后的梧州六堡茶产业期待着翻开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