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茶产业结构与产业化提升研究.pdf
2021-02-23 21:06:02热度:145°C
2021-02-23 21:06:02热度:145°C
摘要:茶叶从古至今都是云南思茅的传统产业。本文认为,经过多年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发展,思茅在茶叶产业上逐渐走上了一条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发与开放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建设规模化和基地专业化的路子,茶叶产业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茶叶企业规模偏小。绝大部分处于初制所水平;技术水平低下,企业化经营程度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聚集效应难以显现。文章提出。促进思茅茶叶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实现三大转变,即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变地域总量优势为企业优势。变产业优势为集聚化优势。
一、思茅茶产业发展现状
从产业发展的程度看,茶叶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充,产业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渐次显现,思茅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但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对其他产业或工业行业的带动力度不足,对地域经济的牵引作用不强。
1.种植规模可观,茶叶品种多样。云南省茶园面积居全国之首,思茅在云南16个地州市中,面积、产量均位居第二。截止2004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102.7万亩,茶叶总产量3万吨,其中普洱茶8569吨,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占全市GDP的4.5%。全球47个品种和变种的茶树,思茅有37个,是世界上茶种最为密集的地区,并有雪芽100号、景谷大白毫、长叶白毫等6个独特品种。近年来,还引进了国内外地方优良群体种30个,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茶树良种和材料35个,繁育无性系苗木10多个品种、2000多万株,提供插穗条230多吨,成为全省良种繁育和推广的重要基地。
普洱茶生产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云南大种茶、历史名牌的效应和适宜种茶的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以及向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等都是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2.涉茶农户普遍,群众基础广泛。思茅市10个县区均为茶乡,121个乡镇中共有116个乡镇种植茶树,涉及20多万农户、106万人,种茶农户数和农业人口数均超过总数的50%以上。有初、精制茶叶加工所(厂)490多个,其中有10个精制和初精合一的茶叶加工厂,158个茶叶初制所,遍布思茅各地。
3.品牌意识提高,茶叶品牌增多。思茅生产6大类共100多个系列茶叶品种,有名优茶114个载入《中国名茶大观》(1999年),其中,龙生牌是云南省十大茶叶品牌之一。近年来,先后有宫廷普洱茶、五一生态绿茶、报春白毫、高山雪芽、茶王茶、云雾绿茶、玉环绿茶、普洱茶蕊等9个品牌获国际金奖;龙生翠茗、思茅雪兰等27个品牌获国家级金奖,有34个品牌获部优奖,22个品牌获省优奖,地区优质茶57个,10个名牌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
4.营销内涵深化,市场空间拓展。为宣传推介茶产业发展,思茅市已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为国内外茶企业、茶商、茶人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政府、地区、企业、商旅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技术交流,并多次组团前往京、沪、穗等地参加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活动。产品远销美、德、法、韩、日、马来西亚等国以及京、沪、鲁、粤、桂、湘、浙、川、甘等地区。企业的营销活动活跃,翠云区龙生茶叶企业集团在北京、上海、昆明均设有销售网点;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勐马茶叶有限公司在广东、广西、甘肃、昆明均设有销售网点。目前,思茅市在省内外设有销售网点100多个,营销人员300多人,产品畅销。
5.技术服务增强,保障体系完整。全市有省级茶叶机械厂1个,省级茶树良种场(普洱茶叶研究院)1个,县级茶树良种场2个;设茶学专业的中专学校1所,茶叶科研教学推广机构12个,拥有茶叶专业科技人员266人,其中高中职人员64人,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茶叶科技人员600多人。
6.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趋于规范。2003年以来,思茅相继成立茶城领导小组、思茅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普洱茶研究院和思茅市茶协。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城市品牌打造、宣传推介等方面全方位实施中国茶城大品牌战略。目前,中国茶城的城市建设已具雏形,茶文化氛围开始呈现,茶产业通过调查研究、建立茶协、商品推介、信息服务等工作,为思茅市做大做优茶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已制定发布《普洱茶加工技术与管理规范》(Q/SCQOl一2004)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计划再制定《思茅市普洱茶原料生产标准》和《思茅市普洱茶质量地方标准》。《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普洱茶栽培技术规范》、《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等三项地方标准已审订通过。此外,普洱茶的云南原产地保护也已提交认定。
7.产业政策出台,促进力度加大。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5]62号)文件,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成全国产茶强省”的战略目标,思茅市加快了茶产业发展的步伐,相继出台了《关于提升创新我区茶产业的意见》(思发[2003]8号)、建设《“中国茶城”大品牌战略方案》(思发[2003]56号)和《思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决定》(2005年6月28日)等文件。
8.投资热点转移,茶业发展受益。为了促进茶产业的创新提升,思茅市采取多项措施拓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投向茶产业。从2005年起,市政府从市级财政拿出部分资金,加上整合农、林、水、技改、以工代赈、科技等各部门项目资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部分作为当年茶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一部分作为滚动资金和为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贴息。各县(区):也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重点产茶区、茶叶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目前,思茅市茶叶企业中有省贴息扶持的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00家,市政府每年给予10万一30万的资金扶持。
二、思茅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思茅茶产业已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具有做大做强的潜力,“中国茶城”也已初具雏形,茶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但思茅茶业名优茶少,大宗茶多,存在产量低、价格低、质量差的“两低一差”问题。相比较优越的生态条件和具有历史积淀商业信誉的“普洱”品牌,既有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产业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企业化、市场化以及集聚度不够。可以说,思茅是“有茶叶、无茶业,有好茶、名牌少”。
1.茶叶企业规模偏小,绝大部分处于初制所水平。思茅市茶叶企业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小、散、乱”。2005年思茅市茶叶生产企业(厂、场、初制所)共500余家,其中茶叶初制所490多家,精制茶厂18家,年加工茶叶2万多吨。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低,整个茶叶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茶叶生产量在100吨以上,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60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仅1家,产值6000万元1亿元的有4家,产值4000万元6000万元的有3家。
2.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化经营程度有限。茶园基础差,良种程度低,管理水平较低。就整个云南省来说,茶园亩均产茶39公斤,比全国水平低13.6公斤,只达到全国茶叶亩均产的70%和世界平均单产的54%。思茅亩均产43公斤,茶园单产江苏省为57.14公斤、浙江省66公斤、福建省72公斤;云南省平均亩产值只有406元,比其他省区低300元左右,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茶叶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最低的地区之一,思茅平均亩产值35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低于西双版纳640元、保山420元的水平,与国内其他优势地区更不能相比。…全国无性系良种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17%,发达省份浙江省达60%、福建省达90%,而思茅良种茶园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3%。名优茶产量低,价格更低,每公斤25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只是浙江省平均价格的1/3。思茅茶叶产品档次较低,名优茶比重只占30%左右,普洱茶比重仅占25%左右。思茅茶叶平均销售价格仅为每公斤13.8元。生产经营还是家庭式、作坊式的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产品基本上停留在干家万户的小规模初加工水平上,以初级产品为主,品种雷同。多数企业靠生产、销售普通毛茶维持经营,远远没有达到对茶叶进行企业化经营的程度,生产零散,组织化程度较低,以自产自销为主体进行“小农经济型”的生产经营。
3.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聚集效应难以显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已经由人流延伸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市场化的内涵也由场地架构逐步深入到管理机构、交易规则等方面。历史上,思茅曾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是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基地。但现在,思茅市市场化仍然局限于原料供应,而且市场交易无序,品牌杂乱。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非常突出,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首先,思茅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但品牌多、乱、杂,茶叶品牌和品种数量远远大于茶叶生产企业,每个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12个品牌甚至更多。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很少。近年来普洱茶热销,但市场竞争无序。
其次,思茅茶叶销售内耗严重。这个产茶大市至今没有一家能在产、供、销各环节都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小规模的经营主体只顾短期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目标,缺乏行业自律,价格战愈演愈烈。多数企业坐等收购商上门,大部分茶叶以供应原料方式销售,造成思茅市茶叶原料大量外流进行再加工的状况。
最后,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无序竞争突出。思茅茶叶由农业、外贸、经贸、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部门多头管理。农业部门管生产,外贸部门管外销,经贸部门管企业,生物资源创新部门管名优茶开发。政出多门,难以协调,管不好也管不了。在2003年8月才成立了专门的茶叶管理机构,但对茶叶产业工作只是“分管”而不是“专管”。
三、茶叶产业的特点及其
产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
1.茶叶产业特点
(1)茶叶是富民产业。茶叶不仅古代岁岁入贡,而且今天仍是“衣食万户”的产业。思茅市种茶人数过半,每亩平均收入600元~700元。近年来茶园还是实施“云南省易地开发扶贫工程”的主要领域。但是在思茅乃至整个云南省,茶产业还处在“养民而难以富民”的尴尬境地。
(2)茶叶是税源产业。培植稳固高效的税源,是财力充裕的根本。如湖北省保康县在2001年,人均茶叶收入450元,全县茶税达38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1%。茶叶富民且富财政,成为重要的税源。相比较,思茅涉茶人口占50%以上,全市除了翠云区和普洱县以外,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捉襟见肘。
(3)茶叶是生态产业。茶叶依赖自然环境程度高,对自然生态破坏程度极低,对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发展茶叶产业,与当前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相吻合,可以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茶叶是文化产业。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茶文化方兴未艾,日本把茶道奉为国礼,欧美等地茶文化日益兴盛。思茅民族习俗多样,茶文化内涵深广。
(5)茶叶是朝阳产业。茶叶蕴含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养生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普洱茶的特殊功效更为世人所称道。以茶叶为主的饮品、食品开发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茶叶还是一种外向型产业,是一种重要出口商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对茶叶产业化规律的认识
(1)茶叶产业化的几个核心概念。产业、产业链、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和产业化等是认识茶叶产业化规律的核心概念。产业是一个行业的总称,产业链强调不同分工环节前后左右间的联系结构,产业组织则强调形成产业内部相互联系的企业主体作用,产业集群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如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产业链没有空间集聚,但产业集群还强调空间的集聚;产业组织主要反映产业集中的程度,体现的是产业内企业垄断程度的高低,与产业空间分布没有直接关系,产业集群则侧重于中小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聚。
不管是产业链,还是产业组织,抑或是产业集群,都是作为产业发展的静态结果,要形成一个产业还要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能动过程。产业化的过程是把一定的地域性优势通过企业化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企业化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还要进一步实现企业的聚集效应,因此如何协调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聚集效应的关键。这样,我们提出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要靠企业聚集程度的提高来实现,而聚集又是通过一定的区位和市场实现的,如何结合区位特点推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就成为促进产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茶叶产业化的内涵。茶叶产业化是一个新课题,学术界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尚未定论。这里可以把茶叶产业化理解为,以利益主体获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茶叶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新型经营方式转变,是茶产业经营方式的又一次创新,其目的在于把相互分割的产供销、产加销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构成涵盖茶叶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营运体系。就其基本内容而言,茶叶产业化是指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实行“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茶农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合同契约关系,把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联系起来,结合成为生产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使茶叶产业的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从基本运作方式看,以企业为龙头,企业负责提供部分资金、良种、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由农户进行茶树的栽培,龙头企业收集茶叶原料进行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加工,并利用优势产品树立良好品牌,通过一定的营销网络向市场销售产品,实现产品增值,企业赢利,农民增收。
(3)茶叶产业化的两个关键环节。
第一,通过企业化促进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既要借助企业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也要依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还要借助产业组织形成产业优势,因为产业演变的源头在企业,路径在于由企业内部分工向社会分工演化。此外,地域层面的产业优势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能力,没有企业实力的支撑,地域经济的产业优势也就是空的,企业的重要性引人关注。
第二,通过市场化实现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因为市场化是资源禀赋价值转化为资产形成能力的连接点,资产是能够增殖的财富,其显着的特点是运动和不断转化,而资源是一种自然禀赋,有待资本的介入实现增值;产业化要纳入竞争的过程,随着竞争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相应提高,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市场半径扩大,范围扩展,统一性增强,并延伸向域外市场。同时,产业化过程是资产与竞争过程的统一,竞争是企业主体参与下的行为,竞争过程就是产业的形成过程,在这个动态演变过程中,资本积聚和集中,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垄断势力也相应提高,资产在企业主导下形成,并以企业为载体。此外,产业集中与市场竞争的结合反映在地域空间上就形成地域经济聚集优势,其内涵是产业整合与地域集中的结合,是地区特色价值和产业价值链的结合。单纯追求产业高级化或产业结构合理化并不能形成地域经济聚集优势,相反却可能导致本地经济优势的扭曲和与其他地区经济的重叠而相互排斥。
四、提升思茅茶叶产业化程度的思路及对策举措
1.提升思茅茶产业化程度的基本思路思茅市茶叶产业的发展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纵向的由种植到加工再到包装销售的各个环节,还是横向的相关产业问范围经济的联系效应的各个层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把茶叶产业比喻为一个“杠杆”的话,构成产业链的有些环节还比较细弱,尤其是决定这一杠杆作用力的内部各个环节和层次间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形成,也就是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因此要撬动思茅茶叶产业这块“大石”就显得力不从心。据此,我们认为,首先要通过企业化加强产业链。思茅茶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要经营方式,仅局限在生产加工层面,还没有发展到市场运作和企业化经营的程度。针对这样的现实,要着力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施联合整合战略,通过加强产业组织来做大做粗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要通过集约化促进产业化,打通茶产业内部各环节各层次间的关系,体现聚合效应。结合思茅现实,要以市场化及营销方式为主导,贯通茶叶产业价值增值链,通过市场集聚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化,把产业增值链与地域特点的商业价值相结合,体现聚集经济的产业优势。为此,需要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是资产而不是资源,思茅茶叶产业之所以还处在养民而难以富民的状态,原因是资金的积累和筹措不足,并没有转换为可以增值和扩展的资产,思茅丰富的茶叶资源需要借助资金来实现资产转化。
第二,变地域总量优势为企业优势。产值总量与企业化支持背景下的产销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量的加总,后者体现的则是竞争力的强弱。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一个产业的形成是企业自主行为的结果。思茅市现在可以抓住“一人公司”设立的契机,大力发展和推进茶叶家庭化经营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第三,变产业优势为集聚化优势。产业形成的途径,可以是一个公司基础上的分工演变,也可以是许多企业在某一产业领域内的集聚。结合思茅的茶产业状况,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整合固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因势利导地促进企业集聚或许更适应茶叶经营遍布各地的现实。产业集聚是在同一产业领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核心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集聚,却不是政府的拉郎配或是企业简单地扎推,因此重要的是搭建市场化平台。
2.提升思茅茶产业化程度的对策举措
一是稳定和规范种植基地。打破板块现状,构筑带状格局。将现有茶园联成一体,扩大茶园规模。对宜茶荒山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垦种。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加强茶园科学管理,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对古茶树采取保护和转产措施。
二是培育和加强企业化经营。按照因企制宜和因地制宜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并则并,对茶园、龙头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搞活茶叶企业产权。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线,通过市场化实现整合,统一名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出口、统一包装,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流通、服务于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群式企业联合体,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是开拓和搭建市场化平台。培育流通载体,实现茶畅其流。拓展国内国外市场,探索广告营销、节会营销、网络营销、队伍营销等各种营销形式。特别要注重思茅整体品牌的宣传,把不同的品牌集中在同一品牌之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思茅专业茶叶贸易市场的功能,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的合法利益。
四是拓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思茅市采取了多项投融资措施,资金的投入大为增加,但这些资金毕竟有限。在自有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靠借贷来发展,但既有的融资体系又几乎把家庭式茶坊和中小企业排除在外。为此,可采取设立“会员制、封闭型、反担保、社区化、小额度、非盈利”担保公司的做法,将政府信誉和银行的市场行为链接在一起。所谓的“会员制、封闭型”是要想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企业就必须“入会”,成为担保公司的股东。每家企业加入时,需要出一定额度的资金成为公司的股东。根据出资额,企业再向当地农村合作银行申请贷款,而由担保公司提供最高5倍于出资额的担保。此外还可在入股担保公司时附加诸如“发展潜力”和“声誉”等条件。
五是引进和创新优良品种及加工工艺。培育科技载体,实现茶优其质。紧紧抓住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需求,改进原材料,革新茶工艺,设计新包装。充分利用思茅地区茶叶有机含量高、病虫害少等优势,加快有机茶园建设,提高鲜叶的鲜嫩性和品质。大力引进先进制茶技术及茶叶加工设备,以机械制作为主,以手工操作为辅,实现制茶程序化、规范化。以良好的包装形象取悦广大消费者,积极探索把小包装做成大产业。
六是延伸产业链提升集聚度。要真正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必须充分挖掘利用茶叶的价值和用途,拓展消费领域,积极向文化、旅游、城建等行业渗透。大力弘扬茶文化,加快挖掘整理思茅拥有的民族特色和独立风格的茶文化,积极发展茶旅游,按照“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购”一条龙要求,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游客参与,丰富旅游内涵,提高茶叶附加值。
七是扶持和完善中介机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茶叶产业化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对茶产业的组织领导,把茶产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目标责任状,严格考核,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围绕茶产业搞好政策、科技投入等各项服务,营造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发展茶产业的浓厚氛围。
八是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要保证茶叶的质量,首先必须从管理人手。中国现有的茶叶质量评审制度不完善,下达到各省、区的茶叶品种标准千差万别,未能彻底解决质量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开放、“入世”冲击下,仅仅依靠技术监督部门对茶叶进行监测已远远不够,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要从质量等级检测入手,尽快对茶叶生产采用“原产地保护”和“地域标志”等手段以防止质量下滑,同时大力提倡“抓好流通关,倡导茶叶专营、自营”,只要把住流通环节,种植和制作环节便会不管自严,也能有效地制止假冒伪劣产品。
茶叶俩叶香港茶叶公司上一篇 : 品茗健身话绿茶
下一篇 : 我国茶文化及茶审美认知影响因素调查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