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东《普洱茶三字经》详解

2020-11-30 11:25:03热度:182°C

李东是大昌号的掌门人,习茶,做茶多年,他与茶相互侵染,举手抬足间透着一种儒雅。对茶的悟性极高。从这篇《普洱茶三字经》详解就可以看出来。

原文:

席要洁,器得净;气要匀,心得清;神要聚,体得松;指要柔,臂得弯;普洱茶,分生熟;

生茶寒,熟茶温;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自来水,矿泉水,

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香靠冲,汤靠吊;

壶悬否,看水温;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分茶汤,要低斟;

嗅茶香,要细闻;品滋味,啜饮之;清若兰,飘九畹;苦和甘,心自明;人生味,寓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茶是佛,长至善;茶是道,重摄生;惜茶心,存感恩;品好茶,多自在。

详解:

席要洁,器得净:茶席整洁,茶器干净,乃修茶第一步,有的茶庄,公道杯外侧茶垢连连,很不雅观,玻璃器皿,干盐擦洗冲净,沸水煮开即可,紫砂、陶瓷也一样清洗无妨。

气要匀,心得清:呼吸顺畅,吐纳自然,气匀方能心清,清心才能寡欲,去除杂念,抚平心绪,心境开放,心思腾空,以空灵之真心去感受茶。

神要聚,体得松: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注意集中,才能品出茶之妙。品茶时可以沉默寂静,也可以闲谈。但若以品茶为目的,则应该是以话佐茶,而不是以茶佐话。然后必须在端正身姿的前提下放松身体,方可做到后面的“指柔”和“臂弯”等动作要领。神聚体松,即所谓张弛有度,把身心调整到轻松状态。

指要柔,臂得弯:手指要柔软而非僵硬,手臂要弯曲而非僵直,这样习茶和品茶时才有利于准确、优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勺、茶壶、茶杯等茶具,防止操作不到位甚或失误的情况出现,导致事茶之谬。

普洱茶,分生熟: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主要是生产工艺的不同,包装上都要注明的,生茶汤色橙黄,熟茶红浓。

生茶寒,熟茶温:生茶性寒,适合体热、胃热易上火者,有清火之用,熟茶性温,对胃寒者较好,有暖胃之用。

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饮用水,多数是弱酸性水,近年来,出现弱碱性水,生茶,适合用弱酸性水冲泡,熟茶,最好用弱碱性水冲泡,这样,更能彰显茶的特点。

自来水,矿泉水,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自来水,硬度大,矿物质含量高,矿泉水,矿物质含量也高,对茶的水溶性物质的溶出不利,不能彰显茶的香气、回甘等茶韵。硬度小、酸碱度适合的山泉水较好,纯净水,适当养水,增加水的可溶性氧含量,也很适合泡茶。

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泡普洱茶的水温很关键,老茶,茶性内敛,要高温去激发,新茶,茶性张扬,适当降低水温,亦能表现茶性。

香靠冲,汤靠吊:普洱茶的香气的彰显,在注水时,要有意识的去冲,让水与茶融合充分,香气就表现得好。茶汤的软滑细腻,要靠吊水来促成。冲与吊的配合,可能就是泡茶之妙了吧。

壶悬否,看水温:无论是用紫砂壶泡,还是用盖碗泡茶,注水时,除了表演的需要,日常事茶,是否高悬注水?关键看冲泡时对水温的要求,高悬吊水,可以降低水温,低冲注水,可以保持较高的水温。

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普洱茶冲泡的出汤时间的控制,是泡茶之关键,不同的茶,不同的冲泡阶段,出汤时间不同,才能保证茶汤始终保持适度的茶浓度,忽高忽低,都是冲泡中要避免的,不熟悉的茶,事茶前,应反复冲泡多次,方能掌握。

分茶汤,要低斟:斟茶时,要把茶壶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边沿,这样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气冲散挥发掉,尽量保持茶汤品质;二可以防止杯中产生气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显的气泡,也会稀释掉茶香,同时也是很失礼的情形。

嗅茶香,要细闻:普洱茶的香气,较为内敛,追求沉稳、悠长,是一种“成熟之美”,不论嗅干茶,还是杯香、茶香,都要缓缓吸入鼻腔深处,细细去体会,热嗅杂味,冷嗅茶香,不可搞错。

品滋味,啜饮之:稍微用力将茶汤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发出声响,并适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唤醒和调动口腔中的味蕾神经进行辨味,茶汤应该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然后分三口徐徐咽下,在这过程中充分感觉普洱茶层次丰富、质感各异的滋味,并达到口齿生津的效果。

清若兰,飘九畹:早在唐宋,文人骚客就爱用兰花的味道来形容茶香,普洱茶中见兰香者甚多,九畹,指距离,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苦和甘,心自明:唐人皮光业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将茶看成苦口婆心启人心智的良师。而无论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品者自可从中领悟,或许心如明镜,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此种乐,依然在苦中得之。事茶的过程,既是开启心灵之旅,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人生真谛的过程。事实上它并不能把人完全带离凡尘,而是让你在品茶中腾挪出另外一个空间俯看俗世,审视自我,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中国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儒,便是注重“礼”、“雅”的中庸和谐之美。

茶是佛,长至善:由“茶禅一味”到“吃茶去”的着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极深渊源。而佛门慈悲,与茶的善性共通。国内诸多寺庙古刹,藏有不少上乘普洱。

茶是道,重摄生:道家养生古名为摄生,即以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运用四时调摄、风水环境等多种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养——来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健康之目的。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汇集和浓缩了阳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华,无愧于大自然的杰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劳作、和经验智慧,是种植、采制、冲泡等富有技术含量和高超工艺的劳动过程的结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会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缘分,也会发自内心地感谢造物的恩泽。

品好茶,多自在:品好茶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品尝好的茶,即作如此断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尝好,即作这般断句:“品好-茶”。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圆满的事茶过程,感受茶带来的自在与安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