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精谱《茶人三部曲》

2021-03-07 13:19:38热度:192°C

马克思说过,作家有两类,一类是对人类的幸福负有责任;另一类是对自己的故土负有责任。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浙江作家王旭烽说,从内心而论希望承担两种责任,但实际上更侧重于后者。

王旭烽的获奖长篇小说《人三部曲》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共130万字的小说写了从1863年至1998年的故事。小说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精神。王旭烽把人格化了的茶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融为一体,使世纪风云、杭州影史、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显示出严谨明达的史观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王旭烽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茶博物馆工作,接触到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也接触了很多茶人。她对茶文化的研究独到精深,她说:“如果用一种植物来关照我们这个民族的话,没有什么比茶来得更为合适了。茶的内潋、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很多地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相关。”

王旭烽的写作过程非常艰苦,三部小说共写了十年。第一部是手书完成的,这部书稿后成为浙江图书馆当代文学史收藏的第一部手稿。从第二部起,她用电脑打字。尽管当时有孕在身,但为了创作,她全然不计后果。王旭烽说:“一部好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二是具有不可重复性,三是要在文本、语言、结构上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要有差异。我在小说中用了三种语言,即使用了成语、诗词,追求工笔画般的细致;用了吴越方言,杭州人读起来特别亲切;还有外来欧化的长句子,尤其是展示内心世界和抒情时用。我是学历史的,历史学锤炼了人的品格,穷尽一生追求一个真理是我们的座右铭。我的习惯是写完了以后要朗读,看看是否通顺,删除多余的词,特别是副词。我每部作品都修改了5遍。”待小说第三部完成后,王旭烽对孩子说:“咱们庆祝一下吧!领着孩子走到街上,她买了一束鲜花,让孩子捧着,因为孩子也是这套书的半个作者。”

王旭烽在小说创作的同时还写下20万字的茶学专著,阐述茶文化与哲学特别是儒释道的关系。其中《大象无形———论中国茶艺形式》获得国际茶文化学术论文二等奖,《饮茶说茶》被韩国作为茶文化的大学教材。她现在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王旭烽酷爱自己的故乡,辛勤地创作。她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劳动,当我们在文学中看人生、看幸福、看人际交往和终极关怀时,就如同有一根血脉相连。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一个农夫劳作的态度来耕耘这片茶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和欣慰,也习惯了自己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质朴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我把我虚构的文学世界建立在我脚踏实地生活着的大地上,这既是文学生涯所然,也是命运所然。”

当茅盾先生的故乡收获菊花的时候,王旭烽在此也收获了文学创作的丰硕果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