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高人”詹泽明
2021-03-06 13:34:02热度:180°C
2021-03-06 13:34:02热度:180°C
品一口就能分辨普洱茶出自哪个年份、哪个山头、位于多少海拔……这种说法或多或少有些夸张的成分,然而,资深的茶人确实能通过观形、开汤、品饮等一系列步骤,基本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云茶印象的老板詹泽明便是这样的 “茶叶高人”之一。
自小就有喝工夫茶习惯的詹泽明,10年前开始研究普洱茶,2009年结识着名的普洱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一同探访云南古茶山。从此,詹泽明每年都会亲自赴云南茶区定制自己想要的味道。从收鲜叶到揉捻、晒青,直至压饼装箱,所有环节都参与其中。客人们笑言他是“赤脚医生”,虽然没考什么资格认证,但品茶技术却是一流的。因此,茶友有什么稀奇古怪的茶,都喜欢拿到他的店里找他品鉴。
对茶叶的专业认知我们去采访的那天,小小的茶庄显得格外热闹,茶客们知道詹泽明从云南回来了,都迫不及待要来分享他从云南淘回来的宝贝。与去云南之前相比,詹泽明看上去更清瘦了一些,但精神却格外的好。凑巧的是,当天还真有个少见的宝贝刚从云南寄来。那是一根高20多公分、重6斤多的普洱茶柱。普洱茶多压成七子饼和沱,以这种柱状形象出现,我还是头一回见。油亮黑润的茶柱,与千两茶有几分相似,但紧实度似乎又更胜一筹,条索已经不易分辨。
茶客们跃跃欲试,詹泽明却依旧淡定从容。小心翼翼地用茶针撬出一小片,放在秤上一称,刚好10克。接着就将其放在茶托上,供客人挨个鉴赏。客人们各抒己见,詹泽明却不出声。待客人鉴赏完毕,他才慢条斯理说出自己的推断。
“干茶墨黑油亮,茶柱压得非常紧实,黏结度也很好。从这些,可以初步判定是春茶。因为这么油亮而有活力的色泽,通常只有春茶才能达到。而春季雨水又较夏秋少许多,因此内含物质比较丰富,水分却不多。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茶叶与茶叶之间,可以比较好地黏合在一起。另外,春季温度较低,茶叶的生长速度也缓慢,所以条索也会短细一些。这款茶,条索虽然很难分辨,但仔细看,还是会发现,条索是比较短细的。”说完,便在从紫砂壶方阵中,取出一把,将干茶连同撬碎的茶末一并放入其中。
泡开的茶叶,汤色极为漂亮,清澈透亮的橙黄。更为难得的是,只是第一泡,已经抓住众茶客的心。入口不仅柔滑清甜,而且伴有回甘。
“不愧是地理老师!”
茶客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茶的存放时间、树龄以及产区。“海拔至少有1000米”、“看汤色的转变,应该有5年的时间吧”、“不苦不涩,而且第一泡就有回甘,肯定是老树茶”……对于普洱茶大概只有入门级水平,所以记者只能凭借汤色口感推断这是一款不错的茶。至于树龄、海拔、产区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詹泽明依旧不急于发表评论,直到冲到第21、22泡,他才说出自己的观点。“从汤色的变化来看,至少已有4年的时间。当然,这跟存放地点有关系,误差可能有1—2年的时间。至于树龄,则至少是百年的老树。”詹泽明一边品茶,一边分析道,“首先,入口柔滑清甜,并伴有较为强烈的回甘。其次,无论汤色,还是口感,表现都非常稳定。口感厚实,而且变化非常有层次。第三,耐泡度很好。老树一般都生在高海拔地区,而临沧的海拔在整个云南来讲,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海拔不会低于1500米。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能有如此品质,土壤应该是红壤。”
“不愧是地理老师啊!”如此有理有据的推断迎来众茶客的赞许。
品茶如人生悟道茶叶完全泡开后,詹泽明用镊子从紫砂壶里夹了几条给记者,让记者用手搓搓。虽然已经碎成细末,弹性却依旧不错,色泽也好看,红褐油亮的。“弹性是好,不过,却又不能与新茶相提并论。如果将新茶比作青春逼人的少女,那么这款茶就是已经嫁做人妇的轻熟女。皮肤不如少女精致水润,岁月沉淀的美丽却又是少女无法企及的。”詹泽明随即又挑出一片较为完整的,“你再看这片,主副脉突出,叶梗圆润饱满。这是典型的春茶,夏秋雨水较多,茶梗不可能这么圆润,大多看起来干瘪。”
从观形、开汤、品饮,到研究茶底,大约1个半小时的时间,整个品鉴才算结束。“有没有更为快速的方法?”有客人问。“其实喝一泡就能将哪个年份、哪个山头、多少海拔推断个大概来。只是普洱生茶又与其他茶不同,每一个阶段都有变化,前5泡可能是一种口感,中间是一种口感,到尾段又有不同。因此,要得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结论,这点时间还是要花的。”詹泽明解释道。
对话:为习茶交了几十万“学费”
记者:喝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先入为主,尤其是从小喝单枞的人,一般都很难接受除单枞以外的茶,但您貌似更爱普洱?
詹泽明:我虽然生长在梅州,但家里人都有喝单枞的习惯。我从小就喝,不过对茶的研究并不深,直到遇见普洱。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第一印象好,自然有了深入探究的理由。我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因为第一次接触普洱,已是顶尖之品。喝过之后,便无法忘记,心心念念都要找那个味道。
记者:听说你为了习茶交了几十万元的“学费”?
詹泽明:是的,店里那些贴着“非卖品”标签的茶便是活生生的“教材”,粗略统计,也有几十万元。刚开始那几年,没事的时候,就会四处去转转,隔三差五就买点茶叶回来,有时候一买就是几万元。那时候,也不敢跟太太说是买茶叶,就说买了点东西。“学费”交得多了,自然也悟出点道道来。我是“野路子”出来的,算是实践出真知吧!
茶叶礼盒装重庆茶叶招聘记者:也是因为喜欢茶叶,所以转行开茶庄?
詹泽明:首先肯定是因为喜欢,把兴趣变成一项终身追求的事业,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想将我对茶的一点心得与爱茶人士一同分享。另外,就是想自己做一些正路的茶,未必是最高档的,却是我亲自去茶山收料,遵循古法制作的。量也不会太大,只与懂得欣赏的人一起分享。
记者:从2009年开始,您每年都会亲自赴云南定制茶品,从收鲜叶到揉捻、晒青,直至压饼装箱,所有环节都参与其中。据我了解,着名的普洱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给了您很大的帮助?
詹泽明:刚接触普洱茶的时候,就有上茶山的想法,只是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直到遇到詹英佩女士。我首先是拜读了她关于《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两本着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认识了她。我很认同她关于普洱茶的观点,也算谈得来,她就带着我去探访古茶山。
为了收集、整理、发掘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寻找明、清时期的古茶园、古村落、古茶庄。詹英佩女士曾用五年的时间,先后11次走访古茶山,在高山密林中只身徒步行程千余公里,寻访过50多个村寨、100多位老人,拍摄了2000多张六大茶山古茶庄,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留存情况和知情人的照片。为了寻找古茶庄后裔,她还赴石屏、元江、江川、思茅、勐海、勐腊等地寻访他们的后人。她对云南古茶山非常熟悉,所以很幸运的是,我虽然在入门的时候走了些弯路,但在做茶这块,却是一步到位的。
上一篇 : “茶王级”茶商魏月德
下一篇 : 制茶能手“鸭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