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古盐田焕发新生机
2021-02-07 12:53:52热度:131°C
2021-02-07 12:53:52热度:131°C
在西藏东部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沿澜沧江两岸有一些已有千年历史的古盐田。当地藏族和纳西族群众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制盐方式。目前当地政府正在修建盐业博物馆,并计划修通到各村的公路,方便观看盐田,以吸引更多游客。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以前名为盐井镇,是茶马古道入藏后的第一镇,境内辖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祖祖辈辈都保持着古老的制盐传统。据介绍,上千年来,这里出产的食盐就是通过茶马古道,被马帮运往西藏昌都、云南丽江、迪庆和四川理塘等地。直到今天,制盐仍是当地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去年该乡的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500多元。
加达村有上千块古盐田。村长占堆介绍说,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群众发现澜沧江边有几池盐水,就开始开垦盐田晒盐,但肯定已有千年历史了。记者看到,这些盐田高低错落地建在江边的斜坡上,下面以木柱作支撑,上面用木块铺垫后再覆盖泥土。盐田之间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天然形成的盐井,里面不断地渗出盐水。
占堆告诉记者,目前加达村有1400多块盐田,20多个盐井,全村194户人家有130多户从事盐业。产出的盐中,质量较好的可以出售或者拿来交换麦子、玉米、大米,质量差的用来喂牦牛或猪:"平均下来,每户每年靠卖盐能收入8000多元。"占堆回忆说,小时侯村里卖盐主要靠骡马运输,那时全村有200多头骡子,顺着澜沧江把盐驮往云南、四川等地。如今,大家经济条件好了,有的开始用拖拉机运输,因此全村的骡子减少到了125头。
纳西民族村村委会主任加旺说,虽然同是在澜沧江边晒盐,但纳西民族村与加达村出产的盐奇妙地不同:"我们村出白盐,最好的50公斤能卖100多元,加达村出的是红盐,50公斤卖30多元。"加旺告诉记者,纳西民族村的形成也与盐有关。历史上,盐属于紧俏货物,受到政府严密控制,为了争夺产盐地,常常会引发地方战争。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木氏土司曾沿茶马古道向北扩张,参与了产盐地的争夺,纳西百姓就在这一时期迁入并在这里定居。
依托"茶马古道"旅游线路,当地政府近年来正逐步对古盐田进行旅游开发。占堆说,去年到加达村参观古盐田的大约有二三百人。而纳西民族乡2004年全年共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余万元,产盐140多万斤,盐业收入159万元。
纳西民族乡党委书记邓登介绍说,今年3月,芒康县旅游局投资500万元在纳西民族乡建设盐田博物馆,建成后将在馆内陈列一些制盐工具,介绍制盐的历史和工艺。目前,乡里通往盐田的路仍然是沙石路,总长3公里多,乡政府已获得批准,将在明年年初开始修这段路,预计明年上半年完工。"到那时候,随着游客的增多,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盐田也将焕发新的生机。
洞口茶叶夜市卖茶叶上一篇 : 450只黑冠长臂猿神秘出没无量山
下一篇 : 福建将筛选保存200份以上优异茶树种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