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

2021-02-07 12:27:22热度:155°C

是高洁清雅之物。我们每天都在喝茶,但茶中蕴涵的文化因素,或许并无太多了解。《图说中国茶》除了告诉我们怎样品茶,更告诉我们茶与婚姻、宗教、文学的密切关系。

茶是爱情忠贞的象征茶与婚姻的关系,由来已久。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时,就带去茶叶,并由此开创西藏饮茶之风。有人说,现在西藏人敬客的酥油茶,就是由文成公主创制的。宋代吴自牧着的《梦梁录》也谈到当时杭州的婚嫁习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

中国人何以要以茶为聘呢?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得十分明白:“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这种说法在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中,也有类似记载。

古人认为茶树只能用种子繁殖,移植就会枯死(这在今人看来,显然是一种误解),把茶树的这种特性引入婚姻之中,就是希望男女爱情忠贞,从一而终,白首偕老,至死不移,这是符合我国传统道德的。

这种观念,在清代曹廷栋的《种茶子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茶树宜种子。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茶树是常绿树,古人借此喻爱情之树常绿,爱情之花长开。以茶为聘,则是将茶作为一种吉祥物,寄托着人们的祝愿:新郎、新娘永不变心,白首偕老。结婚以后,也像茶树那样“不耐迁”,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婚后子孙满堂,合家兴旺发达。

吃茶——订婚的代名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了一首《竹枝词》曰:“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写的是一个纯情的农村姑娘,邀请郎君来自家“吃茶”;吃茶可谓是一语双关,既道出了姑娘对郎君的钟情,又说出了要郎君托人来行聘礼,大胆地传递出了爱的信息。

又如,清代曹雪芹的名着《红楼梦》里,凤姐笑着对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里说的“吃茶”,指的也是订婚行聘礼之事。

实际上,这种吃茶与婚配的关系,早在宋代时,便有记载。着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写到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吃茶订婚的风俗:“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婚娶时,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多次提到青年男女以茶行聘之事。在《陈多寿生死夫妻》一文中,就写到柳氏嫌贫爱富,要女儿退还陈家聘礼,另攀高枝,女儿说:“从没见过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

由此可见,茶与婚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时至今日,这种习俗还时有所见。如在福建的福安农村有一种习惯,凡未婚少女出门,不能随便喝别人家的茶。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人的媳妇。有不少年纪大的农妇,见儿子年大尚未婚配,有相中的未婚少女上门,老妇就会泡茶相迎,以探少女“春心”。在湖南农村,男女订婚,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结婚入洞房时,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

茶祭——祭天地告神灵茶,精行俭德,质本高洁。所以,古往今来,常被人们用作祭天祀地之物。

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善男信女们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祭天祀地,期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由于他们把茶看作是一种“神物”,用茶敬神,显示最大的虔诚。所以,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并且将最好的茶叶用来供佛。

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寺院茶执依照佛教规制,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茶禅一味”这种习惯一直流传至今。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也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这在我国寺院中时有所见,特别是在西藏寺院中最为常见。

在兄弟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严肃,说茶神穿戴褴褛,闻听笑声,就不愿降临。故白天在室内祭祀时,不准闲人进入,甚至会用布围起来。倘在夜晚祭祀,也得熄灯才行。祭品以茶为主,也放些米粑及纸钱之类。

客来敬茶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礼节。它在中国流传至少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中书郎王蒙用“茶汤待客”、太子太傅桓温“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以茶果侍客”。

唐代颜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清代高鹗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等诗句,表明了中国人民,历来有客来敬茶和重情好客的风俗。实际上,客来敬茶,对“客”来说,饮与不饮,无关紧要,但对主人来说,敬茶是不可省的。

做茶叶原料有问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