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历史及鉴定(上)
2021-03-05 17:30:14热度:187°C
2021-03-05 17:30:14热度:187°C
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
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转变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知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态。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民窑通常按生产力的发展,使用方法的提高和民间艺术观念的渐变等客观因素天然地转变和过渡,这是民窑普遍存在的承袭性特点。历史文献中关于民窑的可靠记载几乎为空白,与官窑研究相比,景德镇民窑青花的研究还处在为解决断代题目获取资料的初始阶段。民窑青花面貌的多样性,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决定了民窑断代研究的难度。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康熙民窑可谓具有紧张影响。康熙朝历61(1662——1722)年,经济业旺发达,对外贸易繁盛,国力壮大。因为采取了减免赋税,“官搭民烧”和废除“匠籍”制等一系列行动,使民窑生产得以大力发展。鉴于时代跨度较长,目前学术界一样平常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鉴定为题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造型、胎、釉和工艺
康熙民窑青花造型古朴、矜重,团体比例和谐,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型制、规格浩繁难以计数。这恰映证了梁同书《古铜瓷器考》所云:“官窑器纯,民窑器杂。”重要见有瓶、方瓶、观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胆瓶、玉壶春瓶、琵琶瓶、花觚、盖罐、将军罐、粥罐、高奘罐、莲子罐、盘、六方盘、八方盘、花口折沿盘、攒盘、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盖碗、高足杯、提梁壶、缸、花盆、笔筒、洗、砚、盒、绣墩、熏炉、钵式炉、筒式炉、洗式三足炉、鼎式炉和瓷板画等。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盖缸、将军罐、粥罐、盘、碗、提梁壶、军持、缸、笔筒及钵式炉等最为多见。
花觚除相沿崇祯、顺治时筒式觚形制外,还新创了上短下长二截,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式觚,因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又名“凤尾尊”(其高度通常在45厘米左右)。对此《饮流斋说瓷》曾载:“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突出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梅瓶唇口,短颈,丰肩至下渐敛于胫部外撇。筒瓶别称“象腿瓶”,口沿外倾收颈,溜肩,柱形往下慢收。棒槌瓶在筒瓶后面因状似中国江南农家洗衣所用的棒槌,故名。有方、圆棒槌瓶之分,以后者居多。盖缸直口露胎,丰肩鼓腹,底有施釉、露胎二种,盖见馒头形和盖面下凹两式。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分无釉平底、圈足二类,盖顶饰宝珠钮。粥罐直口、溜肩、圆腹、底微收、平底。盖为圆形钮或有孔,可加铜环饰。肩部具对双孔洞,可穿装金属环以利提系。盘通常是唇边。碗侈口圆腹至下缓收,釉底圈足。军持喇叭口、束颈、球腹,流似乳头状,一样平常系外销产品。提梁壶中以肩部饰面相清晰的四个铺首用于提系者最为多见。缸普遍制作较邃密,常见直口、里外两边有唇边呈滚圆状,鼓腹下收,底部无釉一类。笔筒见有直筒、撇口束腰、竹节形等。口径大者可至34厘米曰“大笔海”。钵式炉与明末、顺治朝器物基本同等,均呈撇口、鼓腹、下敛、平底、圈足状。
胎土淘洗得很纯净,胎体坚致缜密,断面似糯米糕,份量较重。还流行用邃密淘洗之浆泥制成的质轻松软瓷胎,俗名“浆胎”。该胎体始于明代,通常用于细路瓷器。早期胎体兼有明末遗风,较之中晚期手感略重。釉汁享有“坚白釉”,“粉白釉”、“亮白釉”的美称。外观光润具紧披光亮感,一样平常见有桔皮纹、棕眼。器内外釉色调基本同等,底部釉面多数泛白且薄,与器身有别。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期釉白光亮,晚期呈硬亮青色。早期器物常见芝麻酱釉口。口沿及足部釉面多见有天然的毛边或爆釉点,此乃原施加的一层具突出感含粉质的白釉遭风化而破裂之故。胎釉结合紧密,修胎较规整,旋胚痕较显明。少量砂底及厚胎器的露胎处见黄褐色火石红。早期圈足多系两面斜削状,中晚期(尤其邃密品)圈足处理光滑谓“泥鳅背”,粗者一样平常底足粘砂,打磨欠平滑。器足分为平足、宽厚圈足(盘、碗类常见)、双圈底(笔筒、印盒、小碟、盏托等多见))、二层台底(琢器类为主)、拱壁底(笔筒为多)和圈足等数种。 爱茶网(aichaw.com)
纹饰
康熙民窑青花早期的纹饰仍保留着明末、顺治时的绘画风格,豪放粗犷和邃密工丽并存。中晚期受明末清初书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华喦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朗,意境深远。早期画法流行单线平涂,有明末遗风。中晚期以流畅工细,勾、染、皴、擦并用为主流,多可分出阴阳面及条理。重要使用浙料和珠明料作画。
茶叶期货交易拌茶叶装饰题材雄厚多彩,不胜枚举。均是当时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这种来源于民间实际生活并充满活力的题材,其情趣盎然的内涵与粗犷洒脱热情奔放的艺术体现,可说是青花中独特且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常见图案有:山水庭园、望江兴叹、人物、婴戏、羲之爱鹅、西厢记、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无双谱、天仙送子、麒麟送子、一琴一鹤、十八学士、周处斩蛟、指日高升、十八罗汉、饮中八仙、八仙庆寿、加官晋爵、刀马人物、耕织、御沟拾叶、云龙、鱼龙转变、夔龙、海水龙、二龙戏珠、蟠螭、四福、龙凤、麒麟、云凤、丹凤向阳、凤穿牡丹、柳马、松鼠葡萄、松鹿、锦堂富贵、太狮少狮、玉兔、花鸟、缠枝牡丹、缠枝莲、四季花、冰梅、四正人、月影梅、三友、花篮、皮球花、寿字、梵文、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颂、博古、饕餮及四艺雅聚等。上述题材大致分为山水、人物、瑞兽、花鸟、书法及图案等几类。
山水类图案早期流行披麻皴法,中晚期除多见斧劈皴法外,还应用泰西画法借鉴光线的强弱来表现阴阳面。它充分证明清初山水画皴法较为见长,尚有宋元遗意。清朝山水画面一样平常绘工优美且数量较多,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由此可见一斑。早中期人物画面嵬峨、用笔豪放,晚期则趋于秀气。人物面大多为侧面。团体比例和谐,绘工细腻,简练清晰。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矜重慎重,姿态婀娜多姿。余者人物线条明快、劲捷,大多见于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少数涂染面部。婴戏图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戏,盛行文戏画篇。此时偏重于人物状貌和神情的体现。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达到了不可再简的田地。对此我国老一辈古陶瓷研究专家童书业老师曾如许评价:“清初的花纹最为精工,人物多作细笔,康熙以人物为著,康熙青花高过雍正。”瑞兽形态真切,较之明代更为写实。有的加绘嘘气喷雾纹样,更衬托出异兽的猛烈雄健。最常见的龙纹被刻画为头大细身(以四爪为主),龙麟呈“八”形,像拳师般勇猛。花鸟类题材雄厚多样,花卉俯仰、向背、聚散、萧洒等姿态各异。其中以双犄牡丹(外缘处留白)与折冰梅(画面较小且排布齐整)和对视呼应感较强的鸟雀最具时代特色。书法类作品以楷书为主,书艺高超,排列有序。图案类纹饰似一笔一画中规中矩。多种图案中流行于上部点画一小太阳(寓意指日高升)及水涡状云纹。几种辅助边饰也颇具时代特性,常见有人字形锦纹(亦名竹编纹)、万字形锦纹、垛形纹、山字形与连贯如意纹等。开光纹饰作品较少见(以二道弯菱形开光为主),绘画一样平常较邃密。各种图案所占篇幅与后世相比通常较大。
各类纹饰的点、线处理得恰到益处且特色光显,其中山水、书法类文人气息粘稠,人物类多反映传说或历史上闻名人物的故事。瑞兽、花鸟类充满祥和之兆,图案类则仿古氛围浓郁。整朝纹饰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协调音等体现手法,构成“一句古语一图案”的美术情势,换言之,“有图必故意,故意必祥瑞”。
早期青花呈色一样平常系灰蓝或黑蓝,中期通常美丽清翠,晚期则以灰暗、浅淡为多,有的晕散不清。在统一时期也有发色好坏并存的情况,在鉴定中须详细情况详细分析,不可一概而论。重要品种见有白地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黄地青花、青花堆粉浆胎青花、蓝釉青花、青花地留白(于留白处加绘纹饰)、青花暗刻和青花釉里红等,曩昔者为主流。
同样使用浙料或珠明料作画的瓷器,为何会分别出现不同的青料呈色?笔者认为其缘故原由有二:首先,两种青料皆存在上、中、下料之分(氧化钴含量高者为精)。再则,烧造时受技术、窑位、窑温文其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浙料,也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料中以此为上乘,万历朝始用。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陶埏》载:“凡饶镇所用,以去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清《南窑笔记》说:“料稀有种,产于浙江、江西、两广。其浙产有元子、紫料、天青各种……总之浙料为上。”珠明料,产于云南会泽、宜良与宣城等县,但成份不一,以宣城所产为上,含钴量最高,康熙时始用,云南将其所产上等青料为“金片”或“珠窑”,“珠明”即由“珠窑”转音而来。清朝民窑青花重点所用浙料、珠明料虽呈色有别,但终以发色光显者为主流,其当为青花的标准色彩。窃认为青料色泽的转变和装饰纹样实系青花鉴定的首要依据。
上一篇 : 如何选购一把好紫砂壶
下一篇 :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历史及鉴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