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茶杯盘点(中国古代品茶杯种类)
2022-11-08 12:45:29热度:145°C
2022-11-08 12:45:29热度:145°C
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从茶壶而来,倒进茶杯,之后给客人品尝茶水。茶杯分大小两种:小杯主要用于乌龙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与闻香杯配合使用一只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大杯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级细嫩名茶的品饮。
茶杯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更赋予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从胎土的选择、杯型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士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大学问。
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而中国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历代文人对于杯器的歌咏传颂,更造就了茶杯的深厚内涵。
盏
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随机推荐,铁观音的功效,学习茶知识请关注:www.guniangcha.com]。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
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
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
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
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压手杯
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
《陶雅》记载有:“宋代均窑压手大杯,细腹半趺,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明代压手杯,以永乐压手杯最为有名。
系仿宋制。《博物要览》:“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陶说》:“此即撇也,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压手,故名。”
撇口杯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
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折腰杯流行于明清时期,其彩艳丽,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
六方杯
六方杯:六方杯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口底均呈六方形,碗内外施釉,大小开片分别有金丝铁线,形成均匀无规则的网线,碗口因釉较薄现出紫色,底足无釉,俗称:“紫口铁足”。
莲瓣杯
莲瓣杯: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
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斗笠杯: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线条简洁,大开大合的线条体现出粗放淳朴的风格,形式单一,有青瓷、彩瓷、粗陶、紫砂等材质,斗笠杯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
此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
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敛香藏珍。
方斗杯
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
耳杯
耳杯: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鸡缸杯
鸡缸杯: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
爵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罗汉杯: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永不褪色的特性。
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铃铛杯
铃铛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
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马蹄杯
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
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高足碗
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正德碗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