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配茶具

2021-02-06 14:45:42热度:200°C

自古以来,讲究品茗的人,不仅注重品韵味,还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因此历史上,有关因茶制宜选配茶具的记述是很多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曾描述过不同地区的茶具。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白红"色,即"淡红"色。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黄,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和南昌、丰城、进贤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陆氏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则认为茶具以色泽如玉,又有画饰的为最佳。

从宋代开始,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这样青色茶碗也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而此时作为饮茶的碗已改为盏,这样对颜色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

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尚"白色"。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对茶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侧重在"香"和"味"。这样,人们对茶具特别是对壶的色泽,并不给予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壶的"雅趣"。

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说,花茶用壶泡,有利于香气的保持。红茶绿茶可选用盖碗泡;乌龙茶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果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至于其他细嫩名优绿茶,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但不论冲泡何种细嫩名优绿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量多,热量大,会将茶叶泡熟,使茶叶色泽失却绿翠,其次会使芽叶软化,不能在汤中林立,失去姿态;第三会使茶香减弱,甚至产生"熟汤味"。小包装茶叶茶叶得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