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茶具·慕茶名人
2021-02-06 13:12:19热度:144°C
2021-02-06 13:12:19热度:144°C
《茶经》唐·陆羽著,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定印刻于唐建中元年,这部茶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简意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层次。全书共三卷十章,卷上为三章,“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 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卷中一章─“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卷下为六章,“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七之事” 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八之出”论述全国名茶产地和茶叶品质高低;“九之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茶经》内容广泛,堪称一部茶学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学著作。该书促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迈入新的境界。
1000多年来,《茶经》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着权威地位,刊刻不绝,还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对后世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一卷。《太平广记》原称其为《水经》,后因怕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相混,遂改成《煎茶水记》。全书约900字,主要叙述茶汤品质与宜茶用水的关系,着重于品水。作者认为山水、江水、河水、井水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作者曾亲自乘舟汲水加以比较,认为浙江桐庐江严子滩水和永嘉仙岩瀑布水均比刘伯刍所评长江南零水好。并认为陆羽煮茶之水用山水者等,用江水、井水者下等的说法不够考究。作者将各水重新品评为20个等级。并认为用产茶地的水烹茶都好;茶汤品质不完全受水的影响,善烹、洁器也很重要。
《采茶录》 唐·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一则,记事不足400字。辨:叙述陆羽辨别南零水;嗜:讲陆龟蒙嗜茶,写品茶诗一首;易:讲述刘禹锡与白乐天易茶醒酒;苦:传述士大夫苦于王蒙请喝茶;致:刘琨与弟群书要真茶。一则:讲煎茶要用活火,烹茶有三沸,始、中、终之沸,声音不同,知声能知茶沸。
《十六汤品》 唐·苏廙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公元900年前后。书中叙述煎茶汤的时间要适中,根据开水滚沸情况可分3品。由倒注茶汤的缓急来分也有3品,倒注茶汤缓慢断续浓度不匀,快注直泻浓度不够,不快不慢为好。以贮茶汤的盛器种类不同可分5品,茶汤品质与盛器有关,以金银为盛器,虽好不能广用;铜、铁、铅、锡盛器腥苦且涩;以磁瓶作盛器为佳。以烹茶燃料分有5品,以净炭为好,有烟燃料茶味不佳。一共16品,并均给予一个美称,如称第一品为“得一汤”;第三品为“百寿汤”,第七品为“富贵汤”,等等。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著,1051年撰成。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800字。上篇论茶:谈及茶的色、香、味,茶叶的贮藏方法,炙制、碾茶、筛茶方法,汤之增减及温茶盏的方法和点茶方法等10条。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认为茶色贵白,青白胜黄白;茶要真香,不能掺其他香草珍果,恐夺其真;候汤最难,未熟沫浮,过熟则茶沉。下篇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匙、茶盏、汤瓶等9条。论述烹茶所用之器具,为保持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对焙茶和品茶用具十分讲究。
古茶书中用《茶录》名称的尚有4部,都是明代著作。张源于1595年前后撰写;程用宾于1600年前后撰写;程用宾于1604年撰写;冯时可于1609年前后撰写。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写成。全书约3000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茶病等8目。东溪是福建建安的一个地名。书中首先对该地茶园及其历史沿革作了总述,对北苑、沙溪等诸茶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以及所产茶的品质,作了详细介绍。其次介绍了7个茶种的产地、性状和区别。还论述了采、制茶的要求与品质的关系,提出采叶的时间和方法。阐述了采茶时间要根据气候情况来定。最后论述由于采制不当带来的茶疵,如鲜叶带进鳞片、鱼叶会使茶叶苦涩,色泽黄黑;制茶时若蒸芽不熟会有青臭苦涩味。书中不仅记述了茶树品种的特性和分类标准,还介绍了品种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并指出即使品种优良,苦栽培条件低劣也会劣变,强调了栽培条件的重要性。
《品茶要录》宋·黄儒撰,成书于1075年前后,全书约1900字。作者对于茶叶采制不当对品质的影响及如何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了十说:一说采造过时,则茶汤色泽不鲜白,水脚微红,及时采制的佳品茶汤色鲜白;二说白合盗叶,茶叶中掺入了鳞片、鱼叶而使茶味涩淡;三说入杂,讲如何鉴别掺入了其他叶片;四至九说叙述适时采制的重要性及制作饼茶不当时出现的弊病和如何审评鉴别;十说辨,谈壑源、沙溪两块茶园,其地相比虽只隔一岭,相距无数里,但茶叶品质相差很大,说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后指出芽细如麦、鳞片未开、阳山砂地之茶为佳品。本书细究茶叶采制得失对品质的影响,提出对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对审评茶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观茶论》宋·微宗赵舍撰,成书于1107年。大观是微宗的年号,大观初年微宗著《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全书约3000字,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间、方法、蒸茶、榨茶、制茶方法,以及鉴别茶品方法,并以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再结合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首为绪论,谈当时太平盛世饮茶为时代所尚,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品评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对茶叶生产有很大促进,后分20篇。论述种茶须注意自然生态环境。列举外焙茶虽精工制作,外形与正焙北苑茶相仿,但其形虽同而无风格,味虽重而乏馨香之美,总不及正焙所产的茶,指出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重要性。
此外,茶著还有宋朝熊蕃著撰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宋朝赵汝砺撰写的《北苑别录》;宋朝审安老人写的《茶具图赞》;明朝朱权编的《茶谱》;明朝陆树声写的《茶寮记》;明朝许次纾写的《茶疏》;明朝罗禀的《茶解》和明朝喻政编的《茶书全集》等,以及现代茶著如吴觉农1922年编著的《茶树原产地考》、1923年编著的《茶树栽培法》和1987年编著的《茶经述评》;庄晚芳1950年编著的《制茶》和1953年编著的《茶叶》;1984年陈椽编著的《茶业通史》和《制茶技术理论》;1992年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等,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生长习性、栽培种植、采集炒制、病虫害防治、茶叶饮用、茶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为广大茶叶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茶叶学文献。
产茶叶的地方锌硒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