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之茶艺
2021-02-06 12:44:02热度:176°C
2021-02-06 12:44:02热度:176°C
国人与外国人喝咖啡大不相同,特别是茶道中的茶,是作为天地、物品与人的统一过程来看待的。所以,无论辨茶之优劣、产地、加工、制作、烹调,不仅要附合大自然的规律,还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在现代,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可以分析出各种茶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药物作用。而古代的中国茶学家,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上说,其成就甚至有超过现代之处。
茶,在中国人看来,乃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所以古代真正的茶人,不仅要懂烹茶待客之礼,而且常亲自植茶、制作,课僮艺圃。即使没有亲种亲制的条件,也要入深山,访佳茗,知茶的自然之理。从汉王课童艺茶;唐代名僧广植茶树;陆羽走遍大江南北、太湖东西,朝攀层峦,暮宿野寺、荒村;一直到明代茶人自筑茗园等,形成了这种实践的传统。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既是自然科学专家,又皆通古籍,既明茶理,又懂其中的蕴藉。所以,中国茶艺中第一要素便是“艺茶”,无论评名茶、择产地、采集、制作,均需得地、得时、得法。《茶经》云:“茶者,南方之佳木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次者生黄土”。这是讲茶的土壤条件。又云:“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茅者次,叶卷者上,叶舒次。阳山坡谷者,不堪采缀,性凝滞,结瘕疾。”这是讲茶的其他自然环境和采摘时机。而这些条件多在我国南部气侯温润、环境幽静的名山之中。于是茶的生长条件本身决定它天然要与风光名胜之区相伴。中国茶人深深了解这个道理,从选茶开始便重视契合自然。
唐代由于皇帝爱喝阳羡茶,皆以阳羡为佳。其实,当时名茶产地已经很多。最著名者,一是集中于风景秀丽的巴山蜀水之间,二是在太湖周围著名风景区。陆羽将全国胜产名茶的三十一州加以评定,其中八州在今四川境内,占四分之一。当时,蜀中贡茶已达上百种;最著名者有蒙山茶、中蜂茶、峨媚茶、青城茶、峡川间的石上紫花芽、香山茶、云安茶、神泉小团、明昌禄等等。而蒙顶石花号称第一。巴蜀多文人,唐人重诗歌,经诗人吟咏,巴蜀之茶愈为世人推重。浙西的常、湖二州亦多产名茶,最有名者称顾渚紫笋。此地滨临太湖,山水佳丽,流泉清彻,既得气侯之宜,又兼水土之精。中有杼山,多佛列精舍,陆羽曾为作《志》。兼陆羽及皎然等正是在此处奠定了中国茶道的格局,顾渚茶更为人所重。
宋代继南唐于建州北苑大造贡茶,北苑名刹毗连,茶好,水也好,加之朝廷推崇,名声大振。但贡茶制作过于艰难复杂,又加入龙脑等香料,故真正的茶人并不以为佳,即便建州民间斗茶也不以腊面龙团为之。于是,不少茶人访名山,寻佳茗,曰注茶、蒙顶茶、宝云茶等江茶被视为真正上品。
明人崇尚罗岕茶。隐栖于山中曰“岕”,岕字,今通芥字,相传有罗氏者隐于武夷山,因得罗芥之名。明代文人好武夷茶,多因同好武夷之景。茶痴朱汝圭,每年入罗芥访茶,六十年如一日。此山又有明月峡,吴人姚绍宪自辟小国,其中植茶自判品第。由童年而至白首,始得其玄诣。据他讲,许次纾历著《茶疏》,便是因姚绍宪将终生试茶秘诀都告知许氏方有此著作。许氏逝世,后又“托梦”给他,今其将《茶疏》传布,姚氏因而为之作序。有此一段神话般的故事,武夷山茶更为人传颂。明代被人重视的好茶,还有歙州罗松茶,吴之虎丘茶,钱塘龙井茶,天台山雁荡茶,括苍山大盘茶,东阳金华茶,绍兴日铸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