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已入迷局
2021-02-06 12:23:07热度:157°C
2021-02-06 12:23:07热度:157°C
喝茶,一件对于中国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事,如今,却变得越来越不普通。
某日,参加一个茶叶博览会,走进气派的展厅,满目的茶品广告,大幅海报、灯箱和视频,到处是盛装的茶艺小姐,和制服笔挺的销售员,但直到走出展厅,心里总觉得有一丝缺憾,最后终于想起来了——茶博会里居然没闻到茶香,因为所有的茶叶都被包装在各式精美的礼盒里了。
每年此际,总有各路茶文化节披挂上阵。每个茶文化节似乎都离不开茶艺表演,永远身着旗袍的茶艺小姐们,机械地按着培训班里的所谓茶艺表演流程秀着,至于为什么要“凤凰三点头”而不是两点头、一点头,估计她们是没兴趣深究的。在茶文化节上,茶不是用来喝,而是用来秀的,一阵镜头猛拍之后,茶香到底如何,已不重要了。
早在十多年前,茶界就被一个深刻的命题所困扰:为何中国这个世界产茶第一大国,总是敌不过一个洋品牌“立顿”?一些勇于创新的“志士”后来不管是为民族产业争气还是赌气,试图用现代营销理念来“解决”这一困局。于是,类似于“金骏眉”那样的茶叶新品牌应运而生。虽然,你现在喝到的金骏眉到底是真是假已经很难辨别,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品牌创立者颠覆了数百年来中国红茶不以嫩取胜的传统。可问题在于,红茶不以嫩取胜是有道理的,其中的长期经验无法赘述,我们只能说,娶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回家当老婆,也许真的有人会喜欢。
笔者曾在某茶城喝到过上好的四川竹叶青茶,第二年再去,店主说竹叶青不做了,改做龙井茶,外形、工艺都差不多,做成龙井好卖多了。
可叹西湖龙井,也早已跟古董行业的水一样深了。某次高端品茗会上,杭州一家西湖龙井品牌商特地带来虎跑水加西湖龙井演绎“双绝”,在场的专家等主办者走后才悄悄说,龙井特有的豆香没有了,颜色也不是绿中带黄,而且干茶的扁平程度十分均匀,一看就是机器炒的。现在,即便是在龙井村里买茶,即便你蹲守在那里,或是多年的老客户,茶农拿出来的龙井是否当地原产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一旦出名,真味就此与世人“告别”,这现象并非茶界独有。
一旦出名,伪知识便横行,尤以普洱茶为甚。20多年前,上海人基本上是不喝普洱茶的,在茶界老法师印象中,普洱茶都是地上扫扫拢,之后压成饼的。然而现在的普洱茶,为了营销,什么说法都有,唯独不告诉你,大叶种的普洱茶原料是晒出来的,其对肠胃的强刺激,更适合少食蔬菜的边民饮用。
茶叶是农产品,但当它冲泡在现代都市里,却散发出另一番“茶香”。比如,茶叶能连锁经营吗?某老法师说,只要需求量一大,茶商就会搞拼配。拼配在茶界早已有之,但现在的拼配,张家、李家品质高下不一的东西拼在一起,只要某一家农药残留过量,整个品质就坏掉了,它还卖了一个高品质的价!
某次到一连锁店买茶,售茶小姐坐下来泡茶,她的长指甲和身上的浓妆,让我无法对她所泡的茶产生信任感,只好落荒而逃。
现在还发明了泡茶机,只要按个 “红茶、绿茶、铁观音”,就会从出水口流出一杯香茶。据销售人员介绍,机器设定的泡不同茶的数据都是某位茶学权威提供的。不管数据是否准确,手工泡茶的乐趣全无却是事实。我问该销售人员,什么是茶文化?对方愣住。我说,我理解的“文化”就是“讲究”,很多时候,讲究的只是微妙的差别,但泡茶机恰好灭绝了这种讲究。
对于茶文化,我们早已麻木。高端会所里净是些假模假样的茶道、茶席、茶会,一水的日本茶道摆设,一帮中国人在那儿做木头人状活受罪。茶道并不是让你喝茶,而是通过礼仪,达到内心的修习,是一种生命哲学。而我们的内心真的有茶道么?
茶叶只是一种农作物,茶文化所体现的其实是农业文明,但它今天,却面临着城市现代文明的冲刷。
百多年前,一大批徽州茶商,带着他们自己山里的茶叶来到大城市,兢兢业业、诚信经商,打下一批老字号的基石,也打下了农业文明融入现代商业社会的第一桩。
今天,茶香缭乱中,我们也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茶乡的茶农以及他们的二代,10年前,他们从山里进入城市,身份转换中,无端演绎出一曲时代民谣。由此,也让我们听到了城中茶农的心声,品到了茶的本味,进而思考茶香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将如何缭绕下去。
意大利茶叶富源茶叶上一篇 : 以“茶”敬客、敦亲、睦邻
下一篇 : 潮州工夫茶 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