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崇:普洱茶喝重于藏

2020-12-27 11:10:35热度:171°C

  短短几年间,中国普洱茶市场上演了一幕跌宕起伏的悲壮大戏。

  先是一番“热炒”。

  2002年,20克普洱茶拍卖出165万元天价。

  2005年,一提七子饼普洱茶创造了160万元的拍卖神话。

  2006年至2007年间,以“能喝的古董”为卖点,普洱茶由“饮品”转型为“收藏品”,茶价一路“非理性”攀升,普洱茶提前进入了它还不应该到达的极限——“风靡全球”。“一克普洱一克金”,普洱茶财富故事,水银泻地般在坊间流传。

  然而,接下来的事件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崩盘、缩水、泡沫、跳水

  2007年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诸如此类的字眼见诸报端,舆论普遍发难,“泡沫”被挤碎,昔日风光无限的普洱茶陷入了繁华后的“大萧条”时期。

  如今,普洱财富神话已经破灭,普洱茶开始了理性回归,而关于普洱“到底还有没有救”、“究竟路在何方”的疑问和争论却仍未平息。本来普洱茶产业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洱茶产业不知道还要承受多少年的沉寂。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是普洱茶的错吗?肯定不是!但可悲的是,这一切后果都得由整个普洱茶产业来买单。

  普洱是“茶”不是“硬通货”

  普洱茶势当初之所以愈走愈高,根本原因在于普洱茶已经从一种消费品转变为一种投资品,也就是说普洱茶是被“藏”起来了,而不是被“喝”掉了。有统计显示,在2005到2007年间,仅珠三角地区就有数十万吨普洱茶被收藏,藏茶人士多达20万之众。

  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都认为普洱茶是“唯一一种没有保质期的茶叶”、“越陈价值越高”,“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这种说法在民间也流传较广。一些商家趁机对所谓10年、20年的普洱茶大肆炒作。

  许多有闲置资金的人,在对普洱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知道是“心血来潮”、还是“头脑发热”,一下子就买了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茶品,导致有些收藏者储存的普洱茶比原产地生产的茶还多。当时在东北市场,普通的普洱茶饼每片由二三十元猛涨至两百多元,且“货品稀缺”,在广东等地,同类型茶饼价格更高,涨幅高达10倍之多,登临历史之巅。然而,在价格泡沫被挤破后,藏茶的市民也就瞬间变成了被套牢的对象。

  那么,普洱茶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呢?普洱茶属于我国六大茶系之一的黑茶类,后发酵茶,具有存放时间越长越香的特点,这让普洱茶有了收藏价值。另外,普洱茶还有暖胃、清热、降血脂、减肥以及软化动脉的保健作用。

  然而,大多数藏茶者都忽略一点: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而且收藏普洱茶是大有讲究的,那种将普洱茶比作黄金和古董的说法很容易起到误导作用,特别是普洱茶若保存不当,很容易变成废茶而一文不名。而且跟古董最大的不同是,它并不具备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管“陈”的确是评价普洱茶好坏的一大标准,久放的普洱颜色重,口味更加浓醇爽滑,但“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本身具有的,这改变不了茶的饮料属性。既然是饮料就要有更多的人来品饮,只有让更多的人来消费,才会形成流通以及产生利润,因此普洱茶的出路在于让消费者喝掉而并非拿回家收藏。

  可以说,在被炒起来的盲目“收藏热”中,普洱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用来饮用的“茶”,而是一种可以无限增值的金融产品,一种可比黄金的“硬通货”。而当普洱茶超越了饮品的用途时,其发展也就注定了会走上弯路。

  走下“贵族茶”神坛

  阵痛过后的普洱茶市场,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有名茶,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有名无姓”的根本病因就在于产品创新力度不够,营销理念和模式落后。普洱茶行业需要改革,需要品牌提升!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饮茶习惯的人有5000万左右,而其中喝普洱茶的人不足1/10,这也使得“普洱茶无消费者”的观点一度在坊间流传。

  事实上,普洱茶缺的并不是消费者。作为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华名茶”,普洱对人体的健康功效已是人尽皆知,真正让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是传统普洱茶复杂的饮用方式。

  传统普洱茶以砖、饼、沱等“紧压茶”的形式为主,冲泡、品饮相对繁琐,在大众的印象里,普洱似乎有些“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不过是“有闲阶层”的时尚饮品。

  这种误解对普洱茶、以及普洱文化的推广都是极为不利的。普洱茶积淀着中国一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但文化不是“海市蜃楼”,必须要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作为肥沃土壤,普洱茶文化才能“生根发芽”,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让普洱茶从“贵族茶”的神坛走下来,回到普通大众中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喝普洱茶。

  而以往贮立高端的普洱茶,如何才能真正回归大众?我的思路是,做快消新产品。

  如今,饮茶人群正在向低龄化和女性化发展,而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闲暇时间十分有限,传统的普洱茶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大众工作生活的需要,普洱茶要么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么固步自封以满足“发烧友”。

  眼下,袋泡茶、方便茶,以及自助饮茶机等,都是普洱茶的良好发展方向。只有通过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推出适销产品,进一步清晰产品结构,符合现代人方便、健康、时尚的消费习惯,中国茶的量才能更大,附加值才能更高。

  跳出传统批发商圈

  在这轮普洱茶行业洗牌中,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低迷的市场更加考验普洱茶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能力。

  目前,广州茶叶人均年消费量达2.5公斤之多,成为了全国茶叶消费最高的城市。然而,广东茶叶强势的本地品牌却一直寥寥无几,在广东茶叶市场上最抢风头的一直是福建、云南以及台湾等地的茶商,而广东茶商一般只作为经销商身份出现,利润微薄,与所创造的品牌附加值“无缘”。

  很多人认为广东的劣势在于不是主要的茶产区,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真正的关键在于广东茶企业的市场运作手段和品牌运作能力不强。英国的立顿不产一片茶,为什么立顿的袋泡茶却能够垄断国内市场?根本原茶叶市场推销手提袋术语因就在于它抓住了市场的空隙和善于运用品牌优势。

  可以说,目前广东的茶行业集市之模式亟待改变,茶行业传统的坐店经营和陈旧的营销理念已然成为阻碍茶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茶企业不能再“守株待兔”,等客上门,而应由坐商转向行商,借鉴IT、保险等行业成功的营销理验,主动寻找客户,贴近客户,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

  要创新模式,渠道建设是首当其冲的一环。现在很多茶产品是通过直销店、连锁店方式销售的,而这种方式离广大普通消费者有一定距离,消费者不能很方便地买到茶叶或者茶类产品。对老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最为便捷的购买渠道就是超市、便利店等场所,茶叶要走出目前比较狭小的销售范围,就一定要打通这些渠道。

  纵观中国茶行业的现状,是有名茶却没有品牌,普洱茶市场以历史流程来说还处于“春秋”没有到“战国”时代。而这也是行业优胜劣汰、做大做强品牌产业的最佳时机,“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孕育了新的更大的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