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文化

2020-12-27 11:01:18热度:178°C

  普洱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据记载,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其种植和利用,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气候,距今1700多年。三国之后普洱茶作为商品开始了和外地的贸易活动,晋代逐渐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形成了茶叶商品基地。
  唐代开始茶马互市,最初是“绢马互市”,以绢帛交换马匹及其它畜产品。中唐之后。随着饮茶之风在中华大地盛行,茶叶开始销边,开始了“茶马互市”。普洱茶在宋代也成为交换“西蕃”宝马的茶品。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当时的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于雍正七年七月置普洱府,所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力,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即每年选用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清朝廷。从此,普洱茶开始了189年的贡茶历史。当时的普洱贡茶是八色茶品,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种。清人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人贡,民间不易得也”。
  明末清初直至同治年间,是普洱茶最繁盛时期。每年可收购茶叶万担之多(每担合75公斤)。由于茶叶丰盛,茶质好,中外驰名,每年钱多多茶叶批发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越南等茶商纷至沓来。清代前期《滇海虞衡志》一书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者也,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由此可见普洱茶产销之盛,声名之著。
  当时清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皇家饮用,分赠皇亲国戚之外。也作为中国高级特产赠予外国使节。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乔治二世首次派遣特使马嘎尔尼出使中国,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企图修改通商章程和在北京派驻公使。1793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了英使团,在中英双方的史籍上都留下了“三拜九扣”和“单膝下跪”的争执。争执归争执,乾隆帝收下r包括地球仪、天文钟、战舰模型、铜炮、火枪等礼品,回赠英使大批珍贵礼品,除了珐琅、瓷器、续罗绸缎之外,还包括一百多件普洱团茶,几十个女儿茶和二十多匣(普洱)茶膏。

  陈年普洱茶膏
(茶膏和现今速深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考证,其制法如下:先将茶和茶末放于锅中充分煎熬,之后将所出之茶汤用布袋过滤出的茶汤再置于锅中煎熬成极浓的茶汁,换较小的锅中煎熬,至液体成膏状。根握当时的经营,50公斤茶叶可以熬煮10-12.5公斤茶膏。)




慈禧太后也喜饮普洱茶。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回忆说:“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暖胃又能解油腻”:上行下效,清代的名门望族日常皆饮用普洱茶。《红楼梦》中,就有对宝玉喝普洱茶的描写。
  然而清代后期,由于苛捐杂税太重,普洱茶开始衰落。据清借洱府渤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规定,茶捐每百斤茶为“一引”.每引收税银3钱2分,这一年颁发“茶引”3000张,收税银960两。此后每年都有增加,最多曾达1万引,收税银3200两。由于茶捐越来越重,茶商无利,以至“普洱产茶,颇为民害”。到清代末年茶税更重,官府层层盘剥,茶农不堪重赋,弃茶另谋它业。满山茶树连遭火患,普洱茶的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量由年产8万担减至5万担。
  20世纪初年,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仍然不见起色。与此同时,印度、锡兰等新兴产茶国家纷纷崛起,应用先进技术产制茶叶品质优异,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而华茶不思进取,先后丢掉了红茶、绿茶、乌龙茶市场。抗战期间普洱茶外销路被切断,社会动荡,茶农四迁,盛极一时的各大普洱茶庄纷纷倒闭。
抗战时期,云南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由国民党经济委员会所属中国茶叶公司和云南地方陆系财团所属佛海茶厂垄断,生产茶叶约3.26万担。1945年抗战结束,中茶公司迁往南京,由云南地方陆系财团独家垄断,后又合并改称“人企公司”。解放前夕,公司已将资金转移,生产急剧下降,普洱茶产量仅为5000余担。跌至最低谷。
  新中国成立之后,普洱茶生产呈现生机。近年来不仅国内刮起了普洱茶热,出口量也持续增长,深受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而且远销西欧,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的保健饮品。



咸丰年间的茶引
茶引是我国历史上官府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凭证。商人向官府申请领“引”,清代每担茶为一引,交纳税款后,持“引”入茶山购茶,运到指定地点销售。关卡验照以截角放行。 
  摄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