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普洱茶
2020-12-27 11:00:07热度:189°C
2020-12-27 11:00:07热度:189°C
追溯普洱茶的本源,它最早是一种产于滇西南的晒青绿茶。在明清时期,当中原茶文化走向了精制化的路途,走向了对色香味的极致追求,创造了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一系列精工制作的杰作。而普洱茶呢,仍然偏居在西南一隅,与中国这场声势浩大的茶叶精制化演变无缘,仍然以粗陋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当然,普洱茶并不是没有进步,雍正年间,云南改土归流,设置普洱府,江西、石屏等地大量汉人的涌入,给古老封闭的茶山带来了先进的茶种、种植与加工技术。但令人奇怪的是,普洱茶并未走向内地精工做茶的路途,反而保留了唐宋遗留下来的团茶形式圆珠茶叶是什么茶叶,没有做成散茶。究其原因,除了云南大叶种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不太适合制作名优绿茶外,还在于普洱府远离中原,处于绿茶版图的极边地带,其被迫采取了比较经济优势的策略,与中原的绿茶进行错位竞争。
首先,运输问题决定了普洱茶没有采用散茶而采用饼砖沱形式。普洱茶产地远离销区,茶叶要运到藏区与京师,必须解决茶叶运输过程中的有效载重和损耗问题,将散茶压成饼砖沱的形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普洱茶的原产地,因为不存在运输问题,当地人经常喝晒青绿茶。
其次,喝陈茶也是长距离运输的产物。普洱晒青茶刚做出来肯定是新茶,但是经过半年乃至数年的时间运到销区后,就变成陈茶了,这样销区人民被迫喝上了陈茶,也因之普洱茶形成了喝陈茶的传统。而普洱茶是低温干燥制程的晒青茶,加上要蒸压成形,导致其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后期陈化,能形成迥然不同于中原地区绿茶的风味。
再次,普洱茶的原料是大叶种就决定了普洱茶是一种内在的茶。普洱茶采用的是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做出来的茶鲜爽不足,但醇厚,也因此普洱茶通过扬长避短,没有走向香气外扬、滋味鲜爽、芽叶细嫩的名优绿茶路数,而是不以卖相取胜,靠内在浑厚的底蕴来吸引人。
最后,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普洱茶在精制化路途上很难跟内地的绿茶竞争,被迫走向了价廉物美的道路,普洱茶也因此成了少数民族的饮品以及广东、香港一带普通百姓喝得起的茶叶。在低价竞争带来的成本控制下,普洱茶不像名优绿茶那样严格控制收鲜标准,只用一芽一叶,甚至芽头为原料,而是大量的粗老叶子也做成了普洱茶。这一方面造成了普洱茶不入中原正统茶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其粗放做茶的原生态特色。近些年,生态、健康观念的兴起,使得大家将目光转向能尽量保持天然状态的事物。可以说,现在中国的茶叶在天然性和生态性方面,很少有能够超越云南茶区的。普洱茶开创了中国精工做茶之外的原生态路径。
这几年普洱茶走过的道路,不是常规茶产业走过的道路。常规茶产业走的道路是精细化、名优茶战略等等。绿茶贵新,普洱茶就贵陈;绿茶强调鲜爽,普洱茶就强调原生态;传统强调分级、精细化加工,普洱茶就强调传统制作;绿茶强调香气张扬,普洱茶讲究内蕴缓慢释放。但是,现在看来,普洱茶这种风格显然有悖于千年以来以绿茶为中心的茶文化传统价值,只因为普洱茶所追求的风格太过传统,反而与这个求新、求快的时代格格不入了。但正是贵在这份特立独行的精神,才让现在的我们有了更多与自然近距离对话的机会,才让一个特立独行的茶类影响现代人的健康生活。
普洱茶应该首先确定“核心价值”。2007年普洱茶崩盘后,普洱面临两大难题。其一是缺乏足够大的消费人群,普洱茶的普及之路任重道远。其二是价值观之混乱,缺乏统一、权威的普洱茶价值体系,普洱茶的定义之争,普洱茶的茶类归属之争,都极大影响了普洱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普洱茶界亟待尽快结束纷争,形成“普洱共识”。普洱茶的建设问题,主要就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茶叶的秩序是非常坚固的,因为团结在绿茶、乌龙茶的势力之下,有中国最庞大、最忠实的茶叶消费人口,普洱茶作为新近崛起的地方茶叶势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普洱茶虽然以叛逆的姿态挑战着中国传统茶类的思维模式和分类格局。但这种挑战充满着友善的精神,它并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而是在中国的绿茶路径之外再开辟一种全新的道路,在绿茶传统之外再开辟出普洱茶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丰富和发展传统,为传统注入新鲜的血液。叛逆只是短暂的策略行为,最终普洱茶的叛逆行为还将被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吸纳,最终形成绿茶传统与普洱茶传统各司其职的局面,相辅相成地推动中国茶业迈向新纪元。因此,普洱茶必须戒骄戒躁,要善于团结其他茶类,与传统的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等一起共同推动中国茶业之进步。
文/白马非马
上一篇 : 普洱茶熔炼历程:从暗黑、暗红的景状中走出来
下一篇 : 普洱茶熔炼历程:茶道,通往魔法之旅的一种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