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普洱茶暗战 滇粤“国标”之争

2020-12-27 10:59:49热度:160°C

回顾普洱茶暗战 滇粤“国标”之争
  小小普洱茶饼,却让东西部两个大省剑拔弩张,看似费解,其实不然。云南决意为普洱茶的纯正血统而战,广东则要力保普洱茶最大集散地的江湖地位,其各自已经成型的普洱茶产业的生存空间,以及与此紧密关联的巨大经济利益,才是双方交战的根本推动力。

  不到三个月后,广东生产加工的普洱茶就不能再叫普洱茶,而且不允许在市面上流通了。这让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心急如焚。

  广东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销售与流通集散地,每年出口量达6000多吨,远超普洱茶的“故乡”云南(2008年出口1889吨),居全国第一位。据业内保守估算。广东现在(2009年)仍有不下20万吨、市值150亿元人民币的普洱茶存货待销。

  张黎明身后那数十家广东普洱茶厂商之所以面临“灭顶之灾”。原因是云南突然亮出了一道撒手锏——“国标”。

  “大哥大”突变“黑户口”

  事情要回溯到去年2008年12月1日。

  当天,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法规(以下简称《国标》)正式实施,规定只有原材料取自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并在云南省内生产的才能叫普洱茶。

  稍后,云南省质检局官员公开表示,他们正根据《国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要求2009年6月30日以后,无云南原产地标志的普洱茶不得上市流通。

  此言一出,在广东省茶叶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统计显示,广东年产普洱茶约5000吨,为云南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张黎明透露,已有至少14家广东的普洱茶厂商及经销商与省茶叶行业协会联手,组织撰写申诉材料,向国家主管部门“鸣冤”。他们聘请了专家就广东普洱茶的历史、技术、销售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论证,对“国标”的规定提出异议。

  “国标”让广东普洱茶厂商如此受伤,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自2006年开始,国内出现爆炒普洱祭收藏价值的热潮。以云南出产的普洱茶为例,2004年平均出口价为2.76美元/公斤,2007年飙升至8.95美元/公斤,年均增幅高达47%。

  在这一轮“普洱茶热”中,珠三角一带占尽先机:广州成为茶叶主要集散地。东莞则聚集大批收藏投资者,而港台商人另辟蹊径,把几年前从云南购买的新茶当做陈茶返销云南,赚取极高的差价。

  2007年5月前后,普洱茶泡沫突然破灭,加上后来金融危机接踵而至,普洱茶行情一直低迷。据统关于茶叶的饭店计,2008年1~10月份,广东普洱茶出口大幅下降60.5%,而2008年全年云南产普洱茶平均出口价下降至7.78美元/公斤,年降幅达13%。连一度风光的云南茶农们,也变得人不敷出。

  当时便有业内人士估计,受泡沫破裂拖累,整个珠三角普洱茶“囤货”超过20万吨。通常每一饼普洱茶约375克,20万吨相当于近5亿片,按照新茶市价约30元/片算,总值高达150亿元。考虑到陈茶市价更高,这批囤货实际价值可能远不止此。

  但广东南方茶叶市场茶叶办公室的王万东认为。全省普洱茶存货应该大大超过20万吨,因为省内有八大普洱茶市场,在上一轮炒风中,几乎任何一个门店都藏有价值不下数十万元的荣叶,大部分茶商们的流动现金都套进去了,手里只有货没有钱,眼下市场不景气。恐怕要好几年才能消化。

  更多的“囤货”压在为数众多的散户手中。这些散户多为企业主或投资客。看好普洱茶投资的高回报大量购入,据说不少老板的豪华别墅里都堆满了普洱茶,个人藏茶价值亿元以上的不止一个。

  游戏规则 生死攸关

  “国标”之争爆发前,除了“广云贡饼”这一品牌小有名气外,广东在普洱茶市场上显赫的“江湖地位”外界所知不多。

  很长时间以来,广东从全国进口各种散茶,利用相关工艺加工成为普洱茶。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可能也不清楚,他们喝下或收藏的普洱茶。产地其实并不是云南。

  “普洱茶是个通用的商品名,我反对云南把它注册为地理标志。”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经办出口业务的郑沐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此次普洱茶“国标”之争中,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处境最为尴尬。这家成立于1952年的老牌外贸公司,主营茶叶进出口。也兼营内销,与普洱茶相关的业务占整个公司业务量约三成。历年来普洱茶出口量在全国同行中最大,“广云贡饼”就是他们的主打产品。

  据郑沐坤介绍。受市场转冷影响,目前公司一年的普洱茶加工量只有500吨~600吨,存货约为1000吨。

  实际上,2008年10月,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纪洪涛便对记者表示,“我们早有思想准备。”

  当时该公司已得知云南正在力推普洱茶“国标”出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作了两手准备:茶叶原料继续云南采购,工艺也没有大的变化,但新产品对外不再叫普洱,直接采用“广云贡饼”或者“广云贡砖”的名称。

  兼任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的纪洪涛,更担心迫在眉睫的难题:既然今后市场上流通的普洱茶必须有“原产地标志”,也就意味着陈年普洱茶,都将禁止流通。

  对此,云南省茶叶办主任杨善禧表示,2009年6月30日以后无“原产地标志”的普洱茶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规定,不具有溯源性,即只针对2008年12月1日《国标》法规执行后生产的普洱茶。

  尽管云南方面表态不会“赶尽杀绝”,但广东普洱茶厂商仍然感到措手不及,一些厂商刚刚更新了生产线。才突然听说生产了那么多年的普洱茶,不会再有合法的“出生证”了。

  普洱茶业内资深人士方一知认为,滇粤两地的普洱茶“国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对行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之争,所以争论主角多为半官方背景的行业协会、规模较大的厂商茶商及一些专家,一般茶叶经销商更关心的是,茶叶还卖不卖得出去。

  是打假还是地方保护?

  滇粤两省普洱茶业内对“国标”出台的态度,自然泾渭分明。

  云南大益普洱茶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华奕称。原产地保护是国际惯例。而广东的王万东则坚称,云南推动普洱茶“国标”之举,维护自身行业和地方利益的考虑更多。广东是为普洱茶新兴消费市场争取应有的发言权。

  不久前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举办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国标座谈会”上,大多数与会者认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生产的普洱茶毫无疑问是品质最好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是由广东企业发明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创新。

  据张黎明介绍,有关普洱茶“国标”酝酿出台一事,广东业内早在2006年就听说了,当时普遍以为国家会以“云南普洱茶”作为产品地理标志。所以对国家质检总局主要邀请云南方面的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参与商讨,而未邀请普洱茶生产加工大省广东,他们并不太在意。但最后结果实在出乎大家意料。

  张黎明建议,普洱茶不是地域名称,应以生产工艺、品质特征为标识,不对原产地和加工地加以限制,比如产品地理标志改为“云南普洱茶”或者“普洱市普洱茶”之类,就不会导致如今的激烈争议了。

  对外界质疑云南有变相“地方保护”之嫌,云南省质检局标准化处处长何崇寿回应道,普洱茶“国标”最关键的是必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用其他茶叶做的当然不能叫普洱茶,这一点茶商并无异议。

  “既然广东产的普洱茶也是用云南茶叶作原料,为何不在原产地加工后再运到广东销售?这样‘拼配’其他茶叶的可能性更小。”何崇寿强调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定“国标”的目的。是避免上一轮市场热潮中“多地产普洱茶”造成的混乱局面再现,法规出台前经多次论证,将会切实执行下去。

  吴锡端透露,他正在设法协调此次普洱茶的滇粤之争,但他承认,滇粤双方存在一些分歧,也有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广东是否为(普洱茶)熟茶工艺的发源地”等,作为中立方,目前不便发表更多评论。

  2009年在昆明进行的一次有关“云南文化”的主题演讲中,阿里巴巴的马云曾问道:“微软的总部并不在纽约,诺基亚的总部在芬兰一个小岛上,普洱茶的总部在哪里?”

  普洱茶的“总部”到底在哪里?它应该在哪里?至少到今天为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链接

  新闻背景:“国际”出台始末

  2006年,云南省制定了普洱茶的地方标准,将“地标”上升为“国标”的构想也开始酝酿。据悉,此事是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云南省质检局负责,云南省茶叶商会、普洱茶协会以及一些大型茶叶厂商参与讨论,初衷是规范普洱茶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2008年10月,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亲自挂帅,率省质检局及省茶叶办公室一行进京召开《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发布会。2008年11月,云南省质检局、农业局领导又主持了在广东举行的普洱茶“国标”新闻说明会。

  2008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地理标志产品普珥茶)法规,并要求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这一法规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和文山州等11个州市,非上述地区生产及加工的茶叶,均不能再叫“普洱茶”。同时法规要求产品包装应标明“生茶”或“熟茶”,以防止个别商家利用外形干瘦乌黑的熟茶充当储存多年的生茶卖高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