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方式逛北京茶馆
2020-12-26 11:42:57热度:166°C
2020-12-26 11:42:57热度:166°C
说到北京茶馆,热闹的锣鼓点儿,喜庆的“中国红”色块儿,碧瓦青砖……这些画面总是最先跳到眼前。说起来,北京茶馆要算是首都城市文化集成的一个缩影了。这里海纳百川汇聚八方文化,又被人们以一种和茶相关的特殊方式选择、过滤、咀嚼。
如今的茶馆发展渐渐趋于多样化,分类的界限早已模糊。外地人、外国人常去的老舍茶馆,不止有各项曲艺表演,也有北京的特色茶点,还有以茶为原料的茶餐茶食。锣鼓点里总是夹杂着各地方言甚至是各国语言。也有将苏杭的小桥流水、乌篷曲巷搬进茶馆的,也有将高尔夫果岭、四合院缩微在茶馆的。有清代的砖、明代的家具,也有等离子电视、电子茶单。在这儿,能听见灰布长袍者操一口地道的京腔来上一句“您里边请”的吆喝,也能听到用几国语言作介绍的茶艺表演。虽说仅仅是茶馆,也可谓百态具象,蔚为大观了。
不过这些对于走进茶馆来说都不重要,迈出这一步可以有很多理由。为了吃,为了乐,为了玩,为了歇脚,可以会朋友,可以招待家人,可以独自一个。当然,逛茶馆嘛,迈出这一步,也可以不需要什么理由。
吃在茶馆
口腹之欲,自古以来大部分人不能免其俗。吃在茶馆,自助餐暂且不说,不能不提的是茶宴。茶馆里吃饭,总要有个茶的名堂。曾几何时被些许人当作“酪奴”的茶,如今走进佳肴,成了一味重要的原料。茶适合入菜吗?我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吃茶是有历史的,“调饮”的茶汤,也不能不说是今天茶餐的雏形。再去看看日本的茶粉应用,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吃茶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龙井虾仁是较早走红的茶菜,但算吃茶还是算佐餐,这个还不好作界定,不过美味鲜爽是可以肯定的,不然也不会畅销不衰。倒扣盘中的龙井茶水和叶底,撑起饕餮之中的一片绿荫,铺出一席餐桌上的雅致。吃过的茶餐很多,却有许多叫不出名字,有红茶炖的鹿胶,有绿茶熬的甜汤,还有一种将乌龙茶叶炸脆的小吃,尽管香脆可口,可惜的是吃不出茶的味道。
现在茶馆里可以喝到一种将祁红和描述茶叶剑豪干白葡萄酒调在一起的“茶酒”,茶香酒香和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据载,饮茶历史上有一种独特的配饮方式,就是将温和的茶和热烈的酒调在一起,取名“龙虎斗”。或许这茶和酒的搭配,就是取法自早期的“龙虎斗”了。
配茶的点心往往是一次喝茶回忆中的主要内容,这些佐餐的小吃被老北京叫做“碰头食”。北京的许多小吃都适合做茶点,豌豆黄、驴打滚、枣花酥、糖耳朵、艾窝窝,还有酸酸甜甜的糖葫芦。
看在茶馆
家人或朋友来北京,去一趟前门的老舍茶馆,已经成了固定的节目,即便错过吃他们慕名的北京烤鸭,也总是觉得值得,原因就是这茶馆里的看头儿。
一家茶馆所能给人的目不暇接,老舍茶馆要算是做足了分量,而且敞开门的经营方式,给了“看在茶馆”的可能。一进大门,前厅地面上玻璃砖下的缩微茶馆模型总是能给人一个小小的吃惊。拾级而上,楼梯两侧的老照片里也能找到熟悉的老艺术家在此演出的身影。二楼的四合茶苑,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幽深意味。二楼与三楼的楼梯之间,是六大茶馆各具特色的泥塑场景,书茶馆的曲艺,野茶馆的“草根”,大碗茶馆里特有的粗瓷大碗四方桌……俨然是茶馆文化的小小博物馆。
当然钟情老舍茶馆,还因为有另外的看头——传统文化节目。常常演出的高潮都是川剧变脸,演员走下台来和茶客握手,还没回过神来,演员已经换了另一张脸谱。每次来茶馆,总是期待表演者垂青,再次近距离仔细看看这变脸的门道。
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奉调大鼓、双簧、单弦、快板、河南坠子、相声、西河大鼓、口技、含灯大鼓、川剧变脸、皮影戏等等等等。一场编排有序的节目下来,也算是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课了。
乐在茶馆
北京的茶馆节目多,乐子也多。在茶馆里找乐儿,有很多趣味。除了那些“招看”的演出节目,有许多活动是茶客可以参与的。
在特别的日子,去茶馆亲手压一饼有纪念意义的普洱茶饼。时近春节,在茶馆写春联、猜灯谜、贴福字都透着喜庆和热闹。京郊的茶馆,常有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城里的茶馆,也常有一票戏迷拉开嗓子唱上一段儿,京剧、昆曲、黄梅戏,总有知音。茶馆里的众生相,也是逛茶馆的一大乐趣。敞开的北京茶座,虽然没有川茶馆里的递烟袋锅、掏耳朵,却也有许多有趣味的面孔和画面。“撞星”也许是偶尔,各国的驻京工作人员和游客是一定看得到的,茶馆里的氛围适合聊天,四方桌的对面,总是有些偶遇,倘若英语没有障碍,也可以和外国人拉拉家常。
当然,除了这些热闹,还可以乐在茶馆的安静。茶馆的窗和窗外的风景,是包括我在内许多人喜欢茶馆的地方。据说很多作家、自由撰稿人都躲在茶馆里寻找创作灵感,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就是罗琳在咖啡馆里写的。中国没有咖啡的根基,却有茶的渊源。
上一篇 : 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郑世璜
下一篇 : 内蒙古赤峰“南茶北引”成功 改写本地无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