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云海深处的茶神儿女
2020-12-26 11:14:48热度:132°C
2020-12-26 11:14:48热度:132°C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是千年来人类茶文明的净土。
芒景景迈古茶,是1300年前由景迈哎冷山帕勐部落驯化栽培的。
景迈的哎冷山帕勐部落首领帕哎冷,被认为是世界茶文化上有据可考的种茶始祖。
帕哎冷留下的万亩古茶园地,与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相伴相生。
芒景景迈古茶代表了普洱茶先民最早的生产方式,芒景景迈古茶园是普洱茶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遗产地。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历经千年而仍在经营的成规模茶园已属凤毛麟角。
芒景景迈现存的2.8万亩古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芒景景迈古茶林被国内外学者冠以“天然茶树植物园” 、“世界茶树博物馆”、“活化石”、“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的奇迹”。
这里,不但是普洱茶的精神家园,还是普洱茶的茶祖朝圣地。
崇山峻岭的怀抱里,是一片无限的白,平滑如镜,干净得像是严冬新疆天山的天池。
只是,天池附近的山峰,在寒冬里也是一片白茫茫。但在这里,周围的山峰却是翠绿氤氲。
据当地人说,只有到了冬季,这里的雾气才会在山峰间的怀抱里凝聚,形成无际的云海。
清晨,曙光初现,云海一片洁白、平滑。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云海平静的“海面”上才会出现裂缝,出现松动、崩裂。逐渐,云团翻滚,出现此起彼伏的“波涛”,才会逐渐“激荡成浪”。在温度和风的作用下,直到午后才逐渐消散。
而无数的古树、古茶,就隐现在云海深处和云海周围。直到云海散去,才会浮现出云海深处的那个神秘的民族、那个终生和茶相伴的茶神的儿女——布朗族。
摇曳翠绿的古茶树,沙沙作响,在寒风中诉说着远古的神秘。
采摘新茶是在清明前后,我错过了古茶树最美丽的时间、错看了观看布朗族少女采春茶的神韵。
但是,我却赶上了观看茫茫的云海,赶上了探访布朗族群众最美好的幸福生活。
布朗族群众一生与茶密不可分。
山腰亭阁,古木长几,一壶泡茶,一管烟枪,几位长者,遥望云海,在清晨袅袅的雾气、香烟和茶香中,慢慢叙述着那个远古民族的传说,叙述着他们的茶神帕哎冷的种种传奇——
1 茶经
参天的古柏,直径盈丈,硕大的树冠,浓密厚重。
在这株有数百年历史,被布朗族群众敬若神明的古柏旁边,是一座石砌的苍古寺庙。
这座寺庙,当地群众也说不清有多少年历史了。石砌的台阶上,被历代敬奉的后人践踏出了一个个石窝。石上的青苔上,还残留着香火的痕迹。
“这里是我们每逢重大节日必来的地方。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都在这里聚集、敬奉、狂欢。”
一位布朗族老者,脸上的皱纹像那棵古柏的树皮一样深厚。看着低矮古旧的寺庙,他像是看着高不可测的祖先帕哎冷的神灵一样,浑浊的眼里放射出熠熠光芒。
老者冲着寺庙深深施礼,正午的阳光照在他佝偻的背上。
他的影子,和他一起虔诚地膜拜。
沿着寺庙的石阶而下,是一个依坡而建的布朗族村落——翁基布朗古寨。独具布朗族建筑特点的橄榄式建筑,高低起落地掩映在葱郁的芭蕉树的影子里,古趣盎然。村内,有南门河、那耐河及许多流水潺潺的小箐穿村而过。
顺坡而下,小巷子里不乏三三两两背着孩子的老人。一些老人和妇女则在路边摆着一些自己加工的茶叶和茶树上采摘的螃蟹脚。
25岁的当地妇女于金(音译),一家5口人,两个孩子读书,还有个老人跟着他们夫妻过。谈起现在的生活,只会说几句汉语的她笑着说:“在省民委的帮扶下,我们现在茶叶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比前几年幸福多了。”
翁基村民小组位于海拔1700米的云海边缘,距离昆明800公里左右,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南边的芒景村委会,地处澜沧县著名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
芒景布朗族村寨历史久远,布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是以发展布朗族文化和茶文化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
2011年,景迈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30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77万元,畜牧业收入119万元;人均有粮338公斤,林业收入2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8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6元。
现在,全村有茶园面积22944亩,其中古茶园面积120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有古茶树478576株,茶叶总产量785吨,古茶产量120吨。
同时,芒景村委会还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开展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年一度的茶叶节活动,在继承一年一度的“祭茶祖节”活动同时,将“祭茶祖节”活动打造成芒景景区的一大亮点。
2 茶事
个子不高的南海明,是芒景村委会主任,他介绍说,这几年,村里除了古茶树种植,还在积极拓展旅游业。
为此,芒景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十二五”发展思路,将未来5年芒景村人均收入,定位在2万元。
“发展旅游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芒景村;积极申报由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十大魅力休闲乡村,组织发动好投票工作,芒景村最终排名前20,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目前,翁基、糯干等民族村寨已纳入普洱市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项目。发展旅游产业要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蕴,重视保护民族文化,把发展旅游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不断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目前,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的景迈芒景4A级景区,将打造成为5A级景区。
芒景村作为这一景区的核心地带,作为普洱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世界古茶的发源地,景区所展示的古茶文化、布朗族山寨文化和帕哎冷文化,以及翁基布朗古寨、柏树神、巢蜂等景点,为芒景村发展带来了机遇。
南海明介绍,现在,翁基村民小组里有栋样板房,二楼有两个房间,是给游客准备的。这栋两层的古朴民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每晚的住宿价格是2500元。
“就是这个价格,在旅游旺季还需要排队呢!”说到这里,南海明开心地笑了:“所以,我们还准备继续扩大民族村寨的旅游事业,增加群众的收入。”
看着山的北面,南海明介绍,这里有两个村委会,对面是景迈村委会,和我们芒景村委会毗邻。景迈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傣族群众,芒景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布朗族群众。千百年来,两个民族的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管理着万亩古茶园。
“因为交融的频繁,现在,两个民族的群众,很多时候是一起过节日,一起欢乐。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不在意过的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只要开心就好。”
“只要开心就好。”一句话,道出了两个少数民族古往今来在茫茫大山深处结下的民族情意。茫茫的万亩古茶园,养育着两个民族,也滋润着民族群众的心田。
3 茶缘
2011年,惠民乡茶园面积发展到7.6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户均茶园面积达16.7亩,茶叶总产量达2248吨。特别是对景迈村千年万亩古茶树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后,茶农收益得到显著增加。每亩古茶树产干茶20公斤,市场价为200元/公斤;甘蔗面积4112万亩,产量13680吨。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全乡茶资源充足的优势,探索走“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增加农业收入的示范性项目。
为统筹澜沧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挂钩扶贫成效,省民委结合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先后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
2012年,支持制定实施了《澜沧县惠民哈尼族南京有一种茶叶黄色包装盒乡芒景村布朗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省民委从民族专项资金中,对澜沧县给予倾斜扶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和基层民委建设等,直接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
普洱市民宗局局长岩采介绍,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民委和各级政府支持和帮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群众生活显著提高。
“在特色村寨建设上,国家和云南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普洱有10个古村落作为扶持重点。其中,惠民乡布朗族村寨,都在扶持建设范畴。从2009年开始,云南省投入2.3亿,用来普洱市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而在西双版纳,那里的布朗族群众,生活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纳蚌村小组是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村小组,全村共有35户162人。
近年来,该村在人口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去年,州、市民宗局又投入5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村内道路、篮球场和水池等。2011年,纳蚌村人均有粮753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158元。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布朗族聚居的38个村委会268个自然村的60485人,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布朗山乡则在2000年被列入了西双版纳州“两山”综合扶贫开发乡镇之一,在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布朗山乡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布朗山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得到改善和发展。今年7月,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正式启动。这次扶贫开发是省、州、县共同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措施,实现布朗山乡扶贫工作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
近年来,西双版纳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数亿元,对38个村委会进行了扶持,实施了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生态环境、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特色村寨、基诺族博物馆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了41个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和1个基诺族博物馆。通过扶持,使38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投入资金9亿多元,用于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6大工程、52个具体项目,将覆盖布朗族、基诺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460个自然村,受益群众达6.5万人。到2015年,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
上一篇 : 普洱茶与布朗族风俗
下一篇 : 西双版纳茶园中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