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7581普洱茶重生一之三

2020-12-25 16:55:16热度:114°C

“佤山映象7581”,改革中续写的传奇

  1996年,对每个昆明茶厂的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难以忘怀的意义,这一年,在上级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工厂开始改制,拆分为不同的部门并入公司内部经营。生产部门,由当时的技术副厂长.检验科长谭梅负责。从这时起,就注定了“7581”的另一段命运之旅。谭梅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制茶专业,后被分配到昆明茶厂质检科--我们也许还记得,整整二十年前,后来被视为现代普洱熟茶创制者的吴启英也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也是被分配到昆明茶厂,也是从事质检工作--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

  谭梅进厂的时候,吴启英担任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两代茶人,同出一所茶学名校,同样从事茶叶技术和检验工作,互为师徒。谭梅在吴启英导的指导下,参与并共同完成了“7581”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的定型和改进工作;后来,谭梅担任了昆明茶厂质检科科长,具体负责生产和产品质量。在长达近20年的工作实实践中,谭梅作为实际负责普洱茶加工、检验业务的质检科长,多方面吸取了吴启英老师的丰富经验,并在长期指导下,成为一名具有丰富普洱茶加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继承和发扬了昆明茶厂普洱茶加工技术,成为第二代传人。

  工厂于1996年开始了改制工作,谭梅带领着十多个技术骨干坚持正常生产,直到2003年年底。2004年,随着改革的变化,谭梅和部分技术力量转入昆明南香茶业有限公司下属的沧源佤山茶厂并主持生产。最近几年,受台湾和港澳市场的影响,中国内地市场也掀起了持续而高涨的普洱茶热,先是炒作“老茶”,后是争夺原料,先是“干仓”“湿仓”,后是争论标准,概念满天乱飞,“年份”众说纷纭,却不是所有人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到产品的研制和改进上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在看似琳琅满目的东西面前却时时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要了解和体会真正普洱熟茶特点的消费者,只要品味一下“佤山映象”7581茶砖,就可以明辩了。

  一福州经典茶叶礼盒包装公司片喧嚣之中,谭梅继续着“7581”的生产,而从这个时期开始,“7581”前面也正式打上了“佤山映象”的字样。名字好象变了,配方却仍然是传统配方,口感依然是延续多年的口感:回甘绵长,回甜舒爽,舌底留香,滋味醇厚,令人难忘。与此同时,谭梅还结合市场需要,配制出了“7561”等新品种,使“佤山映象”的产品系列化,并开始了自己的品牌建设。

  之四:“佤山映象7581”,求“道”者说“茶”是什么?

  6700万年前,人类还在一片亘古的沉寂和混沌中等待着诞生的契机,而一种高大的绿色植物已经蓊郁于地球这个兰色的神奇星球;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传说始,茶与中国人的千年不解之缘就已结下;当陆羽著“茶经”、卢仝撰“茶诗”、徽宗写“茶论”,当“茶宴”起于大唐,“茶具”盛于明清,当遗民张岱披发入山而不能忘情于“闵老子茶”,当清人阮福感茶事而写下“普洱茶记”--谁能说清“茶”是什么?生活之饮,快乐之源,或是智慧之根?是“开门七件事”之“形”,还是“禅茶一味”之“道”?人不同,茶不同,机缘不同,对这“人生草木间”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但即便有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茶之求真、求美的本性永不会改变。换句话说,一款好的茶品,必须是优质原料、优良工艺和正确贮存等全环节的共同产物,缺一不可。细心的人应该注意到,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生产“佤山映象7581”的昆明南香茶业有限公司沧源佤山茶厂正处于云南的茶叶主产区临沧,原料选择的也正是临沧沧源、双江的优质茶菁。这里的海1700米-2200米,是中国最西南端的区域,5000亩高山茶园远离污染,沐浴着干净的雨露阳光,积聚着耐人寻味的茶气和茶香。以欣喜之心摘下饱满的一芽二叶,经规范的杀青、揉捻,将晒青毛茶投入渥堆发酵--工艺当然是由谭梅主持,工艺过程当然是已经被实践无数次证明过了的、经过定制的“7581”熟茶湿水渥堆工艺。几十天以后,渥堆完成,摊开晾干,压制成型--于是,一款茶毫显露,条索清晰,形状端正的“佤山映象7581”普洱熟砖就诞生了,开汤品饮:内质深厚,汤色红浓透亮,回甘回甜,滋味醇厚。历史和现实在这里相遇,一缕陈香氤氲心间,绵绵不绝。

  “佤山映象7581”就这样重回人间,上接天地之灵气,下承人间之芳菲,以造化为师,以知音为友,以真香为道;凤凰浴火,龙飞在天!

  “道可道,非常道”,茶道是小道,在于日常,在于平常心;茶道是大道,真气充沛于宇宙万物,与大化流行,永无穷期。

  这就是“佤山映象7581”所试图要告诉我们的,这也是“佤山映象7581”所必须完成的担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