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经典普洱茶搜索(下)

2020-12-25 16:48:35热度:144°C

  普洱茶珍品有:毛尖、团茶、芽茶、蕊茶、茶膏、女儿茶、人头茶(金瓜贡茶),可见普洱贡茶的品种之繁多,花色之丰富,品质之上乘。再加上产于禄丰山采刚萌发的芽尖制成珠形幼嫩绿茶的蕊珠茶,都是用来进献朝庭的贡茶。而其它较粗老一些的茶叶,则分散于市面销售。这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形式奇特的茶制品,女儿茶膏,是用最粗的茶叶熬煮成膏,做成饼的样子。

  “普洱茶膏”这个正式的称谓,出现于官方文献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这本著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著作是继《本草纲目》之后的另一部集大成之作。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物理小识: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短短几百字明确表明普洱茶的产地,以及茶膏的药用价值和功效。据故宫博物院今保存的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务府奏春多醉茶叶销档》载:“云南督抚按例贡进的上等名茶中有普洱小茶400团,普洱女儿茶、蕊茶各1000团,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匣。”这一记载说明,清宫廷最注重的是极品普洱茶,占了普洱贡茶的七成以上,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中记述了普洱贡茶花色品种及其药理作用:“团茶产于普洱府属之思茅地方,茶山极广。夷人管业,采摘烘焙,制成团饼,贩卖客商,官为收课。每年上贡,有团有膏,思茅同知承办。团饼,大小不一,偬以坚重者为细品,轻松者叶粗味薄。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为独胜。”

  清《普洱府志》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从上述记载中后人能够感受到,置办贡茶是极为讲究的一件大事,要好茶,要八色贡茶,由思茅厅当地官员专门承办普洱贡茶呈送清宫。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分5斤、3斤、1斤、4两、1.5两)、芽茶、茶膏和茶饼。清嘉庆四年(1799年),安徽望江进士檀萃于云南离任的归途中写成《滇海虞衡志》,卷中有载:“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不难看出,那时普洱茶盛世空前,茶农的主要生活用品仰仗于因普洱茶盛名而引来的商人和马帮,人们在进行茶叶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土特产品和生活用品,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此外书中还写到,“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