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茶香话普洱

2020-12-23 12:22:52热度:150°C

  你的茶,放进嘴里、放在手里、放进仓库,还是放在心里。

  你的茶,是润喉的饮料、家里的摆饰、银行的投资,还只是另一种压力。

  品茶藏茶,所求为何?

  春季是一个适宜喝茶的季节,作家苏叔阳说过:“饮一口暖暖的春茶,就像整个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身体卸下了冬天所有的寒冷和沉重。”确实,品饮新焙春茶,使人感到岁月已新,春天真正来了。“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元/好问《茗饮》)紧接其后,便是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普洱茶作茶叶店铺能叫茶业吗为一种富于神奇色彩的传统饮料,是中国茶叶史上震古烁今的茶品。曾经听闻一位茶道高人讲述,二战后遭原子弹袭击的日本广岛和长崎,有三类人活了下来——从事茶道之人、种茶之人和长期饮茶之人,是茶中抗辐射和防癌的物质让这三类人逃过了生命的灭顶之灾。中国人讲究喝茶长智慧,没想到茶竟然有这种神奇的功能。由此想起了藏语古谚:“茶是肉!茶是血!茶是生命!”将纤巧的茶叶推崇到如此境界,那种茶情和茶意,是何等魂牵梦绕。

  茶叶的确很神奇,而普洱茶更神奇,功效更多。普洱茶以云南的最为正宗,云南普洱茶为茶中之茶,是暖胃、降脂、养气、益寿延年及品茗的圣品。云南有最古老的茶树王,也是茶的原产地,早在明末清初至同治年间,帝王、皇族中便崇尚喝普洱茶,此时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具有“长寿茶”的美称,亦称“可以喝的古董”,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

  普洱的前世与今生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蛮书、滇南新语、普洱茶记等),唐代滇南地区的茶为「散收、无采造法,以椒姜桂何烹而饮之」,与当时唐代内地的饼茶、团茶的制法与型态不同。只将茶叶由树上采摘下来后,直接日晒而成生晒散茶,这可说是为云南最早的普洱茶。现在还有许多云南少数民族所饮用的茶品,仍以此简单古法制作,笔者品尝过后,感觉其入口清甜而香气持久。

  明朝时,除散茶外还出现毛尖与蕊珠茶,属于幼嫩的高级绿茶类。而贡品中的紧压团茶也有两种,二两四两的芽茶,与一斤到十斤重的女儿茶。到清朝之时为普洱茶的鼎盛时期,贵族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普洱珍品有毛尖、芽茶、女儿茶都被作为贡品,普洱文献也达十余部。制作工序逐步出现炒青工序,及贡品八色茶等许多各式花色品种。十九世纪初期商人开始在民间收购毛茶,且将毛茶细分成铺面的嫩材与较粗老叶的里茶,蒸压成包面的团茶,此即现代紧压茶拼配模式的原貌。这种做法改变原本以采茶季节分档次、级别的概念,使普洱茶能藉以生产大宗花色产品,适应广大销售市场需要。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普洱茶不需上贡朝廷,成为一般民间商品茶,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文献指出(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云南普洱茶制法分初制与覆制,初制是将鲜叶经锅炒杀青、手揉、晒干而成。覆制再分毛茶筛分与蒸揉(精制)二阶段。

  云南在1938年以前一直只生产晒青茶,1945年有蒸青绿茶,1964年揉茶机出现,此时也才开始生产云南大叶种烘青绿茶。可以推断的是,从1964年开始传统晒青毛茶在充分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新制茶技术洗礼下,制作工艺有了另一种思维。

  传统制法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的炒青及干燥,酉每的活性没有完全消失,在经蒸压工序或储存过程,仍可以继续进行发酵及氧化作用,口感香气浓烈且可长存久放。不像一般经过高温炒青与干燥的绿茶,虽然香甜可口,但如果没有适当保存,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质变。传统晒青制法不仅目前许多滇南地区少数民族仍在使用,所制成的晒青毛茶口感多样化;而其制程中微渥微发酵的做法,也是现代普洱茶洒水渥堆工序的先驱。

  与君共饮七碗茶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普洱茶的迷思

  近几年,“何谓普洱茶”的话题重现。究竟是让一个错误的年代、社会背景下的普洱茶新制程来延续普洱茶的文化,还是该回归传统普洱茶的文化来引领普洱茶的新纪元。

  说到普洱茶的“年代”,大家总是认为老即是好。市面上炙手可热的88青饼、92青饼动则数万一饼,但它的茶品价值是否就等于它账面上的价值呢?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争议涌现。若究现代普洱茶兴盛之因,归结下来就是一个字“陈”,普洱茶因“陈”而得到世人青睐,因“陈”而令人陶醉,因“陈”而倍受追捧,不管于茶商,于茶客,于茶收藏家来说,都是因为“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普洱茶的基础价值观念“陈”,基础价值观的确立令人们有了方向,必须要能够满足“越陈越有价值”的普洱茶,才可以算是一个“及格的现代普洱茶”这段话大概可代表目前所有茶人对普洱的价值观“老即是好”。但似乎这个观念有断章取义之嫌,一个最简单也最基本的问题似乎总是被逃避不谈,在讨论越陈越香前“怎样的茶”才能达到越陈越有价值呢?若无具备让茶越陈越有价值的条件(良好的原料),只论年代,那本质不好的茶只要拥有年代就可以称上为好茶吗?打个比喻,你是要选择50分的原料经过岁月的陈化,使茶品到达它的最高境界70分;还是要一开始选择85分的原料,让其只需更短的时间就能达到90分或更臻于完美的茶呢?由此可见,茶饼并非是以“年份”作为评鉴唯一的依据,而是应在优质原料与正确的工序及适当的环境下后发酵,才能够符合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论。

  茶语茶心

  茶之君子,韵而有味。普洱总给人有种很深韵的感觉,可以是味道,可以是香气,可以是年份,也可以是茶叶本身。每片茶就像每个不同的人,在不停吸收每天的人和事,于是有了那种岁月沉积的味道。世间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超越时空,体会过往的岁月和那一年那一季那一天的是是非非。普洱的至高境界是“无味之味”,像是人的淡定需要经历很多东西一样,每一片普洱从新到陈是需要遇到很多东西才会到我们的手里,有的是爱茶人的珍惜,有的却是得茶人不经意的冷落。品味普洱,一如品味人生,似是跌宕起伏,但最终归于平淡。来自家装家居·北京生活2012年第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