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普洱茶的炒作路线图

2020-12-21 13:41:13热度:149°C

  回忆普洱茶的炒作路线图!文章为您介绍普洱茶被炒热再到抛盘、以及庄家怎么控制上游产业链、舆论造势、借助政府公关、以及厂家怎么发展经销商等一套的炒作流程!

  炒作往往意味着暴利,曾经的炒兰花、炒藏獒、炒公墓、炒车牌,每一次都凝聚大量渴望财富的眼球。

  但是,与以前这些炒作截然不同的是,此次普洱茶炒作并不是由国内商家集合的行为,而是境外热钱涌入国内,把持主导的一场利用通胀掠夺财富的演习。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庄家满载真金白银全身而退,让众多的跟风者丢盔卸甲。其运作水平之高、组织之严密堪称经典。

  让我们寻踪蛛丝马迹,解剖普洱茶的运作路径。

  1.准备

  事实上,港台游资早已对大陆虎视眈眈。

  一方面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另外这是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更重要的一点,这个市场具有一定的封闭型,内外的信息交流存在一定落差,容易通过炒作达到高潮。

  不过,与索罗斯仗火明抢不同的是,他们使用的武器不是金融产品,而是普洱茶这一普通消费品,其谋势更长久,也更为不动声色。

  不可或缺的特性。

  首先就是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珍稀性。

  普洱茶的生长条件独特,需要充足的阳光,温暖多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而该地区仅存于澜沧江两岸的丘陵地带,其中以临沧、思茅(后改名为普洱)、西双版纳3个州市最为集中。

  并且,普洱中的名品当属“古树茶”、“老树茶”,其茶气十足,味厚醇和,深受市场追捧。但是,这些茶树都是成长几十年的珍稀品种,一棵树的产茶量也就区区几斤,这更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来看,普洱熟茶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味质稳净后才上市销售,贮放时间越长越好,一般需要2~3年,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誉为上品。由于这种特性,也养成了普洱爱好者爱收藏普洱茶的传统,非常类似茅台陈酿,随时间增值的蓝筹概念。

  其次,普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朝曾入选为贡茶,并且茶马古道的传说历史悠久,有足够挖掘的亮点可以炒作。

  更重要的一点,普洱茶的价格之低廉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在2004年,买一公斤铁观音、乌龙茶的价格,可以买10公斤以上的普洱茶。除了圈子里的人知道含金量外,生产商由于相对分散和闭塞,对其价值认识不足;而终端消费者更是一无所知,只要挖掘出含金量,自然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跟风者。

  事实上,历史上普洱茶有两次炒作风波,第一次是1950年后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后的台湾,都曾掀起了普洱热并将茶价炒到了高潮。

  1999年台湾的普洱茶市场崩盘后,港台的茶人(实际是庄家或炒手)就开始把眼光投向大陆普洱茶的产地云南,而大陆当时由于消息闭塞,不但没有把普洱茶当名贵的品种,老茶的原持有人不但分散,信息少,还都担心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坏在手里。

  面对这片未被开垦的内地市场,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

  2.布局

  港台大炒家相中这一块风水宝地后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计划。为了顺利囤积普洱茶拉抬价格、安全出货,组织内部做了严密的分工,还雇佣了整整一个股票操盘手团队来当顾问。这些在后来的普洱茶坐庄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端倪。

  (1)吸筹:“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

  由于当时国内的普洱茶并未普及,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云南一些边远村寨普洱老茶的收购价更是便宜得惊人。

  三年左右,便将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收购殆尽。到2006年普洱茶大热期,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原产地普洱陈茶大部分已经进入各大庄家的仓库,每个庄家都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

  这样一来,具有收藏价值的老茶基本被庄家控制,保守估计占了七成。

  (2)垄断:控制上游产业链

  虽说普洱茶资源稀缺,但是毕竟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上游生产厂家一定要牢牢控制。所以在扫货同时,港台、广东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

  其中,云南省四大老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在2004年秋天改制时,被香港长泰集团以2100万元人民币收购。

  与此相仿,众多改制后的大茶厂,其股东结构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资本的影子。2004年底,有60多年历史早已资不抵债的勐海茶厂被博闻集团整体兼并,这又是国内的投资集团介入普洱茶生产的典型。

  除了控制茶厂外还要控制茶山(茶园)。在云南出名的茶区,每一座山都有人炒。易武茶山主要是台湾人在收,景迈茶山主要是日本人。

  类比股市,很明显属于上市公司和庄家携手操纵的类型。这样的庄,志在长远。

  (3)舆论造势

  由于普洱茶不是生活必需品,并且亮点还不为人所知,所以舆论造势成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大炒家的主要着力点。

  从2005年开始,港台炒家就重金投入媒体,进行舆论造势。据说其中一个大炒家集团在普洱茶概念的推广上耗资2亿元。很多股东一开始都有意见,后来一盘算大家都认为很值。

  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能喝的古董、减肥、养生、慈善义拍、奥运等,但凡能沾上边的都大手笔投入。开始是马帮声势浩大进京再现“茶马古道韵味”,40多人120匹马,一路义卖大半年从云南直到北京,在老舍茶馆举办“盛世福坛马帮普洱”新闻发布会和现场拍卖,沿途建希望小学等,让普洱出尽了风头。后来,100克“宫廷普洱茶”在广东拍卖出16万元的天价。此后,各色马帮行动与“高潮迭起”的普洱茶拍卖层出不穷。

  到今年初,更有一支庞大的恭迎队伍进京迎接一块百年宫廷普洱荣归普洱故里。

  这块百年普洱被誉为“茶祖”,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恭迎队伍穿越九省市,所到之处皆有人“朝拜”。等到了当时的思茅市,其隆重更是登峰造极,彩旗飘扬、警车开道、直升机护空,礼炮相迎,一时万人空巷。

  更为重要的是,炒家充分领悟了文化的含义,因为普洱茶如果不赋予文化的内容,炒作的持久会打折扣。所以港台茶人(也许是幕后的庄)以茶学大师、文化人的面孔出现,四处宣讲茶文化,出版刊物,建立古色古香的茶学网站、研究所等,充分借鉴了在香港台湾的炒作手法。

  邓时海,台湾师大教授,台湾普洱茶协会创始人。1995年出版了后来被公认的普洱茶巨著——《普洱茶》。他也是1999年第一批就到大陆收老茶的人。

  鉴于老茶稀少这个事实,2005年,邓时海与台湾的另一茶人耿向新合作,推出了《普洱茶续》,倡导“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普洱教条,这样也就从理论上奠定了炒作基础——普洱已经脱离消费品,更多地融入了金融产品投资保值的特色。

  王曼源,香港荣源茶行贸易公司董事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他的公司是普洱茶在香港出口的集散中心。他曾提供资料与黄健亮合作,在台湾编辑出版《普洱茶谱》一书,用茶文化带动茶产业。

  (4)政府公关

  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笔。

  港台商人与大陆打交道多年,深知这块土地的秉性,要想做大事,不借助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政府公关成为普洱炒家最为慎重的工作重心。

  在学术方面,港台茶商赞助研究机构挖掘普洱的保健机理。其中,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所和云南农大等科研单位,都围绕普洱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和保健功能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而这仅仅是影响政府工作方向的前期铺垫。

  对于政府公关,港台茶商是摸准了地方的脉搏。

  由于云南地处偏远,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经济需要新的支撑点,港台炒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极力游说政府对投资普洱立项。另一方面,以境外资本投资为由进入当地布局普洱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一举数得,除了可以低成本垄断上游资源,更可以以外资之名获取当地政府的超常规支持。同时,由于政府对于投资中出现的泡沫容忍度较大,这样也具备了炒作的政治环境。

  从1993年开始,思茅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普洱节,至今已有八届。当地也将普洱茶产业先后由“重要产业”提升至“支柱产业”,后又提拔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度。

  2005年,在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上,云南省提出要将“云茶”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云南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的政府战略。这一战略实现的标志当属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3.炒作拉抬

  一切的布局都为了炒作获利。

  为了能拉抬价格,普洱茶商的运作手段花样繁多,令人不得不服。

  从2005年至2007年5月,炒家通过各种手段推涨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茶市开谈必有普洱茶,茶商们碰面谈及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货?”“今天又涨了多少?”

  一位温州搞建材的人这样形容飞涨的普洱行情:“12000元一件时,朋友劝我投资,我没敢,毕竟对普洱茶一窍不通,不知水深水浅,怎可盲目跟进?!”

  谁知道几天时间涨至16000元,眼看着冲破18000元、20000元,让他感觉白白错过了抓住财富盛筵的机会。

  在拉抬中,股票操盘手的咨询功不可没,从具体细节不难发现操作股市的筋道:

  (1)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

  如果说占普洱茶产量70%的名厂(勐海、中茶、下关等)就是普洱茶的龙头板块的话,那么“大益7542”就是这个板块中的龙头股,龙头股大涨自然财源滚滚。

  本来普洱就有越陈越香的概念,老茶对新茶是“十年十倍”,所以港台炒手先从囤积陈年老茶开始,带动了新茶的价格上涨。同样的手法用在一家茶厂的不同品种中,量少的高端品种先把价格拉高,然后量大的中低端品种慢慢出货。比如高端“大益7532”纪念版带动量大的“大益7542”价格上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普洱炒作的高峰期,到云南旅游的游客几乎每人都会买回几饼价值不菲所谓的老树茶普洱,不知道云南应该有多少高产的老茶树。这与当年一只鳖生产出成千上万瓶“中华鳖精”何其相似。

  (2)对敲拉高

  这里面的手法更是繁多。

  首先是拍卖。

  2004年春节,鲁迅和许广平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拍出1.2万元,相当于每克4000元。

  2005广州茶博会上,德利茶业仅50克重的陈年旧普洱,被香港客人钟先生以13.8万元拍得;勐海兴海茶厂的普洱斑章熟饼,则以8.8万元被买家竞得。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老舍茶馆,姜昆主持拍卖,张国立先生捐献出来的一桶茶(7饼),以160万的价格成交。

  2006年9月,昆明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双绿牌宫廷散茶一百克茶叶以22万元被成功拍卖。

  2007年5月,深圳茶博会上,临沧凤庆茶厂的一饼499克的名贵普洱茶——“锦绣茶祖”,以40万元高价被拍走,每克800多元,创下新茶拍卖最高纪录。

  这里面的猫腻很多。

  如果是厂家的货已经供不应求,请多家经销商来参加拍卖,拍出高价,两相情愿,这个自不必说。但是很多拍卖都是安排好的,邀请了一帮托儿,事先做好了局,然后起拍。

  这些托儿在台下此起彼伏拍得不亦乐乎,其实目的就是制造一种气氛,制造价格幻想,制造稀缺概念,拍出天价后就打开了其他普洱茶的上涨空间。如果真有参与竞拍的其他人,好,茶就是你的了,更是鱼与熊掌兼得。

  其次是自买自卖。

  无论在股市还是普洱茶市,多数的人都是因为价格快速上涨才跟进的。炒家先在市场上卖出20%,再通过亲信以高价回收,制造涨价与缺货的假象,循环数次,通过控制发货节奏与数量,茶价在最终流向终端市场的环节中一轮轮被抬升。

  这样必然吸引更多的散户追加资金跟进。当茶价到了庄家所认为的高点时,散户以及吸引的资金也到了一个庞大的支撑面,庄家有节奏的“抛盘”开始。

  等到达到理想价位散户大批接手时,价格已经翻了几倍了,各级的庄家都有这类的动作。“等庄家把所有货抛空,三级市场的价格还在涨,散户一跟进就发现无人接盘了。”

  还有缩量拉升。

  首先是港台炒家手中囤积了多数的老茶,包括2000年前后收购的和从港台回流的。接着经销商看到拍卖后价格暴涨,也开始囤积各类老茶新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游。茶厂和经销商签订一笔合同,但第一次只给20%的货。等到价格达到理想价位后才全部供货,这样人为制造市场的饥饿感。当将整个市场的胃口吊起来的时候,新茶老茶一古脑全倾销出去。

  这几乎就是股市拉抬的现实翻版。

  有了价格的支撑,加上“储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装,普洱茶一下子“乌鸡变凤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温州茶商这样形容普洱茶热:“珠海一个老板特意请我去喝茶,开口就是这款普洱茶市值两万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诉他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问我最贵的茶多少?”

  他认为,最贵的普洱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连“生茶与熟茶”、“晒青与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误导认为“霉味就是陈味”的散户在今年初涌进普洱茶市。白领饮普洱茶展示自己的时髦,并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饮普洱茶体现自己的内涵,商人送礼以送普洱茶茶叶加闪黄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壶品普洱茶色、闻普洱香,整个市场都为之疯狂。

  炒到了后期,成品普洱已经供不应求,就开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开始炒作订单,白条代替实物,操盘方式依旧。在那个时期,拿到茶就意味着拿到了暴富的机会,谁去细心考虑能否卖出去?

  4.出货:有条不紊

  出货是获取暴利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如果控制不当,不仅前面的投入全泡汤,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银换回来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茶,这就真为了云南地方经济作贡献了。

  所以,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为严密的一环节。

  (1)有组织出货

  控制市场供给,严格地按照比例和规定顺序出货。

  其实在大炒家密谋炒作之初,大家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实力、资源的多少划分座次,设计出货顺序。谁什么时候出,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2)经销商严格分级

  对经销商,也通过分级和买断代理权的方式实现严密控制。

  如大益茶厂通过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每家交纳保证金来控制第一级经销商。第一级经销商2007年(年初为全国46家)保证金为3000万,这样才能以出厂价拿到货;二级经销商每家2000万,三级1000万;

  一级发展二级,二级代理开始发展三级代理,三级代理又发展散户。保证金一交,未来市场上普洱茶滞销和价格下跌的风险就一级一级由厂家向小经销商和散户传递了。

  (3)经销商也必须遵守发货的秩序,否则会有严厉的惩罚。

  由于大宗商品出货量太大会严重拖低市场价格,而且要是有个别老鼠仓那就麻烦大了,所以在行内几乎采取的是黑社会般的控制秩序。

  据传,一旦发现老鼠会,灭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颗子弹。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没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出货顺序有条不紊,而且大炒家继续推高普洱茶价格。

  (4)放量甩货,诈取最大利润

  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后,在严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态静悄悄流入市场。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场增量2万吨普洱茶,“相当于增加了四个大益茶厂。”茶市经销商心有余悸地说。

  事实上,自1996年昆明茶厂停产至2006年开工,十年间“中茶”都未生产过普洱茶。2006年3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新获得了“中茶”商标使用权,此时原先旗下的下关、勐海茶厂早已剥离改制,只剩昆明茶厂一家,且年产量据说不足2000吨。

  这样的情况下,“中茶”开始以每公斤50元授权其他厂家使用“中茶”商标并将批号分字头卖断。“珍稀普洱”的供给量暴增!“大量贴牌导致质量混乱,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抛售,又将‘大益’、‘下关’等在高位运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万6千/件跳水到1万1千元/件标志主力已经出了大部分的货,开始甩货尾盘。

  而港台大炒家的老茶饼藏量是另一个考核指标。据“炒茶人”描述,他们已经提前几个月出了大部分。中炒家(一级和云南二级经销商)大约晚一到两个月出完,并且云南的经销商没有一个被套。

  这个可以从拍卖市场看出端倪。

  寂寞古茶树

  疯狂过后总归要平静下来。

  流动性泡沫泛滥的时候,整个市场一片繁荣;一旦炒作的资金撤离,由于缺失基本需求的支持,市场顿时废墟一片,除了炒家卷走了真金白银外,整个市场无一人能够幸免,散户、政府、企业和茶农都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

  整个云南的茶市经历普洱跳水之后是一片萧条,并且曾经繁荣的副作用也在慢慢体现:由于普洱被炒作得太高,出口市场和藏区市场消费严重萎缩,因为价格已经大大超过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了。景谷馨茗茶业有限公司的管笛透露,企业在前4个月每月普洱茶销量30吨,5月甚至达到40吨,至6月突然跌至2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