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普洱茶得懂普洱茶

2020-12-21 13:41:02热度:141°C

  这应该是一篇炒作的文章,转这篇文章并不代表我对文章的结论的认同,只是觉得文章中的一些方法有许多借鉴的意义。

  1.把普洱茶当成股票炒作,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已经犯下这个错误的可能是大益、下关。

  原因很简单,普洱茶与股票相比,具有关键的不同,即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不同。股票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无论多么高明的散户,也无法得到与操盘者相对称的信息,所以既使股票的内质很差,也可能不断引得散户盲目跟风。而普洱茶对高明的消费者,内质信息是公开和透明的,只要品评一下,是绩优还是绩差一目了然,甚至可以比操盘者还清楚。所以,现在大益、下关的操作,是基于新茶民激增且普遍不懂的现状,虽暂时自以为得计,但是随着新茶民向内行的持续转化,两者内质的虚弱最终会限制其上升的空间。

  目前,追生不追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反映出普洱茶从消费品向投资品的快速转化。在生茶制作中,大益在工艺上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在过去,大益只有熟茶有较好的口碑,生茶普遍是比较差的。大益虽然也出了一些高端的生茶,但是量不大,有价无市比较严重。冲的较高的7542等茶,属低档品,无非缘于历史长占了知名度的优势,只要一对冲,消费者在相同价格下就会有很多更好得多的选择,所以出了一些笑话:一是打假时,一喝就喝出假茶,原因是比真茶好得太明显。二是开卖时,消费者点名要大益,几款同价位的茶泡开喝,指着不是大益的茶认定是大益,原因是更好喝,到最后搞清楚,放弃大益买了别的好茶。三是零售时,大益的茶比批发价还低,炒作者已经不敢拆件,收藏时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质量的茶,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捆筐子的绳子疙瘩如何打结之类的无聊东西。这些笑话,反映的内在的东西很明白,现在大益的炒作,已经正式进入瞎炒的阶段。

  至于下关,最主要是以下关沱茶闻名。下关沱茶是什么茶?那就根本不是普洱茶,云南省内定的重点发展的三大茶类,一是普洱,二是下关沱,三是滇红。下关沱拼了烘青,陈化多年,苦涩不退。虽然因为消费者的糊里糊涂,下关沱很多时候混当成了普洱茶之一种,但毕竟其品质不是普洱茶的品质。正本清源,下关沱茶怎么涨不要紧,但如果这种涨不是因为其是下关沱,而是因为被人误当作普洱茶而上涨,那么这种上涨就像一个随时可能被揭穿身份的假贵族,能不能在贵族中混下去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下关也产普洱茶,但是下关产的真正的普洱茶质量如何,实实在在也是不敢谬赞的。

  所以,以口收茶仍然是不灭的普洱收藏真理。要认品牌收,也应当是研究一下法国葡萄酒的收藏。譬如大拉菲,血统高贵(著名产区的好品种),出身名门(很高的品牌知名度),教养良好(工艺领先),特殊不凡(产量稀少),历经考验(越陈越佳),洁身自好(与自产的其他档次的产品严格品牌区分)……所以,对高低混乱,良莠未齐,产量巨多却共用一个品牌的大厂茶实在是难以看好,也许还不如关注有可能成就高知名度的精品小厂茶。毕竟,“质高三分,价高十倍”是可行的,这样收藏增值的空间才可能大幅度打开。

  普洱茶的陈化机理已经逐渐明晰并科学化,是否适于陈化从新茶是可以判断的。如果要等变成陈茶再来比较判断,虽然可以,只是难免成为事后诸葛亮,无法对自已的投资负责。而且,这种办法已经成为了忽悠人的手段,茶好喝什么也不说,如果茶不好喝,就说这种不好喝的茶适于陈化,陈化后会很好喝,几年,几十年后不好喝的话,买的人找谁负责呢?

  所以,新茶适不适合陈化,适合何种存放条件下的陈化,应当是茶人分辨新茶品质高下的一个重要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一定要在付钱之前发挥作用,而不要等付完钱之后,更不要等几十年之后。

  大益和下关过去的茶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过去号字级的那些茶更经过历史的检验!当时的小作坊都能的事,何须神秘化?作为生产,及时杀青,杀青温度适,揉捻好,晒青,石磨压制,能有多难?最难也最不难的无非茶种要对,要珍,要好,这个不负责任的小厂做不了,年产几千万吨却只有一块品牌的大厂也做不了,只有一些走精品路线的优秀小厂或者一些打造独立高端品牌茶叶私藏的大厂可能做到。问题是,谁来扛起高端品牌的帅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