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觅茶踪

2020-12-18 09:49:11热度:116°C

  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是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 人生如品茶,怡淡从容,安之若素,就是得到别人无法体味的幸福甜美。

  《红楼梦》:黛玉的“订婚茶”

  《红楼梦》第25回,林黛玉去怡红院探视宝玉,正好遇到了凤姐等一干人都在,于是凤姐问起日前送给她的暹罗进贡茶:“你尝了可还好不好?”话没说完,宝玉、宝钗就跟着评论起这茶的优劣、味道、颜色。这时王熙凤乘机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黛玉羞红了脸,说凤姐贫嘴还啐了一口。凤姐指着宝玉笑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以凤姐在贾府的地位,她竟然在大庭广众面前,当着黛玉的面说出这种话来,显然不是无心的唐突林妹妹。

  书中在这些话下面批到:“凤姐此话,透出消息,此时贾府诸人均以黛玉当为宝玉之配也。”“可见凤姐此论并非贫嘴,确是认真比较而言,亦可知黛玉此时已为众论所归。”

  王熙凤妙在用茶借题发挥,看似姑嫂间的插科打诨,实际上是有着凤姐对宝黛联姻的企盼,是言为心声。如果宝黛喜结连理,总比让宝玉和宝钗联姻对自己在贾府的地位的威胁小的多。黛玉心底宽厚,阅世不深,对外界不闻不问;宝钗为人城府深,管理能力强,将来无疑是她的潜在对手。凤姐这样做,也顺应了当时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发展形势。

  谁都知道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她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顺理成章,也似书中的闲笔,但用在这儿,却是为突出人物的地位和身份,也只有她才配说出以茶订婚的这样话来。

  书中回后评中说:“可见此时黛玉,贾府上下皆以为宝玉必娶之矣。即黛、宝二人亦心肯此言矣。”王熙凤是谁都知道的贾母代言人,宝玉和黛玉联姻,当然也是贾母的心意。

  曹雪芹把以茶论婚嫁写进《红楼梦》中,反映当时利用民间民俗以茶订婚是向社会公布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让人看到的这也是旗人阶层的特殊传统习俗。

  其实,以茶论婚嫁这种形式由来已久。史载,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汉民族的礼节以茶为陪嫁,至今就已有1300多年了。唐代以降,“茶礼”(俗称“下茶”)更加盛行。到了宋代,由原来女子结婚的茶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看明代小说《金瓶梅》就多处写到“茶礼”。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写到淮南人下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清人福格《听雨丛谈》中也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皆然”。据说,可能认为古代种茶不宜移植,多采用茶籽直播种茶。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将茶赋予了封建婚姻“从一而终”的意义。

  以茶订婚延续至今,在京津的郊县和河北农村,仍把茶叶作为订婚送“小礼”中不可少的东西。江西农村,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我国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突显了茶在婚姻礼仪中,要“从一而且终”的思想,连民间谚语中都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说法。

  曹雪芹借用民间民俗的以茶订婚,上演了一幕曹雪芹式的中国爱情悲剧,它打破了明清小说中“二人私订后花园”的爱情模式。让黛玉美好的理想最终破灭了!林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水浒传》:说茶叙事

  古典小说《水浒传》反映了我国北宋时期的阶级矛盾与社会风情,我们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当时在饮茶方面的一些用语。那些词语与今天相比,有些演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差着千年左右。

  《水浒传》第18回:“宋江见了,便入茶坊来吃茶。”“茶坊”也称“茶肆”,即茶馆。林冲回身去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茶房”同“茶坊”。“且说这王婆却才开得门,正在茶局子里生炭,整理茶锅。”“茶局子”亦指茶馆。如今说有个饭局,即有人约请到饭馆吃饭。

  “宋江起身,出得阁儿,吩咐茶博士道:‘那官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钱。’”“茶博士”,即茶馆里面伙计。又见“茶博士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泡茶”,一种用茶叶和干果、蜜饯之类煮或沏成的饮料,今广东一些地区仍有这种泡茶。写到这,使我想起“茶博士”辞语颠倒成“博士茶”一件轶事。1928年,绩溪县上庄瑞川裕新老板认为家乡人胡适平素喜爱喝茶,且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文,且获“博士”学位,恳请以其名字作广告。此举遭到胡适拒绝。他在回信中写道:“‘博士茶’非不可称,但请勿用我的名字作广告或仿单。无论如何,这张仿单必不可用,其中措词实堪俗气、小气,将来此纸必为人诟病,而我亦蒙其累,等到那时候,我出来否认,更于‘裕新’不利了。”

  该书第24回:“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姜茶”,一种加姜和其他调料味作料的茶。今天大理各地白族人民还有这种茶,作为一种民族风俗,形成了白族民间不可缺少的一种饮茶方式。第24回:“王婆自一边点茶来吃了,不在话下。”“点茶”,本是唐宋时一种用细茶末煮泡茶的方法,其法“先用火迫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后泛点泡茶。这与今之泡茶,似乎有较大的不同。

  第110回:“对席有个长者,便请会茶,闲口论闲话。”“会茶”,一起喝茶,以茶会友,凑到一块,边喝茶边聊天也是一乐。晁盖道:“你这厮不会答应。便说今日委实没工夫,教他改日却来拜茶。”“拜茶”,即喝茶,表示尊敬的说法。第16回:“潘公,石秀接着。相待茶汤已罢,打动鼓钹,歌咏赞扬。”“茶汤”,即茶水。作动词用时,意为敬茶。

  第82回:“当时留请张太守茶饭。”这“茶饭”可不是茶泡饭,而茶、酒、菜、饭的总称。同书第81回:“安排好细食,茶果,殷勤相待。”“茶果”,即茶食点心。

  《红楼梦》:宝玉的《夏夜即事》

  今年夏天“桑拿天”数创历史之最。热得“住”在我房前树上蝉的歌唱,也没了往日诗样的旋律,唱的声音又高了八度,成了惹人烦的噪音。力求不受打扰的思绪,在声浪中不停地颠簸,这只得用茶来平抑了。

  取出紫砂名家制作的柱础壶,沸水涤荡,冷水激过,煮沸海雅山泉水,待水温稍降,放水半壶,投碧螺春茶,再斟水至壶满。旧壶沏新茶,须臾,斟入茶盅,清香扑面。室外惹人烦躁的声音渐渐离我而去。啜上一口茶汤,领略酷热背后的清凉。

  近日有高人指点,“观新版《红楼梦》,可取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启功注释程乙本,边看表演,边听旁白,边读原文,顺带撩一眼‘鲁鱼亥豕’的脚注,构成一次奇妙的‘对照记’。”我虽照此办理,也只是偶尔地看几眼。看剧中宝玉的“从银星满月变脸为猴腮吊梢眉”还一时看不习惯!

  自顾品茶。无意中我却发现紫砂茶盅的“红”,和着茶汤中的“绿”,正蓄意大观园的“怡红快绿”,这倒叫我想起怡红公子写的诗来。随手翻开案头的《红楼梦》第23回宝玉写的《夏夜即事》诗,在空白地方,还记着多年前对不解诗句曾翻检过大家的注释后所做的笔记。

  我喜欢曹雪芹为贾宝玉量身撰写的诗句,它不减唐诗中的高古、沉实,却又多了几分鲜活、亲近。品茶让人心静,读诗使精神愉悦。轻吟再解这首《夏夜即事》,以此驱避酷暑。

  即事诗是景物和生活为题材的诗。《夏夜即事》写的是宝玉进大观园一年多后,夏夜喝茶等日常生活。全诗为:“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诗中首联“倦绣佳人幽梦长”,刺绣的佳人(隐指袭人,见第36回)累了,进入了美好的梦乡,“金笼鹦鹉唤茶汤”,鹦鹉在金色笼子里呼唤茶水。

  颔联和颈联四句是咏眼前情景。“窗明麝月开宫镜”,明月照窗,原来是打开了梳妆镜。“室霭檀云品御香”,满屋的香烟缭绕,原来是点燃了炉内的檀香。句意仿唐·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麝月”指月亮,典出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麝月共嫦娥竞爽”。“琥珀杯倾荷露滑”手中的琥珀色的茶杯倾斜了,杯中的茶,象风吹荷叶上的露珠一样滑落。这一句似和首联的“金笼鹦鹉唤茶汤”呼应。一说琥珀杯中的“荷露”即花露,指酒,“滑”形容酒味醇美。此前大观园尚少饮宴场面,还是夏夜喝茶贴切。“玻璃槛纳柳风凉”,夏夜户外。“玻璃”天然透明的绿色矿石。“槛”长廊中的栏杆。长廊上碧绿色的栏杆迎着夏夜凉风。

  有意思的是,前六句皆嵌入丫鬟名,依次是袭人、鹦鹉、麝月、檀云、琥珀、玻璃。檀云的名字在第24回出现过。檀云母亲过生日,临时把她接出院外一次。在诗词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第23回,第二次在第78回。

  尾联总写大观园夏夜盛景。“水亭处处齐纨动”池上亭中绢衫裙裾飘动。“帘卷朱楼罢晚妆”风卷红楼珠帘,佳人们正在卸下晚妆。“齐纨”古代齐国(今山东)产的细白薄纱绸。亦作纨扇解,水亭里都是摇动着团扇的人们。典出汉代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炎夏溽热,品茶读诗消夏,追求“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的感觉。时光倒流,如回到大观园令人心旷神怡的怡红院的芭蕉绿海棠红的意境中……

  《老残游记》:北方山中有野茶

  清代小说中,最典型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是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书中写皇亲贵戚们喝茶的段子比比皆是,真是“茶香四溢满红楼”!难道在著名小说中,就没有写平民百姓喝茶的段子了吗?有。不但有,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

  近来重读著名晚清小说《老残游记》中,又读到有平民百姓在山中喝野茶的情景。这很引起我的兴趣。

  《老残游记》是我早年学中文课时读过的,它是晚清同类小说中,艺术成就较卓越的作品。作者刘鹗以游记方式,写老残这个以茶叶为中心写一件事情的作文人物的游历见闻,记载沿途所见之各种人、事物、各地风俗民情等,对当时吏治黑暗痛击,并试图传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思想。

  现在重新翻看《老残游记》恍若隔世。书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北方景物、风俗民情的描写。如大明湖听白妞说书、四大名泉等。写茶的一段是第九回“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一节,“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桌上,清香已然扑鼻……子平连声诺诺,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问道:‘这是什么茶叶,为何这么好吃?’玙姑回答说:‘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我反复地读了几遍,北方的山中也有野生的茶树么?这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对喝茶进行艺术加工?还是实写呢?

  刘鹗生于江苏丹徒(1857-1909年),出身官僚家庭,太谷学派二代传人。有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平生喝过的茶无数,至晚年,在山中喝上一壶山中野茶,能让其有此评价,绝非偶然:桃花山上,野茶的色香味;山顶泉水之美;用沙瓶盛装,松柴活火烹煎,天造地设的现实美。烹茶的姑娘不见得知道,一千多年前,在唐代南方的湖州,进贡顾渚紫笋茶时,必须用银瓶装上当地的金沙泉水,一并送到长安。用本地水去陪本地茶,使之芳醇毕现,让皇帝老儿享受。如今确是,在北方的桃花山的平民百姓,用本山出的野茶,配上本地的泉水,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

  所以我知道,作者曾在济南襄赞治黄工程3年。此间,除了到江浙人士聚集的“明湖居”喝茶听书以外,是因为刘鹗做为太谷学派传人,自然要去黄崖山拜谒。同治五年(1866),山东巡抚阎敬铭以黄崖通匪为名,派兵镇压,太谷北派掌门人张积中与黄崖弟子死难。

  《老残游记》中八至十一回里,关于“桃花山”的描写,是作者运用自己智慧传达理想中的社会,其实写的就是黄崖山。此外,村东井峪有泉名“黄崖泉”,千百年来一直不曾干涸。近些年,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正是刘鹗到过黄崖山的实证。

  北方的山中有野生的茶,让我想到的是,去北方山村旅游,不只是吃农家饭,还要喝农家的野山茶!至于如何研究开发野生山茶,和有什么经济价值?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