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概念股与资本游戏
2020-12-18 09:42:01热度:136°C
2020-12-18 09:42:01热度:136°C
人为推动之下,2005年国内普洱概念由南至北进入媒体炒作期,推进公众视野。普洱的养生功效被无限放大,其"越陈越香"的收藏价值被炒至巅峰,成为藏家眼里"可以喝的古董"。
一个比正在大幅盘整的股市更令人惊心动魄的熊市正在国内普洱茶市场形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6月开始,大量知名普洱品牌行情暴跌,一个月内最高跌幅超过50%,与从去年底开始的动辄以10倍甚至百倍计的价格暴涨形成鲜明对比。
业内人士根据国内此次降价幅度最高的几个主要知名茶厂的产能估算,此轮价格雪崩至少使国内的普洱茶市场凭空蒸发了150亿左右。
"这只是一个开始",7月8日,广东普洱炒家刘亦明(化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虽然此次国内普洱茶的行情暴跌存在多种诱导因素,但是,在尚未具备资本意识的中国茶叶市场中,这一轮由港台庄家操盘的炒茶游戏已经到了某个价值顶峰。他说,"我所知道的好些第一批进入的港台庄家已经在这两个月内将大部分的国内囤货高位出货,如果市场再不被控制,2001年的台湾普洱崩盘现象很有可能在国内出现。"
庄家"扫货"
"2006年上半年,普洱茶的价格还始终保持着每年20%-30%的良性增长,茶商之间的谈资主要还是茶质。从去年底开始,普洱已经变得跟股票一样,茶商之间见面就问"涨了没有"、"涨了多少"。"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城——广东芳村茶叶城一位老茶商7月5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感叹。
"虚高的价格确实是因炒作所致",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刘崇礼7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也正是由于看到了港台茶商的涌入和做庄炒作的意图,这两年他拒绝了不少参与推介普洱茶的邀约。
"当年台湾火爆一时的普洱茶市突然崩盘,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庄家把眼光转移到了普洱的原产地云南",在台企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刘亦明,偶因业务关系辗转结识了之前在台湾炒茶获益近亿台币的台商,并开始对普洱有所了解。
<中国茶典>记载,原产自云南的普洱,香味浓烈且有养生功效,适当存储的时间越长,口感越好。所以普洱尤其是陈年普洱属于非常有"炒点"的可藏品。同时,国内的茶叶产业仍处于相对原始的分散经营状态,容易操盘,跟风和被动参与的空间很大大。
据刘亦明称,这批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大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由于当时国内的普洱并未普及,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块,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
每个大庄家所雇佣的收茶人差不多都在数百名左右,根据收茶数量计算每人每月的计件工资在2000元至万元不等。三年左右,便将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收购殆尽。"到2006年普洱大热期,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原产地普洱陈茶大部分已经进入各大庄家的仓库,每个庄家都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
扫货同时,港台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达到控制上游产业链的目的。云南省四大老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便在2004年秋天改制时,被香港一家以房地产、旅游、酒店等为主业的长泰集团以2100万元人民币收购。长泰集团董事长郑炳基此后成为云南本地投资普洱茶实业的"外来第一人"。与此相仿的,众多改制后的大茶厂,其股东结构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资本的影子。
"相较于扫货这种原始的机械性重复劳动来说,庄家们的主要精力和真正意义上的巨额成本投入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包装期,茶叶本身属于饮品类,只有赋予历史和文化效应才拥有炒市的基础。"刘亦明说。
"单就我所熟悉的一个台商炒家团,仅在随后两年的普洱概念包装期的推广投入就超过了2亿(人民币)。"刘亦明说。
博傻定律
开盘价、出仓等股市术语,在当下普洱茶市不绝于耳。侧面反映强势资本介入云茶产业后,其运作模式的变节与错位,也是普洱茶短时间内翻倍涨的原因之一。
整个环节中的操作模式基本与股市相仿:普洱最初的大批量扫货成本较低,货源分散,初期不易引起市场反应,如同股市上的底部吸筹阶段;原始囤货完成,利用媒体推广和大量专家进一步造成了市场供应上的单边效应,以便进入机构控盘以及价格拉升的阶段;在追涨不追跌的资本市场中,迅速上扬的价格又推动更多的小炒家开始进入——成为了最后的接盘者。
"早在今年3月我就清仓了,因为知道这轮普洱的价格已被炒至顶峰,撑不了多久了。"就在价格飙升,市场激进疯狂的当时,刘亦明所熟悉的港台庄家正在严格地按照之前做庄时的投资比例和规定顺序开始出货,每个庄家分别在什么时间出一次货、出多少货以及以多少价位出货,都被严格地程序化。
"在市场顶点清仓,尤其是大批联合做庄的庄家清仓,是绝不允许一次过高的出货量惊动市场价格的错误出现的,低调和有条不紊出货,有时甚至还能拉动价格的进一步上扬。"
在这个"有价无货"的时期,庄家出货非常方便。大庄向中庄出货、中庄出给小庄、小庄分批分期聚拢批发商,批发商再让疯狂涌入的零售商接盘。
在普洱盛世的热度却才刚刚从产业链的上游传递至下游。
根据广东茶文化促进会提供的数据,怎样做茶叶馍仅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型茶叶集散基地广州芳村大道西一带,包括南方茶叶市场、广东芳村茶叶城、山村茶叶城、承鸿茶世界等近10个茶叶、茶具以及茶工艺品销售市场,经营户近4000家,年交易额超30亿元。到2006年普洱盛世期,高达99%的商户都转而经营普洱,甚至连之前专营乌龙茶的茶店也会兼营普洱。当年,当地茶业经营密度(含买进卖出)为67亿元,其中普洱占据了1/3的交易量——而在6到7年以前,普洱茶的交易量甚至小到未有单列统计数据。
今年3月前后,广东各大茶城甚至出现了一天之内普洱三次涨价的热卖景象。价格暴涨的样板,又促使更多的人开始被卷进这场游戏。
越来越多的小炒家已经进场,只要出货就有人接盘,价格仍然能够在相对高位维持。但在3月之后,具有超强购买力的小炒家们却突然发现,接盘的价格就是所能看到最高价格。
"我在高位站岗。"广东茶城有多个茶商都使用了同样的这一句话进行自嘲。3月之后进场的炒家几乎没有人能挣到钱。
期房模式
有实力的大企业除了代理,往往还效仿房地产业的营销模式——期房销售模式——进行炒茶。而这种销售手段又一度曾被奉为经典案例被其他新晋品牌纷纷效仿。
中茶某代理商市场总监王雪松(化名)以今年年初曾红极一时的一款"5"字打头的普洱茶七子饼为例,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目前正盛行的单品牌运作模式。
七子饼由7块普洱茶饼包装成一提,以每张茶饼380克为例,一提普洱茶大约5斤。这批货首先以期房的概念向广州的代理商售出一半,价格基本为成本价的一倍,虽只在形式保证了一半的出货量,但已赚回全部的成本,属于第一笔大宗保底销售,随后按合同预订的周期分批供货;剩下的一大半则到北京接受所谓"内部提前认购",1吨茶的单价最低也在10万元左右——这也意味着一提普洱茶的价格至少在250元以上,作为第二波批发的清仓销售;剩下的一部分好茶则留在手里,七饼一提以数千元不等的价格卖出,作为第三波的高端长线零售。
这款今年才正式上市的"5"字打头的经典回顾产品的最高价格出现在去年10月,卖到了4200元一提,即使如今价格下跌的大背景下,也可以卖到700到800元一提。
此外,炒家和经销商们还经常主动到批零市场进行"二度扫货","囤积惜售",恶意造成普洱供不应求的局面。炒新茶,抬旧茶,促使普洱价格一路飘红,到一定价位时庄家会放出一部分货,然后再扫货、惜售。如此循环反复,直至价位顶点时,才出货、斩仓。
一些一级代理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更常以"白条"的形式将尚未生产出来的茶叶卖给下级经销商。而下级经销商又如法炮制,将本钱一一分摊下去。真正压款的就只有"小散"了。
但按照去年云南全省仅生产普洱茶8万吨的生产能力来看,如此大规模的全行业期货买卖和炒作必然导致有价无货。
于是,这个游戏在两个多月前突然开始玩不动。"雪球越滚越大,产量跟不上,收了钱但是交不出货",王雪松说,"一些小庄家手里没有了流动资金,很快就撑不住了,对普洱茶市场信心丧失,纷纷撤退。"
庄家出逃的结果就是,价格应声而落。
其中,原价在每件2万元的某批号普洱茶,现在的成交价已经跌破到万元以下;06下关甲级沱茶由400元/公斤的价格顶点跌落到现在的195元/公斤,跌幅超过50%;价格一直坚挺的西双版纳老班章毛料茶从1250元/公斤跌到了800元/公斤左右。
"中茶"贴牌造茶
知名品牌"大益"与"中茶",在跟随普洱的脚步时,吃惊地发现老茶制成品已经很难满足其需求,普洱原材料的价格也早就翻了数番。这又直接导致了大量非原产地普洱原料浙江、广西等地的大量涌入,以及"贴牌"模式的产生。
急于扩张的"中茶"也走上了"贴牌"之路。
事实上,自1996年昆明茶厂停产后,直到2006年开工,其间的十年"中茶"都未生产过普洱。2006年3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新获得"中茶"商标的使用权。但此时,原先旗下的下关、勐海茶厂早已剥离改制,只剩昆明茶厂一家,且年生产能力不足2000吨。
"当时的情况是,谁有本事拿到茶,谁就能赚钱",中茶某代理商市场总监王雪松(化名)说,"在这种情况下,代理商制应运而生。"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7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中茶贴牌的模式:以每公斤50元的价格授权其他厂家使用"中茶"商标,并将批号分字头卖断(普洱茶饼批号为四位数,如7532,前两位为研发年份1975年,第三位为茶菁等级,第四位则是茶厂所属地,1为昆明地区茶厂、2为勐海茶区的茶厂、3则为下关茶区的茶厂)。
"中茶"2006年就开发了近50个普洱新品,超过了其历史开发产品总和。同时伴随普洱茶市场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则是良莠不齐的新茶、难辨真假的老茶以及各种以"经典"、"正宗"、"贡品"为卖点的概念茶,令消费者眼花缭乱。
"我们早就知道,中茶这种短视的做法,迟早将得到市场的报复。"上述知情人士称,正如业内所预料的,此轮普洱的价格雪崩主要就在"中茶"、"大益"、"下关沱茶"等名牌茶叶,真正的高端普洱和二级品牌反而受影响不大。"但因为中茶、大益他们几乎占据了国内普洱茶70%的市场,因此导致了整个市场雪崩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