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词典
2020-12-18 09:04:19热度:175°C
2020-12-18 09:04:19热度:175°C
普洱茶词典
由于根植于独特的边疆历史、地理和民族环境中,在中国的著名茶种里,普洱茶的语汇也许是最为丰富、独特和涵义深邃的。梳理普洱茶的一个个词条,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普洱茶本身,而延伸到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作为一本以[普洱]命名的专业茶杂志,我们知道:自已有责任梳理清楚普洱茶词汇,可能的话,还应该编写一本《普洱茶词典》。但当着手梳理的时候,却发现普洱茶词汇的丰富和复杂,远远超过了我们原先的想象!面对复杂艰巨的工作,我们只能勉力而为,并且不得不承认.我们梳理的工作是有缺陷的,我们的[普洱茶词典]一也是有缺陷的。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一普洱茶词典一只能称之为[普洱茶维基WIKI)词典]。所谓]维基L,就是说我们的普洱茶词典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开放的、变动的普洱茶词典的根基。它的丰富和完善,还需要广大读者和专业人士的不断介入、补充、矫正和丰富。我们的工作只是抛砖引玉,我们期待着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词典》!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感到欣慰。因为我们为读者发现和展示了普洱茶词语的极大丰富性。词语是存在之舌。普洱茶词语的丰富存在,直接呈现的是普洱茶文化的丰富存在,还有我们舌头之上丰厚的一种福分。
一、古代普洱
普洱府
南诏、大理国时期,银生城是联系产茶诸山、濮人茶山与国都大理之间的重要枢纽。到元代后,一个叫“步曰部”的地方逐渐取代了银生城、开南城的地位,成为这一地域和肉地、藏区联系的要道。这个小城的地理位置更靠近了茶山。之后,“步日部”转音写成汉字,成了“普耳”。据研究。“步目部”和“普耳”都源于佤语“濮人兄弟”之意。到明初,这个小城已经成为联系以前银生城界诸茶山的最繁荣的茶城,周边茶山的产品都运送到这里加工和包装,又从这里入藏入川入京,不仅“普茶”的品牌在藏区声名大振,中原也开始知道有一种很有名的茶叫“普茶”,产于云南普耳一带。明末,“普耳”改为“普洱”。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设立普洱府专门控制茶叶生产,并始有云南贡茶。至此,云南茶叶生产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普洱茶开始“名重于天下”。
普洱茶
以饼、砖、沱等形态存在的,用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的紧压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普洱茶”一词大约形成于在明清时期,当时泛指普洱府诸山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以及用晒青毛茶压制成的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藏销紧茶、团茶、竹筒茶和拼装散茶等。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树的根源,基本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到了唐代,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被称为“普茶”。宋明两朝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明万历年间学者谢肇制的《滇略》中,首次出现了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普洱茶概念十分接近的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茶叶烟吸多了会不好吗。”
清朝时普洱茶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檀萃在《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成为皇室贡茶,并被当作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清代学者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
普洱茶可分生、熟、陈三类。生茶用大叶种毛茶直接晒青而成;熟茶则是由时间“堆积”而威的,一般自然发酵时间在3-5年以上;陈茶就是用时间自然陈化而成为普洱茶,一般需年限在10年以上。陈香不只是茶本味的香,还是历史之香、文化之香、人情之香。
普洱贡茶
贡茶是中国历史上把全国最好的茶叶作为贡品上贡给皇帝的一种制度。作为一个茶品种来讲,历史上是否曾经作为贡茶被进贡给帝王,是这个茶叶品种的一种身份、一种资质,代表了它的优良品质和历史传承。据记载,普洱茶作为贡茶,从雍正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岁岁入贡。
各种史料典籍对普洱茶进贡的品种花色说法都比较统一,就是分三种八个花色。三个品种分别是团茶、瓶盛芽茶、匣盛茶膏,团茶分五斤、三斤、一斤、四两和一两五钱五个花色,用女儿茶压制而成;瓶盛芽茶又分芽茶和蕊茶;茶膏为女儿茶膏。可见普洱贡茶的主要核心是由蕊茶、芽茶、女儿茶三类茶组成。
有关普洱贡茶的包装和运输,黄桂枢主编的《普洱茶文化大观》有详细的说明:据清末参加过送贡茶的“夫头”口述流传,贡茶制成后,县、府、道的官员们要会同“恭选”,好中选好。把选上的团茶、女儿茶、蕊茶之类,用黄包袱包好;芽茶和蕊茶是散茶,盛入精制的锡瓶,女儿茶膏则盛入锦缎木盒。然后,由“恭送”的官员带领兵丁,把贡茶顶在头上,逐级送到县衙门、府台衙门、道台衙门“用印”,道台用印之后发给兵部的“火牌”一枚。凭这个“火牌”,可以“过州吃州,过县吃县”。领了火牌,便将贡茶装入木箱,捆在驮架上,抬驮子上路。送达昆明便到巡抚衙门销差验交,再由督抚大吏派员恭送进京。
普洱茶运抵京城后,交由清宫内的“茶库”储存。此“茶库”据已故茶叶专家王郁风先生考证,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载:“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在普洱贡茶的使用上,大致可分为“上用”和“赏赐”两类。末代皇帝溥仪回忆说:“清官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赏赐部分,在现有的档案记录中有团茶、女儿茶、女儿荼膏等名词出现,每次赏赐的数量不等,但瓶盛芽茶不在赏赐礼单之列。
银生城界诸山
最早记载云南产茶区的文献是唐代樊绰的《蛮书》。在《蛮书》卷三中记载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但记录了唐朝时期云南茶叶的大致出产范围,还说明了南诏国内颇具古风的饮茶习俗。
“银生城界诸山”就是以今景东为中心的茶叶生产和集散转运中心.周围的“诸山”包括银生节度辖区内的西双版纳、普洱境内的备大古茶山。这些古茶山分布于裒牢、无量山脉中的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澜沧、动腊、景洪、勐海一带。
银生城南诏国“银生节度”(南诏国七个节度府之一)府所在地,旧址在今普洱市景东县城。“银生节度”的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银生城”在南诏国的意义,不亚于明清时期普洱城在云南的意义。唐南诏国时期,银生城作为南诏国的南方重镇,是南诏对婆罗门、波斯、勃泥、昆仑等处的贸易之所,市场上商品繁多,非常兴旺。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商贾云集银生城,其中绝大多数是做茶叶生意的。
银生茶
南诏国时期,银生茶泛指银生城界诸山出产的茶叶,这也是普洱茶的前身。唐代时,一方面是因为藏民更喜欢耐泡味酽的云南大叶茶,另一方面是因为吐蕃和唐中央王朝的关系,当时吐蕃最容易买到的茶叶就是产自南诏的银生茶了,所以银生茶在当时滇藏物资交流中占有较大地位。或是正式的大规模官方交易(吐蕃与南诏和好时),或是一支支马帮的私下民间交易(唐朝与南诏和好时),都基本上是以银生茶为主。也因此,当时“银生茶”的生产应该颇具规模的,产茶的山头不可能只是几座而已。
濮人
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也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大量的史料证明,濮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叶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民族。
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扑子蛮”即“濮人”。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营蛮’,亦日‘扑子蛮…。方国瑜在其《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考证说:“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普”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普洱”即是“濮儿”,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儿人”而得名。
濮人制
濮人在云南茶叶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著名的班崴过渡型古茶树就是古代濮人“科学实验”的结晶,他们为驯化培育传播茶树、生茶制作古代普洱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以晒青和压紧存储为主要技术的古代普洱茶生产,早在“濮人”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自古以来,濮人都要在定居地的附近、竹楼周围或山上种上茶树。在云南许多濮人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不少高大的古茶树。汉晋时期,濮人居住在普洱、西双版纳、保山等地,这些地方现在还保留有大量的古茶树、古茶园。唐宋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是濮人主要聚居地,这一带也是发现野生古茶树最多的地方。元、明时濮人迁入临沧,为这里带来了种茶的习惯。建国后,濮人后裔被确定为布朗族和德昂族。
盐茶古道
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盐茶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
盐茶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盐茶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经现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然后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盐茶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现代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古代分段的盐茶古道整合。统称“茶马古道”。因此有人说,茶马古道无意中催生了一个新茶种。
上一篇 : 普洱茶杂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