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器开讲:说不尽的普洱茶之产地隶属

2020-12-08 14:21:04热度:152°C

因为名称而产生的普洱茶产地疑惑已经困扰了很多茶油,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产于西双版纳还是普洱?这与历史上西双版纳的行政区域隶属变更和行政体制变更有关。

1973年前,西双版纳皆属于思茅地区(现在的普洱市)管辖,因此说普洱茶产于普洱是有历史依据的。而197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后,直属云南省政府管辖后,说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是可以见到的。

一直属于西双版纳,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时改属永昌郡,唐宋时属南诏蒙氏和大理国段氏政权之“银生节度”。南宋绍兴三十景洪茶叶出名三江茶叶市场开业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了西双版纳各部落,建立了“景陇王国”,可仍属大理固一方之主。元灭大理国,西双版纳进入土司统领时代。

民国时期,版纳又隶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后改设县治,几经更迭,但土司制度岿然。被元明两代中央王朝册封为世袭“车里宣慰使”的刀氏土司,共传41代,成了西双版纳元代之后解放之前这一漫长时间段上的最高世袭领主和统治者。解放后,西双版纳地区或设县治,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直到1973年以前,仍属思茅地区管辖。197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直属省管。

如果没存在这种时代驱动的西双版纳沿革变迁,如唐人樊绰所著《云南志》(卷七)中所言:“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也就可以成为普洱茶产地的盖棺之论,自然也就不会引出任何笔墨官司。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还是思茅?

从历史学的角度去概论,说普洱茶产于思茅也不为过,因为在行政区划上,西双版纳长期隶属于“思普’’或“普洱府”,直到1973年“分家”,方才“各自为政”。因此也才有《续云南通志长编》之说:“六大茶山,在昔均隶思茅厅,思茅厅又属普洱府,故外省人士概名滇茶为‘普洱茶’,实则普洱并不产茶,昔思茅沿边十二版纳地所产之茶,盖以行政区域之名而名之耳。”按今日之行政区划,普洱茶的产地或说主产地又该是什么地方呢,普洱,还是版纳?

当下有关普洱茶的典籍研究,仍无人能逾越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纵观沸沸扬扬的诸多研究文字,大凡“引经据典”,都是方国瑜先生所使用过的,无论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

在此特附录方国瑜先生《闲话普洱茶》一文:久已驰名国内并畅销国际市场的云南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的易武和佛海地区(编者注,易武即今勐腊一部,佛海即今勐海一部)。这些地区栽培茶树始于何时,尚待研究。但据查,佛海南糯山种茶,在倚邦、易武诸山之后。现在南糯山有三人合抱的大茶树,已枯死一棵,锯其干,从年轮知道已生长了七百多年(编者注:南糯山“茶王树”,最古者为八百多年)。这只是现存最老的茶树之一,不一定是最早种的,开始种植的年代当比七百多年前更古;倚邦、易武诸茶山的历史之久,就可想而知了。

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七)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按樊绰作书于成通四年(公元863牟),根据的是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以前的记录;至于李石之书作于宋代,摘录樊志,用字过省,不尽符合原意了。

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又所谓“蒙舍蛮”,是洱海区域的居民。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年以前,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行销洱海地区了。(本文来源:老曼峨勐海县班章茶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