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2021-01-29 12:35:19热度:199°C

  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则要精细和讲究得多。从乾隆开始,茶膏由“贡茶院”专司熬制,并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据《茶记》中记载:“茶膏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在长达200多年间,茶膏作为皇室专用,史上有“八色贡品”之说,雍正、乾隆、嘉庆也都嗜饮茶膏。上等的茶叶自不用说,连用的木炭都要求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这样恒温熬制,保证了茶膏的品质。清朝宫廷茶膏有186道工序和72天的加工周期,使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茶黄素以及游离氨基酸达到平衡,最终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健康成分更容易吸收。做工极为精细、严格。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选料更精细,或者防范茶中茶叶的生产鼎泰茶叶城投毒,竟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产出的“普洱茶膏”品质更佳,一跃成为宫廷御品。

  由于宫廷对普洱茶膏选料极精,要求极严,这也造成产量极少,且从未在外界流通。但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却作为国礼第一次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从此销声匿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