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花两个多亿中国为什么从印度进口茶叶
2022-05-09 00:05:19热度:119°C
2022-05-09 00:05:19热度:119°C
在中国人的心里可以断定,茶叶这方面,中国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大拿”。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截止到2018年,中国出口茶叶的均价仅为4.88美元/千克,但在隔海相望的日本,这个价格是27.3美元/千克。
在产品的质量以及平均出口价格上,中国某些地区的茶叶,甚至不敌南亚的开挂之国——印度。
要知道,印度种植茶叶的历史,仅仅只有两百多年。
除此之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为了供应国内的某些品牌的奶茶生产,中国每年还要从印度进口约1.3万吨茶叶。
也就是说,从茶叶这一领域,中国每年要花两亿多的外汇,从印度进口茶叶。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许多中国人对此有疑问,这个仅仅只有两百多年种植历史的国家,凭什么力压中国,还凭着“立顿”走向了世界?
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一个英国人说起。
说起来,其实这算得上一次“盗窃”。
在1840年之前,中国在产茶领域一直秉承着本土优势,只有中国本土能产茶,所有的茶叶都必须从中国进口。
为了延续本土生产的优势,官方规定茶树的树苗禁止海外交易,一旦发现有商人试图将茶树的种子带出海外,便会被列入官方“黑名单”,终身禁止入关做生意。
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门打开,通商口岸不断被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商人热衷于来到中国,进行贸易。
他们带来鸦片,带走陶瓷、茶叶、白银,很快便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但聪明的商人很快发现,仅仅打开中国的通商口岸,是不够的。
在通商口岸开放的前几年,中国每年出口的茶叶的数量在45万担左右。
可在通商口岸开放后十年的时间里,仅上海一个通商口岸,便可以出口44.5万担茶叶。
尽管西方人更会做生意,但终究抵不过中国的地大物博,只要产源在中国,那么他们永远只能做沟通的媒介,利用差价牟利。
在高额的利润面前,有的商人开始动了歪心思。
1848年10月,两个外来人在武夷山脚拜访了一家茶农,两人称来自于长城以北,想要购买一些茶种和茶树。
茶农很高兴,因为从两人的打扮上,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客户。
应两位客人的要求,茶农热心的带着两人参观了自家的茶田,以及茶叶生产的车间。
其中的养殖技术,以及茶叶采摘后的处理技术,都被两人默默记下。
待到两人离开之际,除了偷来的技术以外,一同离开的还有两万株茶树,以及大量的茶树种子。
但两人并没有带着这批货物北上,而是选择了一路南下。
他们也并非来自于长城以北,而是来自于于恒河以南的英属印度。
两人中领头的那个人叫做罗伯特·福均,在后人的记载当中,他被称为“茶叶间谍”。
他想要做的,便是从印度用更加廉价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茶叶,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当印度的茶农从种下茶树的那一刻起,茶叶界的历史,就此改写了。
罗伯特·福均所隶属的,便是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而他去中国窃取茶叶的任务,也是东印度公司交给他的。
东印度公司认为,印度北方的某些区域与中国所处的维度类似,气候也差不多,若是能够掌握生产的源头,便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反复的实验后,东印度公司的人终于从印度本土培植出了茶树,并且达到了规模化生产。
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里,中国一直在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外来侵袭,签订了一份又一份屈辱的条约,东印度公司却因茶叶技术的掌握,运营的风生水起。
尽管之前提到,随着中国出口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茶叶出口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外汇收入越来越高,但这一切的现象,无非是回光返照罢了。
19世纪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正面冲击了国内本就薄弱的市场体系。
作为高档农作物,茶叶领域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冲击,茶商破产,茶园荒废,整个行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据统计,到了1903年,中国的茶叶出口量已经降至33.09%,到了1921年,这个数字降至8.79%。
自此,中国彻底失去了“茶叶帝国”的称号。
取而代之的,便是位于南亚的印度。
自打1890年开始,英属印度的茶叶产量便超过了中国,此后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下不断增长,一度占据了世界范围内的50%产量。
这一数字的增长,离不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随着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进行机械化改造,随着欧洲技术的不断成熟,这股浪潮也逐渐传到了英属印度。
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普及,茶叶领域自然也列入了机械化的范围,随着机械工艺的不断成熟,炒制出的成品茶叶质量也越来越规范,极大的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
巅峰时期,甚至创办了上千人的制茶工厂。
回首中国,同时期仅存下来的茶农,依旧靠着老师傅们口口相传的经验对茶叶进行炒制,不仅生产效率低,且生产品质不稳定。
种种客观因素表明着,中国茶叶市场被印度逐渐替代,是一种巧合,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自打中国在茶叶领域丧失了“大哥”的地位后,已经过去了将近两百年了。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现在中国的GDP,早就将印度远远甩在了脑后。
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从茶叶领域,中国依然没能等到那场翻身仗。
根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在茶叶生产国中,中国占据第一位,印度占据第二位。
但在国际市场的反响来看,中国的茶叶,依旧不如印度。
国际贸易学中,有个词叫做RCA,这个数值越大,说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度越大。
在茶叶领域,中国的指数是1.79,而印度的指数是6.36。
是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中国茶叶受欢迎的程度,仅为印度的三分之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起印度的茶叶,首先想到的,便是“百年立顿”。
如果说日本的茶文化代表着优雅,那么印度的立顿,就是市场化最成功的典范。
就连喝茶极为挑剔的英国人,喝茶也只喝立顿。
立顿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后来被英国封了爵位,在他的一本自传里面他曾这么说道:“立顿真正将茶做成了一个统一的品牌,无论何时何地,你买到的都是同样的茶。并且立顿的价格要便宜一半,这对其他茶企不亚于一次暴击。”
据统计,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全世界就有1252杯立顿热红茶被饮用,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
中国所销售的许多港式奶茶,所用的基本原料,也是来自于印度生产的红茶。
立顿每年所销售的茶叶,重量相当于1.4万头非洲象的体重总和。
这个数字,无疑是恐怖的。
这说明中国生产的茶叶不好么?其实也并非如此。
在中国,有近7万家茶企,八千万靠种植茶叶谋生的农户,无论是在生产品质以及生产力上,都不逊于印度。
只是在这么多茶叶从商者中,竟找不到一家龙头企业。
也就是属于中国的“立顿”。
说到底,还是两国茶叶从商人士观念上的不同罢了,中国人饮茶喜分类,年份,对品质的要求极为苛刻。
而印度的茶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费品,对工艺的要求较为客观。
从文化领域来看,这是件好事,但从整个茶叶领域来讲,这无疑降低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除了前两年故作玄虚的“小罐茶”以外,其实对于中国而言,的确缺少一个能够用来“撑门面”的品牌。
中国茶叶的下一步到底该往哪走?这不仅是茶叶从商者需要思考的,也是每个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国人所需要思考的。
毕竟中国六千年的茶文化,不能这样轻易被一个“百年立顿”给打败了啊。
作者:江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