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年份茶与野生茶

2022-05-07 05:22:17热度:118°C

一日丽江某茶商朋友惠赠宝焰沱一个(又称“班禅沱”)250克,生茶。

朋友告知此物为2005年别的朋友所赠,据说生产年份为1976年。

说是请我一同鉴定一下!

1.相关资料:

宝焰沱(因其外观又被称为“蘑菇茶”)最早的生产年份为民国初年。长期作为“边销茶”被藏区人民普遍接受(用来打酥油茶),甚至成为传统互赠的礼物。

1967年,因其外形不适合机械生产而被“砖茶”取代,就此停产。

1986年,十世班禅大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访问云南大理“下关茶厂”,提出恢复这一传统紧压茶的生产,主要供应藏区寺庙。这也就是“班禅沱”得名的由来。

因此可以定论:不可能出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

2012年荣宝斋迎春拍卖会0434号拍品:80年代末宝焰沱(一袋3只),成交价:13440元。

2.从外观看:

茶料条索清晰无受潮(湿仓)痕迹,无虫蛀霉变现象,应是干仓正常存放;用料一般,表面已略松散;内飞完好字迹清晰。

3.从包装看:

牛皮纸包装袋(三沱装)背面印着一行小字:产品标准:GB/T9833.6。

这个紧压茶行业推荐标准的初版为1989年,后于2002及2013年两次做过修订。但由于未标具体的版本,所以无法对生产年份判断提供参考。

但有意思的是:在同页右侧位置出现了一个“版本号”~ISO9001-2000。

对ISO质量管理体系有了解的朋友就会知道: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这个2000年版本颁布于2000年底(其前身为“94版”)。

那么可据此大致推断:这个宝焰沱生产年份应是在2000之后…

4.辨析过程:

取7克茶样,用本地矿泉水,纯银壶(丽江当地沸点90度),洗茶两遍,之后1-4泡5秒出汤,5-7泡10秒出汤,8-10泡20秒出汤。

总体感觉~

汤色:第三泡开始已从的黄绿色逐步向红褐色转化,红而不艳,清澈度一般。

口感:第一泡开始就有轻微但明显的生涩味,入口水略甜,有回甘但较轻微,醇厚度一般。从第8泡开始滋味渐转淡。

香气:初泡有烟味,香气轻柔未感明显陈香。前两泡杯底微留蜜香。

茶底:比冲泡前直观感觉还要粗一些。叶片较薄但完整,揉捻易碎,缺乏韧性(台地料特点)。色泽仍略现青黄。

基于当地温湿度环境对生茶陈化影响的经验判断,再结合自己手中多款生茶(含下关沱)年份样品进行了AB比较……我大致判断:此茶陈化时间不会长于20年。也就是说与外包装分析基本吻合,是本世纪初产品。当然距今也有十多年了。

5.结论后的思考:

很多茶友一看到“班禅沱”,“下关茶厂”的名头,再看到图片上的汤色后,可能都会认为是"好茶"。

其实也不一定哦~

大厂茶?有名气?汤色好?年份长?

大厂茶~只能说明整体品质应不至于太烂(也不一定),生茶原非“大厂茶”强项。

汤色红亮~只能说明当时制茶的工艺成功,加上自然陈化时间较长。

年份长……

我坚持认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原本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伪命题。

任何植物的存放过程本身就是个逐步碳化的过程,也是内部物质逐步氧化并最终散失的过程。

茶叶在“一定的”存放条件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汤色,口感以及香气会发生一些变化确是事实,但香气只会是“变化”而不可能“更香”(更浓)。当然,这个“更香”也可以理解为“更好闻”~那么这就只能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了。

但前提肯定是:“新茶”本身的芳香物质较多,茶料本身品质较高。

如果不理会茶料本身的优劣,存放环境的好坏,只一味强调陈化时间的长短。我只能认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商业炒作手段:用“年份”这一外行也能辨析的指标,忽悠你多买茶多存茶。直至从宏观上改变普洱茶市场的供求平衡。(有种说法:如果将普洱茶的民间存量放出来,中国可以10年不用采茶了)

经常看到游客一走进茶店,不问好坏只问年份。我都会在一旁说上一句:“垃圾放上一万年,也还是垃圾”。

最后,再回到这个“宝焰沱”。究竟品质如何呢?

实在是不咋滴!

 

 

 

 

关于野生茶

茶树按属山茶科山茶属(与“油茶”同科同属但不同种),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茶树的分类方法有很多。

其中按进化选择方式不同分为: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半栽培型)。

真正野生型茶树的叶芽基本不能制茶供饮用:茶芽是小笋状的“芽苞”,叶片无毛且有的是红绿相间,滋味或甜或苦但几无“茶味”(茶气),性寒甚至含微毒,饮用后易致腹泻。

茶市上常说的“野生茶”,其实只是与“茶园茶”对称的“野放茶”:原本是由前人种植的栽培型茶树。后因茶园荒废,无人管护施肥而处于自然生长环境。常被茶农称为“荒地茶”或者“藤条茶”。

这样的“野生茶”为什么品质相对较高?除了树龄相对较老以外,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应是重要原因。

插句题外话:曾有位勐海茶商跟我信誓旦旦~我们勐海的普洱茶这几年已都不再施用化肥农药了,很绿色环保的。当时我就开玩笑地回了一句:那我们可以查查农资公司的销售台账,看看每年进出了多少化肥,农药?在没有多少其他经济作物的情况下,那些化肥,农药难道给人吃了?

因这几年“野生茶”概念的流行,于是出现了很多“野生普洱”,“野生滇红”,“野生白茶”……

走过茶山的朋友都应清楚:哪来那么多野生茶哦~其中奥妙,心知肚明!

 

 

现在的“基诺山”,古称攸乐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个属于景洪的茶山(其他五座属现“勐腊县”)。《普洱府志》中有着一段纯系传说的记载:“旧时武侯遍游六山(指六大茶山-笔者),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

攸乐山真的是因孔明留铜锣于而得名?抱歉!信史中并无孔明到过西双版纳的任何记载。

基诺山寨不是很大但能看出开发方~金孔雀旅游(属于“云南公路客运公司”)投入不菲,整个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开发景区。不过除了一场时长40分钟的基诺族民俗歌舞表演外,其实也实在没啥好看的。

既然来到古六大茶山中的“攸乐山”,肯定要好好看看著名的“攸乐山茶”啦。结果却大失所望:寨门进来不远处那块"三十年野生茶"的牌子就差点让我眼镜掉到了地上……

当我白痴呀?且不说那棵比酒杯粗不了多少的茶树怎么可能有三十年?又怎么可能是“野生茶”?

在景区导游的引导下进入一间"制茶作坊",环顾左右更是无语~现场正在演示制作普洱茶饼,可那蒸汽的压力估计连蒸馒头都熟不了!

再看看用来压饼的干毛茶~这就是传说中的"攸乐山茶"?还说是野生古树?

拉倒吧!不用开汤我就能肯定: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景谷大白茶!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攸乐山”?

 

 

凤庆野生茶

凤庆野生大叶种,被当地人称为“苞红茶”,“本山茶”。属野生大理种茶树。

据说曾有一棵罕见的“本山古茶树”,树干直径竟达1.15米。但在2000年就枯死了,实在可惜。

据网上资料:目前国内发现的野生茶品种共有300多种,凤庆县境内就有170多种。全县共有野生古茶树群落15个,面积31600多亩,野生古茶树多株。

近些年当地人用野生茶种制作“野生古树滇红”的做法已逐步推广开来,渐成传统。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款茶的市场价格。

这种“野生茶树”大致有两种来源:

1.将野生型茶树枝条进行扦插或将小树直接移栽。

2.将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云抗十号”或者“老品种”)经过嫁接方法进行无性繁殖。

这其实就意味着:将野生茶种进行长时间的人工驯化和栽培。使得这些茶树在很大程度上已逐步变为过渡型,栽培型的茶树了。

我们知道:茶树可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半栽培型),栽培型三种。

真正的野生型茶种从外观看:嫩叶无毛或少毛,老叶墨绿发亮。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主副叶脉粗且明显。

芽头也与栽培型茶种不同,为“芽苞状”。

从口感上:水或甜或苦,但茶味淡薄。性寒凉,有微毒,易致腹泻。因此基本不适合饮用。

野生茶在凤庆当地一般明前出芽(早于古树茶与台地茶),且没有夏秋茶的说法。

在这里再次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野生茶”是基于植物学分类,并非指它的生存状态。

将废弃茶园中或者野外无人管理的“野放茶树”称为“野生茶”(或“栽培型野生茶”)是不正确的。

这就好像:很多传说中的“野人”,其实只是被迫流落荒山的“人”~比如“白毛女”。

将“野放茶”混同于“野生茶”~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基于商业考量而故意混淆视听的“无良”

此行凤庆,确实看到了大量的野生茶树。其树形及叶芽很容易与周边的栽培型古树进行区分:标准的乔木型,主干明显未经人工矮化;成叶厚而亮,墨绿色,叶脉清楚,叶边锯齿不明显;出芽呈“芽苞状”,色略紫红或青白色,嫩芽背面无绒毛。

这些野生型茶树究竟始于何时已难详考。传说是商周之间原始濮人(先秦时中原人对西南诸民族的统称)对原始茶种驯化的结果。

目前公认的野生茶王,为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中,2700年的“千家寨一号茶树”。2001年获得了最大的古茶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称号

2013年秋,我曾从镇沅包车后再徒步往返4小时对这棵茶王进行过探访。

记得当时还特意尝了茶王的鲜叶(我行走茶区的一个习惯)感觉大体与之前遇到的其他野生茶类似:口感或苦或甜,但几无茶味。

而本地的凤庆野生苞红茶却明显不同:无论是鲜叶还是成茶,却都有明显“滋味”,甚至比栽培型古树茶还强烈。这也许就是当地用以制作“野生古树红”的基础。

由于这种野生茶叶厚,韧性强且茶胶丰富,不适宜进行正常杀青工艺,故并不太适合制作晒青茶

由于近几年“野生古树红”市场好,价格高。当地茶农都在大量进行移栽或人工扦插,嫁接。

甚至还看见有茶农用几十公分粗的古树砍了做嫁接砧木。真是疯了!

最后,我怀疑所谓的“凤庆野生茶”,其实是经过前人驯化,但外形仍保留野生茶形态的一种“过渡型”茶种。

在与当地茶农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凤庆“野生古树滇红”确实是用当地的野生茶制成。这就撼动了我此前“野生茶不可饮用”的想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