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说根据体质选茶喝,你适合哪种茶

2022-05-06 23:42:04热度:85°C

 

“北平说”开栏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医师及消化道早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团队将通过本专栏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为您的消化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作为地地道道的潮汕人,陈伯自然是酷爱饮茶。正值春茶上新,陈伯从熟悉的茶商处购入了不少上等的绿茶,每日更是要饮上好几壶。早起空腹就来一壶提神,午饭后也得来一壶解腻,下午还时不时邀请三五好友来家中品尝自己新买的上等绿茶,要是家人们有空聚在一起更是得来上一壶。

可不知怎么的,这几天陈伯觉得自己时不时就会出现胃部胀痛的症状,食欲也越来越差,偶尔还会反酸烧心,这使得他苦不堪言,心里琢磨着该不会是好久没犯的老胃病又发作了吧。

于是陈伯来到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经过一番详细的问诊及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告诉陈伯这次胃痛是空腹和饭后大量饮茶所致,陈伯脾胃虚寒,而绿茶又属于寒凉性质的茶叶,短时间内饮茶太多诱发了胃痛不适。

医生给陈伯开了一些温中健脾的中药,告诫他以后根据体质选茶,要避免空腹及饭后大量喝茶,搭配茶点,适量享用。

【北平说】

一、哪些喝茶方式会伤胃?

1、喝浓茶

我们日常喝的浓茶中咖啡因、茶碱含量过多,容易刺激胃壁分泌胃酸,造成胃粘膜的损伤。而对于新茶,刚采摘下来不久的茶叶由于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放置,其所含的多酚类、醇类、醛类等物质无法得到充分挥发,更容易造成或加重胃肠疾病。

2、没有按体质选茶

茶叶有寒热之分,人体质也各异,如果喝的茶偏性不适合该人的体质,则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加重病情。

二、如何识别茶叶寒热?

1、红茶——性偏温

红茶偏温,功效上,其具有补养气血,调和脾胃的作用,适合胃寒、体弱、或先天渐衰的年老者。时令气节方面,则以天冷手脚寒凉之时最宜饮用。饮用红茶过程中,如若感到苦涩,亦可加蜂蜜调和饮用。

2、黑茶——性偏温

黑茶性偏温,适合偏寒性体质的人群饮用。

从健康层面看,黑茶中的咖啡碱、磷脂等有助于调节人体消化功能,促进脂肪代谢,其中咖啡碱亦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但注意最好不要空腹饮用,否则胃液分泌过多,刺激损伤胃黏膜。中医理论中,黑为水色,茶性五行属水,入肾经。手脚冰冷、腰膝酸软等肾气不足者均可饮用。

3、绿茶——性偏寒

适宜体质偏热、精力充沛、胃火盛者,清火热兼以提神。其茶汤色透彻,水清茶绿。在天热或心躁之时品饮绿茶,常常给人清爽之感。

4、白茶——寒转凉及至平和

白茶经萎凋-阳光干燥-自然存放而制成,性质稍寒但偏于平和,整体表现为清爽淡雅的风味,除明显偏寒偏热者,均可饮用。

5、青茶乌龙茶)——寒转平和

乌龙茶发酵过程有别:发酵轻的味道接近绿茶,寒性就较大,适合热性体质饮用;发酵重的与红茶味道接近,整体平和,适应人群相对更广。

陈年的好乌龙茶,据说还会释放出令人愉悦的果酸。在中医理论中,酸味入肝经,肝主情志疏泄,故陈年乌龙茶兼有疏肝理气之功,真可谓“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三、如何根据不同体质选茶?

1、阳虚体质的人群

顾名思义,症状上以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为主,兼见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伴有齿痕,此类人群选茶切忌寒凉,可选饮暖胃且暖身的偏温性茶,如黑茶、红茶。

2、阴虚体质的人群

常常会感到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等,则需要多补充水滋润,可选用清爽淡雅的白茶。

3、气虚体质

以无力虚汗、疲劳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理论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适宜多摄入有益脾胃的食物,饮茶则以温和性的茶品适宜。

4、痰湿体质

体形常见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浮肿,容易困倦。此类人群湿气较大,饮食上宜除湿排毒,所谓淡渗利湿,宜饮淡茶。

5、气郁体质

适宜喝一些香气高雅、芬芳通窍的花茶,如白茶等等。

6、平和体质

倒没什么讲究,有方言:“春饮花、夏饮绿、秋饮青、冬饮红、一年四季喝乌龙”,此之谓也。

END……

【专家简介】

张北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大科副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学术继承人,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研修医,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入选第8批第9批岭南名医录,2017首批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分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临床培训基地、国家幽门螺杆菌分子诊断中心广州分中心。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岭南中医消化内镜医疗联盟及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

在学术带头人余绍源、罗云坚及黄穗平三位教授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脾胃病暨消化内镜中心大科副主任张北平引领下,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海燕、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王静、芳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延及大学城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添文带领团队,继往开来,携团队锐意进取,始终坚持一手中医,一手内镜,医镜融合,致力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转化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胆胰疾病等,尤擅长消化内镜下3E技术(ESD、ERCP、EUS)等各种手术治疗及术后中医药促进康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莫嘉浩 张家慧

执行编辑:刘文婷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