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碧螺春产业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2022-05-06 16:00:31热度:120°C

□杨仲

显示屏上轻轻一点,设备就自动运转,从鲜叶投入到制成干茶,生产全程无须人工干预。近日,吴中区东山镇打造的洞庭山碧螺春茶集中加工示范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借助这条智能化的红、绿茶生产线,两个工人在一天内就可制茶近千斤。

碧螺春茶是苏州地产名牌,不仅在全国具有很好的品牌认知度,也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成为东山、金庭两地的特色产业和重要产业。大家都知道“明前茶”经济效益最好,碧螺春采摘黄金时间就集中那么几天里,及时采摘与炒制茶叶很关键。坦白说,作为手工茶,碧螺春不仅采摘费工,其炒制也费时费力。今年采摘季受疫情影响,部分外地采茶工不能及时到岗,农忙时的“用工难”更加凸显。

今年在当地政府与一些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很多茶厂才能克服人手紧的困难全力抢收碧螺春,但“用工难”问题的进一步凸显也让人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困境?某种意义上,智能化生产线提供了一个解决新思路。原来1个炒茶工1天最多可炒约10斤干茶,使用智能化生产线后2个工人在1天内就可制茶近千斤,茶叶炒制效率大大提升的同时,其实释放的也是人力,茶叶炒制中人力的释放刚好可以前移到采摘环节上,从而大大缓解用工紧张问题。与此同时,因为炒制的智能化、标准化还可以解决炒制中纯手工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缺陷,这样也可以保障碧螺春茶的整体品质。

碧螺春茶出名除了因为它特定的品类、地理特性,还有就是其炒制工艺。作为考验技术的传统手艺,用机械代替人工难免也会让人心生质疑: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机器茶代替传统的手工茶,其品质到底会不会有所降低?就如苏州一些传统手工艺经历过机器化生产之后确实少了纯手工的匠心和韵味。机器茶代替手工茶能不能被市场接受、被消费者接受还是由品质说了算。经过多次尝试,在品尝了制茶机炒制的茶叶后,制茶大师柳荣伟认为机械炒制与人工炒制的茶叶口感基本没有区别。如果有更多的调查数据与更权威的研究论证表明专业人士与消费者认同这一点,那么上智能化生产线、用制茶机炒茶的创新尝试可行,这种智能化也可以让碧螺春产业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化改造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这种智能化改造、数字转型不只是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同样需要。从技术上看,碧螺春的炒制工艺可以通过数字化、大数据来精准记录、转化与还原,以实现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当然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实践,要积极稳妥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