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白云茶如何破局“出圈”,听听他们的声音

2022-05-06 03:38:18热度:51°C

 点上方台山发布,关注并设星标,请到文末点个赞

2022年4月21日江门日报B03版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拥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新宁县志》卷八《舆地略下·物产·料品》记载:“(白云茶)以产于狮子头、瓶山顶者为上,性最凉,能解积热,不可过饮。”这段文字表明,100多年前的台山人,已有采摘制作、饮用白云茶的习惯。

如今,100多年过去,白云茶却没有响亮的名声和傲人的销量。种植规模小、加工工艺粗放、品牌区域影响力不足,是目前制约白云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业内人士看来,政府部门频频出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优化茶叶品种结构、提高茶叶深加工能力,解决内部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整合资源、凝聚茶企、打造公共品牌,帮助白云茶“走出去”。

品质上乘

白云茶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4月的台山,温热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新茶的香味。和往年一样,位于上川岛鲇鱼村一带的茶园,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热闹和繁忙。茶农头戴遮阳帽,腰系茶篓,来回穿梭在茶树间;制茶车间机器轰鸣,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

同样,在四九镇北峰山,茶树间人影绰绰,茶农们一人一垄,采摘茶树上的嫩芽。

台山山峦起伏、三面向海,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20世纪五六十年代,茶园遍布台山各地,茶树种植面积达530多公顷,单是北峰山,就有大大小小茶园100多个。

曾浩年 摄

白云茶树主要种植在古兜山脉的北峰山、狮子头,大隆洞山脉的牛围山,紫箩山脉,以及上川岛,因种植地终年白云缭绕而得名“白云茶”。白云茶树为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多分枝,生长于深山的野生茶树树龄高,树干较高大。在1985年的调查中,曾在牛围山发现高达6.16米的白云茶树,根据推算,它树龄在400年以上。

白云茶适合制作黄茶绿茶红茶,历史上白云茶以制作黄茶为主。以它制成的黄茶,色泽黄绿,汤色黄亮,滋味鲜爽,回甘生津,“玉米香”浓郁,叶底嫩黄;制成的绿茶,色泽深绿,香气浓郁,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鲜爽,叶底嫩绿;制成的红茶,色泽乌润,内质香气馥郁,花蜜香显,汤色红艳,滋味醇甘鲜甜,叶底红艳。

“白云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香气好,有明显的兰花香或甜蜜香;二是回甘足,生津长,耐冲泡。”茶学专家、省高级评茶师学会顾问伍锡岳教授从事茶叶科学研究和教学超过30年,是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茶艺专业方向的领衔人,也是“英红九号”的发明人之一,他对白云茶的品质推崇备至。多年来,伍锡岳一直在指导茶农种植白云茶树,帮助企业改良白云茶制作工艺。

“白云茶蜜香留口,而且韵味悠长。如果用80℃水温冲泡,口感更是柔和、醇滑。”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黄丽怡自2002年接触白云茶,就喜欢上了它的味道,近年来更是不遗余力对外推广白云茶。

曾浩年 摄

白云茶有如此优秀的品质,除了因为生长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还因为茶农坚持野化种植,不施肥、不打农药,让茶树生长在高山自然林下,保持茶树的自然生长状态。

“白云茶之所以好喝,还有一个原因是茶农只采摘春茶,不过量采摘,制成的茶叶色、香、韵、味俱佳,蜜味浓厚。”伍锡岳说。

   

产量偏低

受限于人工短缺、种植规模小

虽然白云茶品质上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产业发展制约瓶颈明显,存在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工人短缺等问题。根据台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台山白云茶树种植面积仅有166.7公顷。

林红青是上川岛神州澳云雾清风原生态茶园(下简称,云雾清风茶园)的负责人,也是岛上少有的女制茶师。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由于采茶工人短缺,林红青忙碌不已,每道工序她都参与其中。

据了解,云雾清风茶园种有20多公顷白云茶树,主要分布在鲇鱼村的中高山位置,常年云雾缭绕,茶叶品质较高,这对采摘技术的要求也高,需要人工精细化采摘。而且白云茶树树高普遍有3-4米,工人需要借助人字梯才能采摘茶叶。

“要采好茶就要抢时间、抢天气,考验工人的采茶技术和体力。虽然现在有10多名工人采茶,但也只能勉强满足春茶生产用工需求。”林红青表示,如果天气持续保持高温,工人采茶的速度赶不上茶叶的生长速度,嫩芽就会变成树叶,造成浪费。为此,林红青虽然有意扩大种植规模,但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付诸行动。

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存在于云雾清风茶园一家,目前,采茶工人短缺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为此,不少茶园选择将茶树人工矮化种植,降低采摘难度,提高采茶效率,部分茶园更尝试机械化采茶。

黄德成是台山市绿丰宝农业有限公司(下简称,绿丰宝)的创始人,5年前,在外地打拼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四九镇东冠村,打造了一个面积40多公顷的茶园。为了做大做强白云茶产业,去年,他又在上川岛鲇鱼村承包了一个面积约30公顷的茶园。

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黄德成采购了一批制茶设备,其中包括采茶机。不过,大多数时候,他还是选择人工采摘。

黄德成表示,同一片茶树,如果用机器采摘,两三年后要休养一两年。而且用机器采摘,大叶小叶同时采摘,鲜嫩不均匀,茶叶定级上不去。

工艺粗放

标准化生产或成破题关键

品种之外,制茶技术也是茶叶品质好坏的关键。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20年发布的信息指出,白云茶的生产以小规模、家庭式作坊为主,尚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茶叶加工标准,长期以来存在品质不稳定、外形难看等发展瓶颈问题。

伍健威是一名老茶客,在广州经营着一家茶庄。他对白云茶的评价是:“工艺过于粗放,外形不太美观,部分茶园生产的茶叶,香气过于迎合当地人口味,带有浓浓的焦味,失去新茶应有的鲜爽。”

与伍健威有着同样看法的茶客不在少数。他们认为,白云茶虽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广东“四大名茶”之一(另外三种茶分别是清远的笔架茶、蒲坑茶,韶关的罗坑茶),但制作工艺早已不适合当下茶客的口味。

对此,伍锡岳也表示,白云茶产业想要突破瓶颈做大做强,需要在制作工艺上下功夫,统一工艺,规范采摘和制作,形成自己的工艺特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台山部分茶企开始改良白云茶制作工艺,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学校与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盘卫林是上川岛仙岛茶业有限公司(下简称,仙岛茶业)的负责人,种茶、制茶已有30年。如今,在他的茶园,每天有10多名妇女采茶,每天采得茶青250多公斤。

“我们制作的春茶大概有5000公斤,基本上在台山就销售一空了。”虽然茶叶不愁销路,但盘卫林仍然不太满意,因为认识白云茶的外地茶客寥寥无几,想要开拓市场、壮大发展,还需要改良制作工艺。

为了调整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发展步伐,2016年,盘卫林以仙岛茶业的名义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协议,由研究所的专家帮助改良制作工艺,提升茶叶品质,开拓白云茶的外地市场。

与盘卫林一样,不满足于在本地市场发展的黄德成,在不需要制茶的日子里,他都会跑去请教资深的制茶师傅,学习制茶工艺,钻研适合白云茶的新工艺。“每年我都会带上茶叶,去英德、云南等茶叶产地,与当地的制茶师傅交流,让他们帮忙找出白云茶制作工艺上的缺点。”黄德成表示,只有不断改良制作工艺,白云茶才有可能占据中国茶叶市场的一席之地。

目前,黄德成还在尝试制定白云茶的企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们制作的白云黄茶受到众多专家和茶客的肯定。接下来,我们会以此为标准,生产白云黄茶推出市场。”黄德成说。

突围之路

深加工、塑品牌要下大功夫

白云茶产业面临的困境,台山市相关部门也在思考应对方法。近年来,台山市紧握茶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着力实施白云茶种质资源保护,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积极优化茶叶品种结构。

曾浩年 摄

其中,台山市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同时,发动茶企、合作社积极申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2020年通过遴选确定仙岛茶业、绿丰宝为“一村一品”项目实施主体,发放扶持财政资金150万元用于发展茶产业。为了保障白云茶的品质,台山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奖补项目,仙岛茶业获得18万元用于建设省级生态茶园。在解决种植规模小的问题上,台山市农业农村局争取资金80万元用于茶树扩种,增加种植面积18公顷。此外,台山市还积极实施茶叶加工设备改造项目,包括投入40万元用于补助绿丰宝茶叶加工线升级改造,提高茶叶深加工能力。

为了培育壮大白云茶产业,台山市还加快产业化步伐,配套建设茶叶育苗基地、茶园基地,积极引导开展订单生产,引导和鼓励企业、茶农和营销大户成立茶产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实现“茶园变车间、茶农变工人”的产业化格局。其中,今年计划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建设白云茶种质资源圃及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开展上川岛白云茶资源选育工作,对白云茶的生物学性状、生化组分及茶类试制等进行鉴评,进而加强白云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虽然政府部门频频出招,逐步解决内部问题,但是外部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部门如何联合企业打造白云茶公共品牌,增强品牌影响力,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曾浩年 摄

“白云茶虽然品质好,但是打响自身品牌并不容易,宣传推广更是困难,希望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平台,走出家门宣传,扩大白云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谈到如何打造品牌、开拓外地市场,黄德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大部分茶企的心声。

“白云茶产业想要发展壮大,首先要把茶企凝聚在一起。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茶企联合体,大家抱团闯市场。”盘卫林认为,现在白云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牵头,需要政府部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希望政府部门整合资源,打造公共品牌,帮助白云茶‘走出去’。”林红青说。

据了解,为打造白云茶公共品牌,目前,台山市正深入发掘当地古茶树资源,加强品牌管理和原产地保护,推行标准化生产,以白云茶开发多种茶类产品,如白云黄茶、白云高香红茶等。

原标题:台山白云茶如何破局“出圈”?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整合资源打造公共品牌

台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李心草

来源:江门日报

台山发布综合整理

投稿邮箱:tsfb001@.com

相关文章